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温馨提示:本文约4400字,配图16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1944年是个喜忧参半的年份。1944年4月,侵华日军做困兽之斗,集结重兵发动一号作战,意在打通大陆交通线,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场上一败再败,失地千里,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但是,在大陆战场的另一端,中国远征军向侵占滇西的日军发起声势浩大的反攻,经过连番苦战光复国土,并与中国驻印军的缅北反攻遥相呼应,一举打通了中印公路,取得了正面战场上意义重大的战略胜利,书写了抗战历史上最为壮烈的篇章之一。滇西反攻以松山、腾冲、龙陵三大战役最为惨烈,其中又以松山最为关键,堪称全局之锁钥。为夺取这一要点,远征军血战三月有余,数千壮士为国捐躯,创造了抗战史上乃至二战史上山地攻坚战的经典战例。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举行升旗仪式。滇西大反攻是抗日战争乃至太平洋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进攻行动。

滇西反攻

滇西反攻需要从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谈起。1942年3月,应英国的请求,中国组织远征军开赴缅甸,联合英缅军抗击日军,然而由于英军指挥混乱,配合失当,远征军作战失利,一部退入印度,后来成为中国驻印军,另一部退入云南。骄狂的日军尾随追击,侵入滇西地区,陆续占领了腾冲、龙陵等地,中国军队炸毁了怒江上的桥梁并迅速增兵,才将日军阻止在怒江西岸,而滇缅公路也就此中断,此后两年时间里中日两军始终隔江对峙。

1942年7月,担任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的约瑟夫·史迪威中将拟定了代号为“安纳吉姆”的反攻计划,其核心意图是在印度组建X军(中国驻印军),在云南组建Y军(中国远征军),上述部队由英美提供装备和训练,一旦整训完毕,X军将向缅北反攻,Y军则向滇西反攻,以东西对进之势贯通滇缅公路,进而收复全缅甸。史迪威的计划得到中美首脑的赞同,X军和Y军也相继组建,并进行反攻准备。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1942年4月,史迪威中将与蒋介石夫妇的留影。在对日作战问题上,史迪威与蒋介石有很大的分歧。

至1943年,整个二战的局势向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丧失了主动权。鉴于战局发展,罗斯福和史迪威都迫切希望中国远征军向怒江一线发起反攻,但是直到1944年初,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始终按兵不动,倒是性急的史迪威率先指挥中国驻印军于1943年10月发动缅北反攻,并取得了显著胜利。

蒋介石意识到日本败局已定,他抱着“坐收其成、保存实力”的想法,不愿意自己的嫡系部队在硬碰硬的交战中过度消耗,并希望获得更多的美援,故而迟迟不肯出兵。但是,到1944年春季,诸多内外因素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做出决断:首先,史迪威通过罗斯福总统敦促蒋介石尽快发起进攻,并以断绝援助相威胁;其次,1944年3月,缅甸日军发动英帕尔战役,进逼印度门户,英军也向中国求援,要求尽快反攻滇西,减轻其压力;再次,1944年4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军在前线连遭败绩,让身为大国领袖的蒋介石颜面有损,他迫切需要积极行动来挽回声望。1944年4月中旬,蒋介石终于确定了反攻滇西的决心,命令远征军各部于4月底做好战斗准备,于5月初向怒江西岸展开进攻。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1944年5月正向滇西前线开拔的中国远征军部队,在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压力下,蒋介石终于决定向滇西发动反攻。

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以卫立煌上将为总司令,下辖第11、20集团军及直属部队,共计6个军16个师。在部署上第20集团军主攻,在渡过怒江后穿越高黎贡山,向腾冲发起进攻;同时第11集团军主守,以部分兵力助攻,牵制龙陵方向日军,主力沿江布防,防止日军渡江逆袭。战役于5月11日打响,由于日军兵力不足,未在怒江滩头设防,远征军顺利渡江,但随后在高黎贡山各隘口遭遇日军阻击,进展缓慢。原来日军在战前意外获得了中方的密码,通过破译电文获悉远征军的部署,从而将主力集中于腾冲方向。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1944年5月29日,中国远征军部队使用美制橡皮舟渡过怒江。

战役开始十天后,远征军高层才通过战场缴获日军文件发觉泄密,卫立煌于是变更部署,命令第11集团军转守为攻,于6月初渡江向龙陵发起进攻,而在该方向上远征军首先要面对的日军坚固阵地就是松山。

东方直布罗陀

在怒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中,松山原本并不知名,但滇缅公路的修建让它成为滇西战场上的锁钥重地。松山海拔2200米,耸立于怒江西岸,主峰距离江面的垂直落差达1500米,滇缅公路横跨怒江的重要桥梁惠通桥就在松山脚下,而公路本身沿着松山两侧的山谷蜿蜒而行,通向西南方向的龙陵。日军占据松山,远可控制十余公里的怒江江面,近可切断滇缅公路的交通,又可作为拱卫龙陵的前哨屏障,并与龙陵、腾冲一道构成日军整个滇西防御体系的三大支撑点,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被西方媒体称为“滇缅公路上的直布罗陀”。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今日松山周边的航拍照片,中间的河流就是怒江。

