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讀書的三重境界是什麼

一、讀文字

碎片化閱讀的時代,讀書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很多人已經養成了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只要稍微長一點的文章,超過800字就已經失去耐心。

更好笑的是,有些人看到自己喜歡的文章標題,打開文章首先直接往下拉,看看這個文章有多長,如果太長,就會直接收藏,等以後有空再來看。結果收藏了一大堆,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佔內存的垃圾。

習慣了碎片化閱讀的人,當要閱讀一整本書的時候,看得慢、看不懂還是其次,首要問題還是沒有耐心。因為耐心跟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已經形成了嚴重的衝突,二者似乎不可同時兼得。

於是短視頻這種形式的“閱讀”就應運而生,各種短視頻平臺更是如雨後春筍般順時而出。短視頻較之於文章,更直觀更形象,不用思考直接高潮,而且還能不斷各種高潮,高潮與高潮之間的時間距已經縮短至15秒以內。

工具的不斷髮展,解決了人懶惰的內在需求。但伴隨的一個問題就是,人變得越來越笨,人的心智也隨之不斷降低。只要手機在手,人的心智甚至可以變為零。

人分三六九等,在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的創造內容上傳到互聯網上的時代,不同的人對內容的理解與要求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意味著,即使是很垃圾的視頻,都可以扔到互聯網這個“大垃圾桶”裡面。

而以這些“奶頭樂”內容為興趣主食的人,心智層自然會越來越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只要給他一份工作,一口飯吃,一個手機刷,他就很滿足,這幾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

為什麼我們要讀書呢?

讀書,是為了瞭解別人是如何理解與認知這個世界的。並通過別人的理解,來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心智圖景。也就是說,讀書的目的,不是在於記憶,而是在於理解。

告訴你讀書的三重境界是什麼

理解力的提升,自然能夠提高自己的心智層級。在如今的社會,心智層級高的人對心智層級低的人就會形成一種碾壓之勢。別人能通達的世界,自己看都看不見,別人能通透的現象,自己怎麼想也不明白,這就是心智低的表現。

讀書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讀文字。

首先我們要明白,文字是怎麼來的。文字是我們華夏人的祖先,根據天地萬物變化的形跡創造出來。再往深一點講,可以從萬物的起源說起。

萬物生成的順序是這樣的:道生,德畜,物生,形成,現象。象呈現之後,人可以用符號標識這些象,便有了符。符更進一步演化,就有了文字。以文字承載大道,教化百姓,於是文化就出現了。

以前我們古人用的文字都是象形字,象形字是最接近最能夠體現天地萬物的象的。每一個文字都有源頭,有形音義。只是經過朝代的更替,文字隨之演變,到現在,文字已經脫離了它的本質,而逐漸成為一種符號。

現在很多人只是認字卻不識字。比如我們舉個例子,“滑”字,都會讀,知道意思,但為什麼滑字是左邊“水”右邊“骨”呢?難道是水之骨嗎?水之骨與滑倒的滑有什麼關係呀?

其實我們不斷把這個字往深裡去思考,就能夠明白它的結構來源。還原到現實中是左邊水,右邊骨,水裡是不會有骨頭的,水裡有骨頭就說明水結冰了。水結冰就像骨頭一般硬,這個時候水自然是滑。

所以,如果我們要真正理解祖先創造的文字,就要結合萬物的性情,字性即物性。從萬物之性去理解字義,這個滑字的字形就是從水之性得來的。如果把文字學通透,就能夠理解儒家的格物致知學。

特別是要閱讀學習中國先秦的經典書籍,如果不識字,就很難入門,一輩子只能站在經書的門口徘徊,摸不著門道。而只能聽著市面上那些說書的庸俗市儈流俗瑣碎的亂七八糟的講解。

如果有志於追求沒有窮盡的大道之理,應該去閱讀我們華夏文化的聖人經典。因為經文無止境,而時文卻很容易有止境。時文的書,講的都當下的社會現實,很容易過時。不會過時的,唯有永恆不變的大道。

文字的本質是一種符號,一種記錄天地萬物變化的符號,一種記錄人類思想文化的符號。但是文字本身是有侷限性的。寫書的人,無法把自己所能夠理解的意思都用文字表達清楚,這就是文字的侷限性。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不盡象,象不盡道。

