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leona518


首先地理君必須得說這個問題並不準確,因為湘西不是個城市,而是一塊區域。

然後,湘西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晚霞映紅芙蓉鎮—攝影|李永生


在沈從文的筆下,湘西是山水薈萃的尤物,每一寸的土地彷彿都帶了靈氣,鳳凰的山歌還未唱盡,苗銀的鈴鐺還在叮鈴,香噴噴的餈粑還冒著熱氣。這片湘楚文化盡情釋放的聖地,帶著些許神秘,民風在這裡長存,山水在此間常綠,悠然寧靜,綿延不絕。


01

豐富的“大湘西”

如果在地圖上尋找“湘西”二字,尋到的會是這樣一個名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但這只是一個小範圍的行政區劃概念,不足以涵蓋整個雪峰山以西的傳統湘西地區。2004年,在一次新的政府規劃中,出現了“大湘西”的地區概念,它涵蓋的範圍包括湘西州、張家界市、懷化市、邵陽市,後來又加入了永州市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江永縣,共39個縣市區。“大湘西”大致以張家界市、湘西州、懷化市為主體,與傳統意義上的“湘西”基本重合,它既是有史以來的地理文化概念,也在新的發展戰略中被劃分得更為細緻。

大湘西地處雲貴高原東北側與鄂西山地西南端之結合部,盤踞於這裡的武陵山脈是雲貴高原雲霧山的東延部分,它由東北向西南斜貫湘西全境,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地貌形態的總體輪廓是一個以山原地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並向西北突出的弧形山區。從湖南省範圍來看,武陵山脈縱貫湖南省西部,是東西交通的屏障,但局部地段有較低的山隘,因此又構成了東西交通的通道

。在武陵山區中,北部的張家界因為其獨特的地貌與自然地理風光,格外受到矚目。張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奇崛優美,舉世罕見,是中國成立的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也是世界級自然文化遺產,並且因為在地貌成因上具有典型特徵,被國際學術界確認為“張家界地貌”。在世界任何國家與地區發現的同類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都可被稱為“張家界地貌”。

湘西雖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與文化單元,卻因為整體屬於山區地貌,在這個區域內不易發展出大型文化中心,各個小區域的民族文化能夠保留得更完整。這裡作為民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替地帶,早在先秦時期,就是三苗、百越、巴等早期族群的活動區域,後來又受到楚文化、漢文化和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滲透,成為文化多樣性的保留之地。


02

湘西的民族文化—“三足鼎立”

攝影|李峰

湘西的民族文化如今可以大致看到三個圈層:北部地區的土家族文化圈、中部的苗族文化圈,以及南部的侗族文化圈。

湘西土家族集中於武陵山區,既是大湘西的北部,也是湖南省的西北角,包括龍山縣、永順縣、張家界市、桑植縣和慈利縣五個市縣。這一帶河水溪流密佈,主要有澧水和酉水。土家族的歷史很古老,至今仍用豐富的族源神話保留著族群的集體記憶,比如“虎兒娃娃傳說”、“羅子羅妹傳說”、“葫蘆兄妹傳說”等都是土家族對自己民族起源的追溯。而土家族信仰的神明也與祖先崇拜有關,在現存的習俗中,有一種原始戲劇“毛古斯”,就是土家族對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世業績的紀念。苗族的集中地在大湘西中部的花垣、吉首、鳳凰、瀘溪等縣。人們的“湘西印象”中常常提到的“巫蠱之術”,就是源於對苗族的好奇。苗族的確很古老,在秦漢時代,苗族的祖先就已聚居於包括湘西、黔東等地的一個很大範圍的區域裡;漢代之後,所謂的“五溪蠻”中即包括湘西一帶的苗族先民。但“苗族”這個稱謂肇始於南宋,在明朝時期才漸漸形成一個穩定的族群。苗族的銀飾、苗歌、苗舞、苗鼓作為文化符號漸漸被人熟知,但這些符號化的內容尚不足以使人看到這個民族的精神特質。

