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樹立正確世界觀的重要性,並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真正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找到了革命、建設、改革的正確道路,同時發展成為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每個人理應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

1.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是支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從夯實科學世界觀開始。共產黨人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立足的根基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理論基礎。我們要全面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認識實現共產主義是由一個一個階段性目標逐步達成的歷史過程,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一起來、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統一起來。”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通過客觀分析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過程和基本矛盾,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向全世界宣告“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兩個必然”的得出是運用科學世界觀分析資本主義的結果。在充分肯定了“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之後,也指出了它不可解決的基本矛盾:“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資本論》第一卷於1867年出版時,馬克思又把科學世界觀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置於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之上,使之成為不可動搖的科學思想體系。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燬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這是對《共產黨宣言》闡述的“兩個必然”結論的進一步科學論證。

有了科學世界觀才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科學世界觀是支撐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中流砥柱。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對改造世界觀有所忽視,有的人甚至接受西方偏見,對改造世界觀進行詆譭。這對人們樹立科學世界觀造成了極大的衝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第一條就是“堅定理想信念”,其中強調:“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建設,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樑,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2.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是幫助共產黨人應對紛繁複雜現實問題和批判錯誤社會思潮的利器

由於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武裝頭腦,中國共產黨人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也取得了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這一科學世界觀,有效應對各種紛繁複雜的問題,解決了長期以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長期以來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開創了內政外交的新局面,帶領全國人民走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的康莊大道。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用“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主要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正確處理和引導全黨全國人民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有效引導了黨內外思想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前後的社會主義探索實踐的關係,不只是一個歷史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一問題,不僅統一了思想認識、順應了民心黨心,而且堵住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氾濫的缺口,成為防止出現顛覆性錯誤的關鍵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為武器,在處理有關改革的問題上,保持了戰略定力。隨著我國改革向縱深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力量競相發聲,推進改革的敏感程度和複雜程度前所未有。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問題的實質是改什麼、不改什麼,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要增強政治定力,堅守政治原則和底線,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把握好變和不變的關係,該改的堅決改,不能改的堅決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領導權和主動權。既銳意改革,又保持政治上的定力,保證中國改革的正確方向,防止出現顛覆性的錯誤。這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在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進程中展現的理論偉力。

3.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是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論來源

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共產黨宣言》提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沒有與人民大眾不同的特殊的利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是千百萬人民大眾的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並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早在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黨的初心,以中國夢凝聚和動員廣大人民,堅持改革發展為了人民、改革過程依靠人民、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應,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深入開展脫貧攻堅,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時,堅持把“蛋糕”分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改革的獲得感,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在新時代的鮮活實踐。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劉書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