对“按单病种收费”的疑惑

我国的“医改”嚷了多年,现在群众最在乎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旧。日前70多岁的笔者随孩子到医院做一头部CTA检查,挂号、开单、交费、预约、拿药,又亲身体验了一轮儿“看病难”。但总算是如约于第六天排队做了检查,第八天取出结果交给了医生。

笔者平日较关心新闻,今天一个新政策,哪天又一个新办法,都称药品价格会降低百分之多少。可实际近日去药店买药却有数种药品涨价,而且有的只是变变规格,改改包装即涨价二三成。

日前,据《光明日报》载,长沙一名医生在手术进行到一半时忽然停下,告诉手术台上的女病人,要更美观吗?要不感染吗?那术费必须由原1560元涨到5600元。毫无悬念,病人只能接受。文章作者在对“生意医生”的不良行为予以谴责后分析,现行按服务项目收费的模式看似非常公平,实则隐藏非常大的隐患,造成某些医院为追求经济效益常常过度诊疗。进而提出如何避免过度诊疗?不妨按单病种收费模式。“即按照每个疾病的诊断评估出治疗费用,然后统一打包给医疗单位。”“例如急性阑尾炎,医保规定最多支付13200元,如果医疗费用超出这个额度,那么超出部分医院自己承担。如果医疗费用只花了10000元,那么医院就积余3200元。”

据说按单病种收费,目前已有医院试行。笔者并不反对这种收费方式,但作为外行对此很有些疑惑。一是同病种的不同患者的病因、症状、轻重程度会有不少差别,治疗方案、过程也会不同。二是同病种的不同患者附带病情、症状及体质条件也有不同。如术前血压高的须先降压,体质强弱造成恢复、住院时间不一。上述两种会造成费用差别。三是病情缓解、好转、治愈的标准很难掌握,特别是在院方与患者之间较难统一。

上述种种应在试点和实践中通过摸索和研究找出解决办法。在找出可行办法前暂不宜推广。否则新的问题和医患矛盾则更难调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