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麥「店小二」 杭州16歲高一新生的另類暑假生活

烧麦“店小二” 杭州16岁高一新生的另类暑假生活

陳沐陽端了一籠燒麥正準備給顧客送去

烧麦“店小二” 杭州16岁高一新生的另类暑假生活

陳沐陽脫下工作服,準備回家。

留和路520號,位於小和山一溜密匝匝的店面中間,是家不起眼的燒麥店。16歲的小陳早上8點多到,下午2點,有時6點回去,他在這裡勤工儉學做“店小二”,已經10天了。

小陳名叫沐陽,是個身高1米80的小夥子,今年從十三中保送到長河高級中學。前幾天參加高中分班考,成績不錯,進入實驗班。

暑假打工不拿一分錢

前天9:30,我來到這家小店。兩臺吊扇呼呼呼地吹著,店裡空調也開著,蠻涼爽。半開放式的廚房裡,師傅正給一碗拌麵淋上熱油,香味撲鼻而來。小陳穿著略短的白色工作服,胳膊曬得黝黑,戴著帽子和口罩,從料理臺邊端起這碗麵,送到了3號桌。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來他是個中學生。

正值暑假,不時有家長帶著孩子進來吃早飯。

“拌麵一碗,燒麥一籠。”一位爸爸帶著四五歲的兒子進來,點單後坐好。小陳陸續把燒麥和拌麵端上桌。這位爸爸問他:“能拿個小碗嗎?”“好。”小陳轉身去消毒櫃拿來,動作利落。之後,他又站回料理臺邊,準備迎接下一位客人。

接連來了兩三桌,小陳忙活起來。4號桌剛放下兩碗拌麵,又從5號桌小碗摞大碗、大碗摞蒸籠地收拾妥當,穩穩送到後廚的清洗間。其間,還要照顧食客的各種需求:餐巾紙拿一點、有沒有辣油啊……每個要求,小陳基本都能滿足。來來回回地忙著,利索、乾淨。

一進門看不出他是個高中生,現在,看不出他只在這裡做了十來天。

哈哈,他確實不是“生手”。早在兩年前,初一升初二的暑假,他就在這家小店泡滿了整個假期。

人家暑假補課,他卻暑假打工。這可不是為了錢,小夥子幹活不拿一分錢,只在店裡吃頓飯,為的是“提升一下與人交往的能力,這是所有工作都必不可少的基礎一環”。

10點多,顧客少了。小陳徵得老闆同意後,坐下和我聊了聊。他思路清晰,談吐自如。

小陳說,爸爸和媽媽都建議他暑期打工,去哪裡隨便他。所以找到這條小吃街,這家燒麥店吃過兩三次。初一那年暑假,就硬著頭皮找過來和老闆說,不要工錢,只求鍛鍊。老闆點頭同意後,當天就上崗了。

最怕端出一碗麵不知道是誰的

剛來的兩天,遇到店裡坐滿人,小陳“慌”了。

“最怕端出一碗麵,不知道是哪桌點的,只能大聲喊一嗓子‘魚香肉絲麵是誰的’?聲音小了,別人聽不見啊,還得再喊兩嗓子。那時候,感覺自己像一座孤島。”小陳說,漸漸適應之後,就順了。

正在收銀的老闆程大姐點頭證實,說小陳和自己女兒一般大,眼裡看著就親切。

“他想來勤工儉學,我支持,慢慢學著接觸社會,挺好。”程大姐回憶起兩年前的情形,“我還記得小陳剛來那會兒,端湯灑出一點兒,他的臉唰的一下就紅透了,很不好意思。現在,如果再遇到這種情況,他已經能熟練處理了。”

有多熟練?小陳用手捂住臉,笑了,“事情做熟練了都有規律可循”。

“從顧客進門點餐,我就開始記,他們點了什麼,坐幾號桌。燒麥在蒸籠上,一兩分鐘就可以上。拌麵、餛飩略慢,五分鐘也差不多了,誰先來誰後來,瞄一眼心裡都有數。所以不大會送錯了。”

11:10,午市到了,店裡慢慢地人又多了起來。小陳戴上口罩,開始幹活。

我在燒麥店坐了近三個小時,腰背有些發酸。始終站著的小陳,也有些倦了,偶爾原地踱踱步,說“防止站得太僵硬”。

來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他像一隻忙碌的陀螺,又轉了起來。

不要爸爸開車來接

過了13:00,人流慢慢散去。小陳和老闆說下午有點事,準備回去了。臨走前,他撓了撓頭,又露出孩子的一面,不好意思地和我說,能不能借手機打個電話?

“你沒有手機?”

“我要手機沒什麼用,到高中住校,宿舍也有電話。我可能是班裡最後一個不用手機的吧,嘿嘿。”小陳拿過手機,撥通電話:“爸爸,我要回去了,啊,不用來接我,真的不用,我自己坐公交回去就行。”

最近這幾天,杭州的高溫不是蓋的。前兩天出門前,爸爸說要開車送他,小陳果斷拒絕,說:“你送我,不就失去了勤工儉學的意義嘛。我坐公交。”

當天下午,等了20多分鐘,公交車沒來。小陳就騎著公共自行車回了家。

回到家,手臂曬得通紅,爸爸看了一陣心疼,說:“下午兩點多正是太陽最毒的時候,看到他手臂曬得紅紅的。問他疼不疼,小夥子卻很輕鬆,說沒事。”真是又心疼又欣慰,兒子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長大!

學生更重要的是會生活

小學在文三街讀,後來是十三中,小陳一直都是讀家門口的學校。課餘基本不補課,課餘時間用來運動,他喜歡籃球、足球,和參加各種活動。等到這次為期半個月的勤工儉學結束,小陳要開始預習高中課程了。

浙江實行新高考以來,高中生的學習節奏變快,尤其是高一生開學要學十門課。很多同學初三一畢業就開始補課,為高中學習做鋪墊。然而,在這麼多同學大呼時間不夠用的時候,小陳卻專門花了半個月時間打工,讓人有些疑惑。

小吃店採訪結束,我聯繫了小陳的爸爸。他在教育系統工作,愛人在財稅系統工作,他倆的教育觀點是:“學生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會生活。社會就是生活,社會更需要學習。”

社會就在身邊,不用特意去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能力了,最好還能幫家人做。“所以,從幼兒園開始,我和孩子媽媽會有意鍛鍊他,比如坐飛機拿登機牌,讓他去辦手續。”爸爸說,從小到大,兒子上的培訓班很少,做過的實踐活動卻不少。

隨意舉幾個例子:小學時去博物館,他做引導員和講解員;2016年迎接G20峰會,兒子自己在家煮綠豆湯,裝在保溫壺裡,送給背街小巷改造的工作人員喝,給大家降暑……

這樣的培養方式下,小陳越來越獨立,也有了自己的主見。他的床頭,現在擺著卡耐基《人性的弱點》,這是他最近很喜歡看的一本書。

“我們有次逗兒子,說大學的學費是借給他的,將來要還的。”陳爸爸說,沒想到兒子一口答應,還要寫借條保證一定會還的,說知道父母為他付出很多……(都市快報 記者 張娜 文/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