湘西另一個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是侗族。侗族整體分佈於湘、黔、桂一帶,湘西的侗族主要集中在懷化地區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遂寧、會同、黔陽等縣。這個民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是“百越”的一支,先民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漸漸散佈至貴州、湖南、廣西。“峒”或“溪洞”本是隋唐時期對今侗族居住地轄區行政單位的稱呼,後來慢慢變成了對當地民族的稱謂。從12世紀到14世紀,出於戰亂、屯軍等原因,江南、江西等地區的漢族遷入侗族地區,漸漸融合至侗族中。由於侗族的主要分佈區域並非湘西,而是與湘西“接壤”,所以湘西侗族不像土家族、苗族那樣有明顯的“湘西特徵”。

除此之外,湘西還有白族、瑤族等少數民族聚居之處,仍然保留著各自的文化特色。在水路與交通的重要節點上,湘西又發展出一系列的市鎮,每個地點都荷載了湘西某個層面的文化源流。比如裡耶曾經發現大量秦代簡牘,可以看到秦時這一地區的日常生活狀況;作為著名旅遊地的鳳凰,實則為歷史上苗漢對峙之地;沅水之濱的洪江,記載了湘西商業繁華與開放的歷史;擁有抗日戰爭時期遠東第二大國際機場的芷江,見證的是抗日戰爭終結的瞬間……


03

楚地生歌—謂之楚辭

高亢激越的擺手舞節奏感極強,其動感的舞姿和快速舞動的身影連鏡頭都無法捕捉到他們清晰的身影。攝影|李峰

湘西與湘東在文化上的分野是一種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以秦嶺、淮河為界,中國地分南北,當北方的黃河流域在商周時代發展出大型的政治組織與封建制度時,南方的長江流域雖有了“百蠻”、“百越”等各種族群,卻沒有同時代、同規模的大型政治體出現。春秋戰國北方政體分裂、群雄紛爭時,南方始出現一支力量整合諸多族群,建立了第一個國家——楚國。與北方逐步發展為主流的儒家文化相比,楚國文化搖曳多姿,蓬勃而有活力,在“百家爭鳴”時代出現了足以與儒家文化抗衡的老莊、農家等學派。楚國地域廣大,涵蓋區域眾多,但隨著後世發展,楚文化逐漸在各地消隱;

湘西一帶卻能夠看到楚文化中的兩條重要源流,一是楚辭,二是巫風。

湘西群山之間,以澧水、沅水為主幹,支流密佈,總稱“五溪”,實際則遠不止五條河流。這裡早期族群眾多,在“百蠻”之中也別有名稱,叫作“五溪蠻”。楚國詩人屈原在詩歌中寫下“沅有芷兮澧有蘭”,就是寫這一帶的風貌。楚辭中的神鬼,諸如雲中君、山鬼、湘君、湘夫人等,奔放熱烈,與北方的神迥然不同。這種巫風傳統被中原記載為“信巫鬼、好淫祀”,如今湘西一帶仍然保留巫儺傳統,於此有一脈相承之象。

湘西能夠保留一部分楚文化,與這裡地處邊緣、文化迭代緩慢有莫大關係。

屈原在《天問》中說:“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橢,其衍幾何?”這是戰國末年一個有代表性的問題。當時交通逐漸發達,敏感的人感到,世界之大,非中國所能盡,而中國各部分也需要更加密切的聯繫。秦漢之際,開拓交通成為國家的重要主題,彼時五溪一帶雖然已經進入國家的郡縣系統,但主要地區仍然在少數民族的掌控之中。北方漢人走向南方是一個全面推進的過程,但他們在五溪地區遇到了最慘烈的一次失敗。東漢初年,漢朝的軍隊向南方開發時,五溪蠻的抵抗最為激烈,而五溪一帶山多林密、瘴氣橫行,使漢軍大量傷亡。長江以南氣候與北地不同,加之五溪地勢複雜,在漢人南進的道路上首當其衝,才會出現這次慘敗。對於當時的中國格局來說,五溪(湘西)可稱得上是“最近的邊緣”。然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仍然稱湘西一帶為“邊城”。兩千餘年來,這裡在人們心目中產生的變化,遠不如外面的世界變化快。