可是很多人讀書看不到這個情況,他們讀書的方法,就是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話一句話的閱讀,恨不得用最短的時間一次性地把所有的文字都裝進大腦。這樣不僅費時費力,讀完後整個人還會感覺昏昏沉沉,除了記住幾個句子,什麼也想不起來。

這樣的閱讀方法長期得不到解決,久而久之就會由於太費勁而放棄閱讀。轉而去閱讀那些容易理解的小說,小片段小短文,短視頻,看電影電視劇。

一個人遇到困難總是想著去躲避,而不是想辦法去克服,想方法去超越,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失敗的原因。正因為難才要去做,能夠脫穎而出的人往往是不畏艱難的人。如果在閱讀上就給人拉開了一大段距離,你還能在什麼地方去實現趕超呢?

二、讀思想

知道讀書是讀思想的人,就會比前一階段的人高出一層。他們閱讀的方法,是直接與作者進行對話,進行思想上的交流。通過這種思想的交流與碰撞,進而形成並完善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與認知。

真正有智慧的作者,他們講的是關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方式。如果能心領神會,那麼就可以能過這樣的智者,拿到理解世界的鑰匙。

告訴你讀書的三重境界是什麼

這類懂得讀書讀思想的人,通常會比較喜歡閱讀。他們能夠以讀書為樂,到哪裡都隨身帶著一本書,以隨時隨地的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長時間的積累閱讀,他們對世界的判斷能力就會比一般人要強得多。對於市面上絕大部分的垃圾書籍,他們一眼就能夠看出,更不可能浪費時間在這些垃圾讀物上。

而大部分人卻沒有這樣的判斷力,他們所理解的好書,可能就是那些所謂排行榜上的暢銷書。他們的心智只能理解這些,專門為這些人創造的心智洗腦學。即使講的是同一層意思,換一個概念,他們馬上感覺新鮮並追隨。

低心智的讀物只能造就低心智的讀者,而低心智的讀者也只能理解低心智的讀物。你跟他們講他們不能理解的智識,他們只會嗤之以鼻,甚至罵你是傳銷洗腦。正所謂夏蟲不可語冰。

真正好的書籍,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簡潔。這些書的中心思想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和表達,如果做不到,那就是書的作者沒理解透徹,書裡也肯定沒有理解世界的鑰匙。

《黃帝內經》說: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有些書,看看封面就可以扔了。有些書,可能連作者本人都不知道在瞎扯什麼,只是在玩弄文字的遊戲,愚弄愚蠢的讀者。現在出書不難,導致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出一本書而成為“大師”。

所以,真正讀書讀思想的人,他們在書籍的選擇上,會不斷的更上一層樓。遇到有思想的作者,就會興奮不已,愛不釋手。他們對世界的理解,遠遠超過那些只讀文字的人。

三、讀感覺

讀書再高一個層級,就是讀感覺。如果把讀書僅僅侷限在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是不夠的,更高明的做法是,通過作者的文字,去體會作者對這個世界的感覺。

我們人通過自己的感官去理解和認知世界,再把感官所能理解的世界,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這其中就已經丟失了很多東西。即使能夠理解到作者的思想,可能也只是碎片化的。但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碎片,去還原作者的感受。

讀者即作者,我們可以通過作者的文字,去體會作者感覺到的事物,試著去感同身受。去感覺作者曾經經歷的種種,作者在什麼樣的背景環境下才會寫出這樣的文字,當時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告訴你讀書的三重境界是什麼

當你能夠通過文字去感覺作者感受到的世界,你就能夠理解作者思想產生的根源。當你感同身受,身處當時作者那個“世界”,你甚至可能產生要比作者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感受。

有些東西,是語言符號所表達不出來的,可是語言符號卻可以承載感覺,這就需要你以神相會,心領神會。這樣去閱讀,你能做到一目十行,博覽群書,學識淵博。

當你用這種方式去閱讀的時候,要做到沒有心態,不要帶任何私人的想法與欲求,這樣才能真正融入到作者的感覺世界中。任何的想法都會阻礙你還原作者的感受。

這個層次的要求,相對比較高。有些人可能因為對作者寫作時的感覺不熟悉,因為對文字表達的感受還比較陌生,從而不容易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感覺百遍,其感自同。

讀書是一項能力,和其他任何技能一樣,需要經過大量的實踐才能修煉出來。大量的閱讀,還能提升你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最終做到,看一眼就能明白,明白的不僅僅是文字本身的意思,還有作者的內心,更重要的是,明澈了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