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哈佛读大一的学长向我透露了一些名校申请潜规则

刚刚,哈佛读大一的学长向我透露了一些名校申请潜规则

今天(5.2),我们在微信群开展了一场主题“哈佛‘新鲜人’和你”的线上讲座, 邀请到了正在哈佛上大一的傅裕同学,为我们分享他申请哈佛的成功经验和就读哈佛后的真实体验。

傅裕(Harry),高中接受SM1奖学金赴新加坡高中留学,现哈佛就读数学和神经科学专业。

讲座中傅同学细致地描述了他为申请藤校做的准备,还有他明智的高中选择是如何帮助他成功地进入哈佛这个平台的。

从何时种下“上藤校”的种子,并为之开始准备?

当时我只是觉得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好的跳板,国外机会毕竟比国内要多。直到到了那边之后我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的确机会非常的多。

当时有个非常敬重的学长去了普林斯顿,于是我就去了解了普林斯顿,非常喜欢,于是定下目标去普林斯顿,并为之努力,结果也是意外之喜。

我非常幸运,数学竞赛社一个老师对我帮助非常大,

使我从申请季前三年就开始规划活动,从活动准备来说,我觉得要做到三点:

01、首先要做的好。比如说你加一个社团,如果你想用这个社团来申请哈佛这样的学校的话。至少得是一个能做出突出贡献的这么一个人。

02、我觉得需要做的独特。当时非常流行的活动就是,自己去想办法捐款给特困群体或者组织的这么一个活动,很多同学都做了,当时有同学邀请我问我来不来做。我考虑一下后,觉得如果我们都做,去申请哈佛他们看过来,大家都做这个活动等于谁都没有做。所以我就没有参加,而是参加了另外一个适合自己的活动。

这个活动叫做新加坡青年成就奖。我最后申请上了还和总统握手,我觉这个奖对我的加分是非常大的。我还有一个朋友, 是活动里面的总负责人。他也拿到这个奖,现在他是我的同班同学。

03

、要做的多种多样的。我觉得美国学校喜欢的那种兴趣爱好广泛,涉猎也非常广泛的人。我当时主要有戏剧,数学竞赛。然后我上交了两首的钢琴录音,我从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再有就是主球,学校每年都有组织足球赛,而我是中国队队长。这样子写上,再加一些科研,涉猎面就很广了,而我觉得他们就非常喜欢这一点。

然后就是申请材料的统一性。我觉得这点其实非常重要,很多人就是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想不好应该申请什么专业,因为他们很多活动跟这个专业不搭。首先从选课开始说,如果比如想学数学的话,如果不选高级数学,这就不足以说服人家,我的数学竞赛很好的说明我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然后推荐信,我当时需要我的班主任写一封,我的数学老师给我写一封。然后,如果申请排名很靠前的大学的话,她们会要求第三方,从不同领域的老师给你写推荐信。

所以,如果一份申请材料做下来,这个选课、活动、推荐信都能说明你不仅对于数学专业的非常热爱,竞赛成绩还不错。但你又是一个涉猎面很广的人,他们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一个人。

所以我觉得总的来说,申请藤校大概有3-4的时间来做铺垫吧。

海外高中如何给我的申请助力?

首先我觉得教育理念,从中国到新加坡到美国都是非常不同的。国外西方的教育是一个更注重思考过程,更倾向于激励你去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吸收知识的这么一种教育的理念。所以啊,他们允许一些同学就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突出的特长,可以忽略掉其他的东西,这这件事情在国内,我觉得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就是学校的权威性那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当时的高中是全球最好的ib学校,多于一半的满分来自于我们学校,当时他们的副校长来杭州招生把我要去了,我跟那个副校长关系特别好,我也请他给我写的推荐信。就是非常权威的一封推荐信,然后她对我的评价也很高,他对我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然后在一个好的高中的好处,就是有一些很出色的学长学姐给我们带路。在新加坡其实有很多中国学像我这样的中国奖学金生。他们就是我们这些中国学生俗称坡大。真是一个非常有爱的群体啊,有很多出色学长学姐在美国非常知名的学府。所以如果他们在那些学校表现的好的话,一般来说,他们表现都很好。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一定能给我们加分,但至少不会给我们扣分,同时还有激励作用。

再者就是有多到难以想象的机会如果在中国的话,想要参加一个全国数学竞赛。你得先在市里考到一定的名次,省里考到一定的名次,再全国筛选,然后再去参加国际数学比赛,但是在新加坡的话,尤其是新加坡,因为它本身就只是一个城市,所以任何比赛,动不动就是国际级的。我主要参加过的有像美国的、澳大利亚的这样重要的数学竞赛。

还有就是国外高中和国内高中对于社团的概念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国外大家对于社团非常重视,甚至到了一种半职业的这种地步,如果我戏剧有表演的话,要花两个礼拜,我们不上课就是专心排练,然后等表演完了大家回去补作业。就这样子的一种状态,放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这样的社团态度,是我申请时不用刻意去过度包装自己,本身我们活动就做的很好。

最后就是新加坡的大学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导师会主动希望一些高中生来帮忙,因此科研机会相对非常多的。但你可能会觉得大家都在做这个,可实际这个和活动不同,科研经历,对于你的学术能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考察股。

因此用一句话来说,如果我没有去新加坡读高中,是不可能来到哈佛这个平台的。

傅裕同学的热心分享,使我们很多家长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最新的、最真实的申请讯息和申请经验,告诉我们申请名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决定的事情,应及早有策略的去做准备,了解学校情况,选好目标专业、院校,进行长远规划。

以上是部分讲座内容,想要完整讲座实录的同学,直接搜锁微号(kaiyin1666)。获取讲座实录或者申请入群参加下次讲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