身著民族服飾的姑娘

湘西餈粑

圖文來自《地道風物·湘西》

《楚辭選》

✦以上書目均可在天貓店“全景地理圖書專營店”購買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今天談湘西三事,讓大家更瞭解我們湘西,歡迎走進我們湘西,這裡有神奇的傳說,也有狐仙鬼怪,還有秀麗的山川與彪悍的湘西男人,更有小家碧玉的湘西美女。

其一:湘西趕屍。

湘西趕屍屬於苗族一種風俗,是“巫文化”的一種。有專門的趕屍人,他們以此為職業:把客死異鄉的人,運回老家安葬,讓他們入土為安。一直以來,“湘西趕屍”充滿著神秘的色彩。在這神秘的面紗下,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事。幾千里路,要把屍體運回故鄉,在過去交通運輸不發達的情況下。而要使屍體不腐爛,的確需要做一點“手腳”。其中就是這樣的說法:說趕屍匠都會一點巫術,能製造一種藥水,只要把這些藥水塗抹在屍體上,就能保證屍身不腐爛。但是“趕屍”的活動必須在晚上行動,而白天就得停下來,不能行進。大家知道“趕屍”都是自己跳著走,不是活人背的。那麼死屍又是通過什麼方法,讓它們行走的呢?聽上了年紀的人這樣說過:湘西一帶巫術盛行,尤其道教在湘西得到很好的推崇。故在湘西做道士,在過去是一門很好的門路。舊社會兵荒馬亂,疾病流行,死人很多。死了人就要做道場,蓋燈,鋪路等一些法事。趕屍匠也就差不多算一個土道士了。人有人路,馬有馬道,所以他們多少也會點道法。高級一點道士師傅,多少也會點奇門遁甲,五行八卦等江湖“法術”。但到今天都失傳了。“趕屍”在晚上行動的時候,趕屍匠穿著道袍,搖著招魂鈴,念著符咒,舞著木劍,撒著冥幣。屍體就跟著趕屍匠一步一步的跳著走。如果要趕幾個“屍體”,趕屍匠就用繩子一個接一個的串起來。而且必須邊走邊叫喚,這樣能引起附近的人注意,知道是“趕屍”來了,就要關門迴避了,如果遇見不吉祥,並且挺害怕。湘西的趕屍匠有“三趕”,也有“三不趕”。被砍頭的,受絞刑的,站囚籠站死的,可以趕。病死的,投河自盡的,雷電劈死的,不能趕。現在隨著民智漸開,公路,鐵路,高速,高鐵深入湘西大山腹地,加上人民對落葉歸根觀念也逐步淡化。趕屍這個職業也就消失了。現在也只能在電視電影,文學創作上看到了。

