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時期的佛像特徵辨僞

遼金元時期的佛像特徵辨偽

遼金元時期的佛像特徵辨偽

遼代藏木雕觀自在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遼代佛像特徵

遼朝 516—1125年 是契丹族所建政權,佛教在契丹王室的扶持下,發展蓬勃。以遼的五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東京為中心興建了許多宏偉的佛寺和塔幢。至今在山西大同華嚴寺、善化寺和河北薊縣獨樂寺都遺留有遼代彩塑,又內蒙古呼和浩特遼代萬部華嚴經塔、巴林左旗遼代白塔、北京天寧寺塔的塔身上都有許多精美的磚雕造像,從中可看到遼代佛造像的風格。

遼代雖然是契丹族的統治,但造像風格仍屬北宋系統。尤其是泥塑的風格,仍上承唐代餘韻,且不乏精美之作。如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的一堂佛、菩薩、力士彩塑,造型極為準確生動,尤以那雙手合十的菩薩立像,頭微側頷,表情端莊靜穆,微含笑意,堪稱遼代雕塑的登峰造極之作。

遼代佛像一般肉髻較為平緩,螺發中央多有髻珠。面相肥瘦適中,佛坐像的上半身偏長,胸部寬厚。又佛座平面常見有六出花口形和方、圓形,蓮花瓣豐滿呈盛開狀,花瓣肥大飽滿。方臺座上搭敷的鋪布中部呈半圓形,兩側下垂呈二角形,已從唐代的寫實性的敷布轉化為圖案化了。

菩薩的裝束較之唐代略顯樸素,寶冠有呈三組葉片形的,還有一種寶冠很為高聳,正面呈圓桶形,這似乎與遼代貴族喜戴的金銀冠式造型有關聯。冠的束帶飄逸而下垂於兩肩。

遼金元時期的佛像特徵辨偽

遼代文殊菩薩像

遼代的銅鎏金佛造像至今有多尊精品,現流落於美國、英國及日本,尺寸一般都多在二十餘釐米左右,其共同規律多為花口式平面臺座,蓮花瓣飽滿,坐像上半身略偏長,在袖口和裙下部往往有曲蜿如小蛇狀的衣紋。

遼代的三彩羅漢也有極出色者,如河北易縣八佛窪早年發現的羅漢群像現分散於歐美各博物館,其尺寸高大,表情生動,造型準確,代表了遼代雕塑的高超技藝。

金末元初的木雕菩薩立像

金代佛像特徵

金代的造像仍上承遼代造像的傳統,技法上與遼代無太大差異,但金代的佛造像身軀更為飽滿,胸部突出,體軀壯碩,流露出北方民族的渾樸作風。造像軀體壯碩,寬肩闊胸,寫實性強,施彩敷色講究華麗繁縟。

納爾遜藏金代木雕菩薩立像,菩薩腹腔內發現有元末放入的裝藏

金代統治者對於佛教也積極提倡,但是不像遼代統治者那樣熱心,而且鑑於遼代崇佛導致的弊端,金代作出了一些嚴格的的限制和規定,目的是讓佛教得到規範的發展,這樣使得金代佛教的佛教整體比遼代稍遜一籌。儘管如此,由於遼代打下的深厚基礎,金代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仍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金代禪宗獨盛一時,它對佛教藝術寫實風格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金代佛教造像風格基本承襲遼代遺風。

金代菩薩金漆彩繪木雕像 (上海博物館藏)

金代的石雕造像遺存仍是十分最為豐富的,同遼代一樣,也多以浮雕形式出現在佛塔等建築物上。從這些造像實物看,金代造像藝術基本是繼承遼代的風格和手法,造像體魄雄健,面龐豐滿,佛菩薩的衣飾與遼代造像幾無二致。唯其不同的是從面部到軀體比遼代造像更為肥胖,略顯臃態。

金代的觀自在像花冠高髻,垂髮袒胸,長裙束帶,整體造型上繼承了前代的特點,雖然不似宋塑那麼挺秀,但面相更為方圓,身材也更為豐滿,服飾衣褶尤其的重疊繁複。

元代佛像特徵

元朝是我國版圖最大的王朝,為有效統治遼闊的領土,元朝統治者一方面依靠其軍事力量,另一方面就是大力扶持佛教,把宗教作為維護其統治的一種手段。由於朝廷的支持,在宋代已經衰落的佛教,在元代呈現出高漲的趨勢。

元代大勢至觀音

英國維多利亞 阿爾伯特博物館館藏元代羅漢像

元代造像深受藏傳佛教影響。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登帝位後,即以喇嘛教為國教,並封西藏佛教薩迦派領袖八思巴為帝師,從此藏傳佛教成為元朝的國教,元朝歷代新帝即位,必先就帝師受戒。中統二年(1261年),尼泊爾匠師阿尼哥隨八思巴來到元大都(今北京),受到了忽必烈的禮遇和重用,塑造了大批的梵式造像,“凡兩京寺觀之像,多出其手拉開了元代梵式造像的序幕。

其中杭州飛來峰石窟飛來峰佛盒石窟,有著大批數量最多的元代“梵式”造像,是我國元代造像的精萃所在。

元代釋迦牟尼佛銅立像(1271—1368年) 北京民族文化宮藏

此元代的佛像雙目低垂,面相平和,細腰大臀,右手當胸施無畏印,左手掌心向外下垂,配戴項飾,上身袒裸,下著薄裙透體,身披出水式大衣,跣足直立於蓮座上,蓮座沿飾整齊的聯珠紋。其體態自然,姿勢優美,採用寫實手法,具有恍若半裸的薩爾納特式簡潔風格。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館藏的元代水月觀音

元代造像主要特徵是臉型豐滿圓潤,面相清秀靚麗,表情恬淡柔和。肉髻高聳,多為帶三葉或五葉寶冠。軀體健碩,肩寬,腰細,胸部豐滿。菩薩袒露上身,胸佩瓔珞,瓔珞的顆粒較大;下身著裙,紋絡簡潔。蓮花臺座的蓮瓣肥大飽滿,底沿外卷面部為倒置的梯形,五官緊湊,具元代特徵。元代佛像蜂腰長身,姿態嫵媚,菩薩則高乳豐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風格。其中元代壁畫的菩薩,頭戴五指冠,佛為螺髻,能看出具有喇嘛教興起的特點。(中華佛光文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