自从1942年侵占滇西以来,日军就将松山视为防御要点,屯驻重兵,挖壕建垒,做长期固守的准备。盘踞松山的日军部队为第56师团步兵第113联队主力,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及辎重、卫生等后勤分队,常驻兵力约3000人,日军取松山脚下的腊勐寨的谐音,将其驻军命名为“拉孟守备队”,由步兵第113联队长松井秀治大佐担任守备队长。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松山敌我阵地分布要图,由《1944:松山战役笔记》作者余戈根据Google地图绘制。

在占据松山的两年时间里,日军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松山修建了规模惊人的半永久式防御工事,将整座松山变成一座沟壕纵横、暗堡密布的山地要塞。在松山南北不过4000米的防御正面上,日军修建了6处前进阵地和7处主阵地,松山的十余座山头均被日军改造成既能独立作战、又可相互支援的堡垒式支撑点,修建堡垒40余座。每个阵地均由异常坚固的主堡垒和若干子堡垒构成,堡垒之间以坑道连通,在堡垒群周围又构筑四通八达的交通壕和大量散兵坑,在阵地外围架设多道铁丝网并埋设地雷。所有阵地都经过严密伪装,从外界难以发现。日军以守备部队军官的名字命名各阵地,如西山阵地、本道阵地等,每个阵地都包括数个高地和据点群,后来中国军队以天干地支和数字命名松山各高地,如甲高地、子高地等。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根据《第八军围攻松山战史》绘制的松山日军阵地布防图,引自《1944:松山战役笔记》。

由于缺乏水泥,日军修建阵地就地取材,以土木工事为主。为了达到完备的防御效果日军可谓费尽心机,以主堡垒为例,其内部分为三层,上层作为观察和射击阵地,中层为寝室,也可射击,下层为掩蔽所和粮弹仓库,很多堡垒下层还继续开挖坑道和地下室,用于屯兵和储藏物资。堡垒顶部以50~70厘米直径的粗大圆木叠加四五层,再铺上30毫米的钢板数层,最后盖上厚达1米的积土;堡垒侧壁以填满沙土的汽油桶排列三层,桶间夹以钢板,外侧被土;普通的山野炮难以破坏,即便是150毫米炮弹直接命中,堡垒内部也震动轻微。各火力点的射界都经过精细设计,可以形成交叉火网,日军还通过模拟进攻寻找防御漏洞,尽可能消灭火力死角。为了长期固守,日军还在松山周围修建了供水供电设施和兵舍仓库,甚至设置了慰安所。在阵地修筑期间,日军曾强征民夫1600余人,为了保守秘密,日军在工程结束后将民夫全部毒杀,残忍至极。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拉孟守备队队长,日军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

1944年5月,远征军反攻前夕,松井大佐率第113联队主力移防腾冲方向,留下第1大队主力、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及辎重、卫生等各一部固守松山,由炮兵第3大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继任守备队长,指挥松山防御。金光少佐已经48岁,精力不济,又出身炮兵,因此松井大佐后来让副官真锅邦人大尉返回松山协助金光指挥。真锅大尉是典型的少壮军官,具有丰富的步兵作战经验,成为松山日军的实际指挥者。当远征军兵临松山时,日军拉孟守备队约有兵力1340人,除去伤病员实际兵力约1000人,装备105毫米榴弹炮8门,山炮、步兵炮12门、速射炮2门、迫击炮2门、重机枪8挺、轻机枪30挺、掷弹筒90余支,囤积了可供三月作战的粮弹给养,准备依托工事负隅顽抗。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日军野炮兵第56联队第7中队部分官兵在滇西地区的留影,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殒命在松山阵地。

血战阴登山

远征军在5月下旬调整部署后,负责松山、龙陵正面进攻任务的是第71军,下辖第87、88师和新编第28师,第87、88师就是抗战初期声名赫赫的德械师,是嫡系精锐,战斗力较强;新28师曾参加1942年远征缅甸,损失很大,后来吸收了新29师的残部,被第71军收编,战斗力较弱。

在反攻前夕,远征军的情报工作存在很大漏洞,对于日军的实力与部署均缺乏准确的掌握,以松山为例,最初远征军认为松山日军不超过500人,火炮1~2门,不攻亦能困死。正是基于这个判断,第71军决定渡江后以第87、88师加强新28师一个团直取龙陵,仅以新28师的两个团在炮兵支援下对松山实施牵制性进攻。随着战事展开,从第71军到第11集团军,乃至远征军长官部都认识到松山是一块比想象中硬得多的骨头!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1944年中国远征军炮兵部队装备的美制M1A1型105毫米榴弹炮,在松山战役期间,中国军队一直掌握着炮兵火力优势,这还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