其二:湘西土匪。

土匪並是湘西的“特產”,因為在過去幾乎每個省都有。但在名氣,數量,殘忍的手段,可能遠遠不及湘西土匪。加上瀟湘製片廠拍攝的《烏龍山剿匪記》,《湘西剿匪記》,《血色湘西》,這三部有關剿匪電視劇。讓大家都知道了“湘西土匪”。外地人一遇到湘西人,就說湘西出土匪。其實他們是誤解了湘西人,在過去動盪的環境下,官逼民反,很多人也是為了生存,所以落山為匪。湘西由於地處偏僻、交通閉塞,野蠻剽悍落後的風氣較其他地區嚴重,所以湘西土匪不僅多,且十分猖獗。湘西土匪的產生,有它特殊複雜的原因。在歷史上,湘西從來不是一個安分順從的地方。歷史上,歷代帝王都從未停息過對這片土地的征伐。在長期的爭戰中,湘西人在為自己的生存作困獸之鬥時,這裡的山民早就養成了彪勇強悍的民風。湘西到處崇山峻嶺,而且山上天坑無數,深洞特別的多,這就便於土匪的隱藏。所以遇到官兵圍剿,只要藏匿其中,是很難被發現的。而且土匪在山中設有機關,稍不留神,就會陷入其中而難逃死亡。大山裡的人,能吃苦,性格野蠻,身手敏捷,翻山越嶺如履平地。湘西山多,生活在這裡的人不像平原地區比較集中。而一個村寨接一個村寨,每個村寨裡幾乎都是一族人。他們有自己的族長。村民在族長的領導下,都是比較團結的,過去經常會發生村寨與村寨之間的械鬥,或則拉上整族的人佔山為王,落草為匪,與官府做對。土匪中也有好的,也有壞的。好土匪是綠林好漢,劫富濟貧,行俠仗義,專為貧苦老百姓伸張正義。而壞的土匪,就經常打家劫舍,欺壓百姓,為非作歹。解放後,人民解放軍開進了湘西,剿匪了好幾年,基本上肅清了湘西的匪患。沾有人民鮮血的就鎮壓了。而沒血債的,本著將功補過的原則,參加了朝鮮戰爭。這一批人到了朝鮮,是最能打仗的一批兵。他們作戰勇猛,不怕死的性格,在朝鮮戰場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很多人都立了戰功。但因為他們土匪出身,回國後,也沒得到多少重用。這或許對他們有點不公平。至今,因為有“土匪文化”的影響,湘西人骨子裡充滿著匪氣。有匪氣並不說明這個人很霸道,不講道理。而是豪爽,講義氣。湘西人重情重義,有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氣。一句話在湘西很流行: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要死卵朝天,不死萬萬年。湘西在中國也有它濃抹重彩的一筆,不僅因為土匪,而是它那種“土匪文化”。

其三:湘西山水。

湘西的山水不似江南水鄉的溫婉細緻,也不似北方的粗曠。湘西山水自成一體。湘西的山高,也險;湘西的水挺清,也深。這裡的山,有修練得道的神仙,這裡的水,有蛟龍騰遊。沈從文筆下的山水,更是神韻的湘西山水。為什麼屈原能夠寫出天歌一樣的《離騷》?因為屈原老先生流放到過湘西,其過洞庭,沿沅水而上,屈原因為遭貶,心中鬱悶,做為一代騷人他肯定要寫詩排解心中不快。而此時又沒了靈感。但到了沅水的上游,湘西的大好風景出現眼前,屈老夫子心情豁然開朗,詩興大發,所以一鼓作氣寫成流傳自今的《離騷》。這只是傳說,無從考證,但多少也說明了湘西風光確實不錯。湘西山上有大樹,有洞穴,有岩石,無處不神。比如古丈紅石林,永順的“不二門”,龍山火岩溶洞等,都是大自然的傑作。還有山上的狐,虎,龜,無物不怪。湘西也是多水的地方,一條沅水貫穿湘西南北,以前湘西就是通過沅水下洞庭,進長江走出山門的。還有猛洞河漂流,號稱天下第一漂。至今吸引無數漂流愛好者前來漂流遊玩。一句話:湘西的山有靈氣,湘西的水有柔情!


燒火一條柴


湖南省西北部的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隸屬湖南省,是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湘西地理位置位於湘、鄂、黔、渝四個省市的相互交連之地。

湖南省的湘西,它的氣候條件,地理位置位於熱帶季風的溼潤氣候,並且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湘西,具有悠久的歷史,並且文化豐富多彩,而且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鳳凰古城。湘西的人文古蹟眾多,有著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蹟。




湘西,水域資源十分豐富,水質優良,地表地下水綜合利用的格局,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這個地區河流縱橫交錯,呈現星羅棋佈的狀態。湘西的水域,水系有著酉水、沅水、澧水、武水。自然資源,有著世界聞名的水杉、珙桐、紅豆杉等稀有的植物資源。


據統計,在2016年的時候,湘西已經發現礦種48種,發現的礦中金屬礦已經探明15種、非金屬礦18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