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念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回建水看山寨,最難忘的還是建水味道

攝影/文字:TIM生命過客

我與建水的緣分,可謂是不淺。

兩年前走雲南南線,在建水停留了兩次,源於認識了兩位新朋友。

一位是在建水做設計工作的小夥子小楊,江湖初識,他已待我如多年老友。小楊熱情的邀請我們去他的老家做客,那是聞名遐邇的哈尼族人聚居的高山梯田元陽。雖然,那次探訪小楊家哈尼寨子,最終因為雨霧天氣,車陷深山夜間泥路,未能如願,但我們卻在山間看到了雨後雙彩虹,吃到了哈尼寨子的紅米飯,也是意外之喜。

另一位朋友,叫小敏,至今從未謀面,都不敢說認識。因為她是關注我微博的粉絲,當時人在廣州念華南農大,偶然看到我發的微博,知道我到了建水,便邀請我去她家吃當季的石榴,那是離建水不遠的蒙自新安所。我們也不見外,還真如約走訪了小敏的家人,品嚐了她家種的酸甜石榴,那石榴個大籽飽,汁多清爽,酸中帶甜,至今想起,都口齒生津。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那一年,我們來到建水,愛上了翰林路,愛上了團山村,然後去了元陽,從蒙自的小敏家去了河口,又從河口去了越南沙壩,最後,我們竟然又返回了建水。無他,就因為對建水的那份喜歡,對酸甜石榴深切的惦記。

今年四月重回建水,是為補充書稿素材,我們再走雲南。先去了撫仙湖,湖泊很美,湖邊的村鎮卻乏善可陳,所見之處,盡是旅遊景點的俗套,既沒有個性特色,又失去了本來的自然人文,失望之餘,想起了我們記憶里美好的建水古城,於是,驅車百里,再訪建水。

時隔兩年,小楊依然熱情如故,他的事業已漸入佳境。當晚的聚會上,我們認識了幾位建水朋友,多是在建水政府部門任職的青年才俊,且都是偏愛詩書畫的文藝青年,志趣相投,自然投緣。在場的縣組織部楊副部長為我們推薦了兩個去處,一是蒼臺,二是黃草壩。

我們開車出城,似乎第一次發現,原來建水的周圍都是高山峻嶺。出城不遠,便是盤山路,山路兩側卻有田野和村莊,紅土地,綠莊稼,遍地的小野花,一路的山野清風。蒼臺村在導航地圖的蚯蚓般彎曲的盡頭,卻在一處高山陡坡阻斷了去路:幾輛混凝土車橫亙路上,正在鋪築道路,修路人說,至少得有兩天時間,才能通行。一路詢問村人,在荒山碎石路上顛簸許久,始終無法找到另一條去往蒼臺的山道。

無奈之下,我們原路折返。未見蒼臺,可是我的心裡,這一路的山和水,眼和心,都獲得了同等的愉悅,已經足夠美好。

建水朋友口中的蒼臺、牛滾塘去不了,我們循導航改道坡頭鄉。山裡的天,孩兒的臉,才爬上山,剛看清路旁兩側是無邊的小麥地,轉眼間,鋪天蓋地的濃霧變魔術般遮蔽了所有,視線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車子僅以20邁的龜速在大霧裡緩緩前行,迷霧中突然閃現幾個人影,形同鬼魅,原來是修路工,他們和我打了招呼,卻也把我嚇了一大跳。

坡頭鄉的鄉政府不遠,有家七妹飯店,我們停車進去,炒了兩個菜吃飯,一個上午都在尋尋覓覓找路,花去了大半天的時間。這頓鄉間的粗湯淡飯,竟也吃的相當滿意。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建水好吃的不少,念念不忘的莫過於草芽米線,在我們兩年前的記憶裡,是最美味的食物,這次重回建水,迫不及待的去翰林路朱家花園對面老地方,吃了一碗草芽米線,白嫩的新鮮草芽紅湯米線,吃畢無語,貌似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味兒。倒是眼前農家少婦七妹炒的菜,特別家常可口,儼然成了我們離開至今依然提起的好味道了。

從坡頭鄉去往黃草壩的山道,遠比上午去蒼臺越加險峻。狹窄的盤山小路一側,即是萬丈深淵,倘若兩車交匯,絕對是件困難的事。導航地圖的滿屏空白中,懸浮著黃草壩的小字,還有我們車輛移動的小點,原來蚯蚓般的路線已經消失,似乎我們的車行進在飄渺的太空。神奇的是,荒山野嶺峭壁下面,常有村莊隱現,多是泥牆土屋依山坡高低疊築,坡頭寨、雞渣村、渣臘村,這些散落山間鄉土氣息濃郁的高山村寨,大多是哈尼族村子,道路崎嶇難行,讓他們成了遠離塵世的高山部落。

在看似沒有盡頭的盤山道上,開了許久,終於找到了黃草壩。村口,幾位壯漢圍著地上的火塘坐著,抽著長筒水煙,其中一位手拿竹枝,撥弄著火堆裡一團黑乎乎的圓球,告訴我,那是一隻剛從竹林裡抓到的竹鼠,被烤熟了。

自村民們烤火的地方下坡,繞過一所廢棄的小學校,便是山樑上的黃草壩村。黃泥色的房子,從山頂錯落至谷底,野草古樹點翠其中,想必等秋冬來臨,萬木枯黃,與土屋顏色混為一體,所以此地才叫做“黃草壩”的吧?