从5月28日开始,美军第14航空队就对松山实施频繁空袭,同时远征军炮兵部队也开始在松山对面的怒江东岸构筑阵地。从6月1日开始,远征军火炮也加入对松山的火力准备,同时第11集团军各部也开始渡过怒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攻松山,远征军集结了包括德制150毫米榴弹炮、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在内的上百门轻重火炮,从而获得了压倒性的火力优势,这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在炮火上胜过日军。起初,松山日军的火炮还会进行报复性还击,但很快就被全面压制,悄然无声了。远征军士兵们望着成排的炮弹在松山顶上炸起一簇簇的烟团士气颇为振奋。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德制sFH 18型150毫米重型榴弹炮,中国曾在30年代中期从德国进口了一批该型重炮,其中少数火炮在战争初期幸存,并参加了松山战役。

6月4日,新28师第82团开始向松山外围发起进攻,持续三个月的松山战役拉开帷幕。当天第82团占领了松山以南4000米处的竹子坡高地,此后该高地就成为松山战役期间远征军前线指挥所和炮兵阵地所在地。次日,第82团又夺取了松山脚下的腊勐寨,逼近日军重要的前哨阵地阴登山,该山海拔约2000米,位于松山主峰以东约1000米处,是松山阵地东侧的重要屏障,有日军一个中队驻守。阴登山山势陡峭,林木茂盛,攀援不易,而接近山顶处坡度趋缓,植被均被日军清除,难以隐蔽。第82团三次冲击山顶均未成功,伤亡百余人。同日,向南侧迂回的第83团切断了松山通往龙陵的公路,并接近松山阵地南侧的据点群滚龙坡。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1944年6月4日,新28师向松山发起进攻时,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前左3)在怒江东岸指挥所内观战。

6月6日,第82团使用新配置的美式“巴祖卡”火箭筒和M2式火焰喷射器,终于拔除了部分日军暗堡,成功登上阴登山顶峰,随即遭到来自松山主阵地的密集火力覆盖,伤亡甚重,被迫退下。在随后三天里,新28师以第82团进攻阴登山,以第83团进攻滚龙坡,发起连续突击,均为日军绵密的交叉火力所挫败,毫无进展,即便是占领前沿阵地也多因日军反击而难以巩固。与此同时,远征军向龙陵的推进较为顺利,为了尽快攻占松山,解除龙陵方向的侧翼威胁,第11集团军决定调新39师第117团增援松山。6月14日,第117团从北面抵达战场,并攻击了松山北侧的黄土坡阵地未果。6月15、16日,新28师组织第82、83、117团从东、南、北三面冒雨攻击,依然进展甚微。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在云南远征军训练基地,美军教员在教授中国士兵使用火焰喷射器(上)和“巴祖卡”火箭筒(下)的方法,这两种武器在松山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在松山战事陷入胶着之际,龙陵方向又现危机,日军主力从腾冲方向驰援,一度击退了第88、87师,险些酿成全线溃退,而腾冲方向战况也不乐观,更糟糕的是随着雨季降临,怒江暴涨,补给线时有中断,一线部队普遍粮弹不济,使整个反攻面临危局,因此拔除松山,恢复交通就成挽救全局的关键。远征军长官部开始考虑调动总预备队第8军,加强松山攻势。同时,原投入龙陵方向的新28师第84团也分批转回松山参战。

6月18日至20日,新28师拼尽全力,继续攻击,终于在20日凌晨借助雨大夜黑的掩护,成功占领了阴登山。至此,参加松山攻击的远征军各部已经伤亡超过1600人!6月20日,第71军军长钟彬中将亲临松山指挥,以第117团为主攻向松山发起全面进攻,激战数日依然进展有限,唯一的成果是经过反复拉锯后终于巩固了阴登山阵地。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 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的高级军官们在沙盘前研究敌情,左一为第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右一为第71军军长钟彬。

在6月底,松山前线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在投入4个团的兵力苦战近一个月后,远征军仅攻占了松山外围的阴登山阵地,却付出了伤亡1700余人的代价,新28师实际上已经丧失进攻能力,只能将任务移交给第8军部队。从6月4日到7月1日是松山战役的前期,在战史上被称为“一战松山”,新28师以惨重的伤亡终于让远征军认识到松山之战的艰难。(未完待续)

十战松山:1944年滇西反攻之松山战役(上)

值此贺岁迎新之际,崎峻军史全体同仁向广大军迷朋友们拜个年,衷心感谢你们多年以来的鼎力支持,也期待在新的一年里能与大家分享更多的军史趣闻,我们将保持原创和细致的创作态度,为朋友们奉献更多的优秀作品。最后,祝愿各位新年快乐、身体康泰、阖家幸福、狗年大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