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稻田養魚每畝增收千元,怎麼養?看這裡!(轉發)

1、田塊選擇

選擇水質清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好,耕作層深厚不漏水、不受旱澇影響的田塊。

2、田間工程設施

01、開挖魚溝、魚凼的必要性及技術要求水稻生長期必須經常調節水位,乾溼兼顧,稻田淺灌和曬田是水稻高產栽培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為解決稻魚用水矛盾,必須在插秧前開挖魚溝、魚凼,增加稻田容水量,以利於魚類生長及種稻施肥、灑藥。

農民稻田養魚每畝增收千元,怎麼養?看這裡!(轉發)

①魚溝深度為50~80cm,寬為50~100cm為宜,魚溝要與魚凼相連,根據稻田形狀和大小,確定開挖魚溝的條數和排列形式,一般呈“十”、“井”、“田”字形,每條溝要直,有利於排水、通風、透光。

②魚凼可開挖在田角或田中央,深度為1~1.5m,面積佔稻田面積的5~8%為宜,形狀可為長方形、正方形或圓形。

02、加高加固田埂養魚稻田需在插秧前結合開挖魚溝、魚凼,將田埂加高至50~70㎝,加寬至40~50㎝,並捶打結實,確保不會發生滲漏或塌陷。進、出水口設置攔魚設施。養魚稻田進、出水口應開設在稻田對應角,並設置欄魚柵,用竹篾或尼龍網等製作。

3、魚種投放

稻田養魚一般在栽秧後7~15d,秧苗返青後開始投放魚種。根據我縣目前的實際情況,以放養草魚、鯉魚和鯽魚為主。規格以50~100g/尾的大規格魚種為好,每畝投放10~20kg為宜。魚種下田前可用濃度為3%~5%的食鹽水浸泡3~5min進行魚體消毒。稻田養魚遇到問題不知道處理,可以上雲種養諮詢專家,它是全球最大的農技問答平臺。裡面集合了數萬名種植和養殖方面的專家,提出的每一個問題2分鐘內就會得到回覆。

農民稻田養魚每畝增收千元,怎麼養?看這裡!(轉發)

4、飼養管理

01、人工投餌的必要性稻田水淺,天然餌料有限,為提高稻田養魚的產量,必須補充人工餌料,如菜籽枯、糠麩或配合飼料等。投餵人工餌料時應堅持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

02、用水管理水稻生長初期,水位保持3~5㎝,讓水稻儘早返青,水稻生長中後期,水位保持在15㎝左右。

03、日常管理稻田養魚的日常管理關鍵是防漏和防溢逃魚。因此,必須經常巡視田埂及檢查攔魚網柵,特別是大雨天要及時排水,注意清除堵塞網柵的雜物,以利於排注水暢通。稻田中田鼠和黃鱔都會在田埂上打洞,造成漏水逃魚,應仔細檢查及時堵塞。

04、田間施肥管理為解決降水施肥時對魚類造成的威脅,可採用段間隔施肥法。即一塊稻田分兩部分施肥,中間相隔2d左右。施肥原則一是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二是重施基肥,輕施追肥。

05、田間施放農藥管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廣譜性的農藥,禁用對魚類有劇毒的農藥。藥應儘量噴在禾苗上,選擇晴天施藥,切忌下雨前施藥。

農民稻田養魚每畝增收千元,怎麼養?看這裡!(轉發)

5、漁獲起捕

深水田、冬水田、寬溝田、回形溝田,收稻之後還要繼續養魚,則先收稻穗,留下部分稻稈肥水養魚。

一般稻田養魚,需先捕魚。這種捕魚,在稻田比較平整,田中魚群能順利隨排水進溝到溜,才便於捕撈。

捕魚前,要先疏理魚溝、魚溜,使溝、溜通暢,然後緩慢放水,使魚落溝,加上適當驅趕到魚溜,再用小網、抄網或撈海輕輕地捕魚,集中放到魚桶,再運往附近塘、河的網箱中暫養。

農民稻田養魚每畝增收千元,怎麼養?看這裡!(轉發)

另外,近些年流行的“魚藕共生”、“魚菜共生”技術與“稻魚共生”技術原理相似,充分利用共生原理及物質循環基礎,完成控水、節肥、節地等效果。

近幾年稻田養魚的興起和現在科學知識的提升有著緊密的聯繫,但各地情況不一,有的地區並不適合稻田的耕種,所以各地區還得根據自己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總結,爭取找到符合本地區的特色結合模式,達到雙收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