我們尾隨著一位揹簍村婦走進了村子,發現寨子裡的小路已經被“硬化”了,依山而下的小道鋪上了新的石板階梯,沾滿星星點點的雞屎牛糞。村裡人影稀少而安靜,偶爾遇見的小狗也懶洋洋的趴著不動。屋簷下的母雞帶著一窩小雞,安靜的站在柴垛下面,張望四顧。如果不是迎面看見一位獨坐在自家曬臺的老人,坡底還有個老奶奶端著簸籮在篩著穀粒,會以為這村子是放空的。村子裡的房子建在坡勢極陡的山樑上,每家的門口都有一個曬臺,用來曬苞谷、小麥等糧食。我們向著兩棵古樹的方向走下去,那樹的樹梢幾與山頂齊平,樹根卻遠在山腳下面。

等我們終於滿足了好奇心,站在了古樹跟前,才發現,往回走的階梯是那麼高那麼陡,走回村口的路是那麼的遠。

黃草壩的村口,有個牌子上書“納樓土司衙署”,指向前方。喘息初定,決定去探索這座高山裡的土司衙門。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這山裡的路,曲裡拐彎,翻過一山,又是一山,無數次懷疑導航出錯,到最後懷疑人生,就在對目標遙遙無期瀕臨絕望的時候,納樓土司衙署所在的回新村,卻出現在了眼前。

納樓土司衙門的存在可謂悠久,自唐宋時期的納樓部算起,到明代獲封納樓茶甸世襲長官副長官,位居古臨安府九土司之首,已有數百年之久。這處土司衙,即為納樓茶甸彝族土司後裔,四土舍中的長舍普國泰的府邸。府衙位居村寨高地,高城土牆,簷角飛翅,門楣懸掛“納樓司署”牌匾,府內設大門、前廳、正廳、後院,分別為練兵場、公署大堂、官署住宅等,佔地近三千平米。

時移境遷,如今的土司府衙正在維修翻新做為旅遊景點,門口的門洞裡,坐著幾位老人默默抽菸,大門臺階上、廣場上,小孩和小狗一起遊逛玩耍,除了署衙高大的門簷,原來掌握一方黎民生死大權的土司署的威嚴,早已蕩然無存無從尋覓。

對修繕一新且空空如也的土司衙門,我們興趣寥寥,卻喜歡村裡的泥屋石片牆。走進村巷裡,遇見一位站在家門口的老人,笑著邀請我們進去坐坐。老人的家裡昏暗寬敞,半邊擺著藤椅,做為客廳,半邊堆滿雜物與做飯的鍋碗灶臺。坐定片刻,我們慢慢適應了昏暗的光線,老人拿起根一米長的竹製水煙筒,請我們抽,我們表示不會之後,他自己點上火,咕嘟咕嘟的抽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鄰居的大爺進來和我們打招呼,主人便遞上水煙筒,鄰居大爺接過去就抽。原來,這就是山寨人家的待客之道,就跟到了東北,必須請客喝大酒看二人轉;到了日本,要請人泡溫泉吃料理;到了廈門,那得請人逛個鼓浪嶼吃海鮮一樣。

聊天嘮嗑之間,我們知道了,這家的老人是彝族人,鄰居大爺則是早年來建水修公路的漢人,他們的兒子都出去工作了,只剩下老人留守家中帶孫子,村裡彝族、哈尼族、漢族雜居,共同生活在這座高山村落。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下山回城,我們在小楊的引領下,拜訪了“磐鬆手作”陶藝工作室,欣賞女紫陶藝術家潘老師的作品,瞭解了陶藝製作的流程。建水紫陶名聲在外,我們總算圓了之前未能一探紫陶工藝的心願。

很多美好的旅行,會一直留存在腦海的深處,再漫長的歲月都不會磨滅。循著記憶,我們還是又去了雙龍橋,團山村,故地重來,相比兩年前,遊客多了許多。古橋老樹,依然藍天白雲風采依舊;古村老宅,容顏不改。

團山村口再喝一碗木瓜水,晶瑩剔透的木瓜凍,漂浮著幾片玫瑰花瓣碎片,加了少許紅糖,入口清涼甜美,這便是建水的味道,彷彿是往事的情景重現。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重返建水,那一碗心心念唸的木瓜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