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快餐」返璞歸真

【國學快餐】返璞歸真

胡立根

「國學快餐」返璞歸真

【一語破的】

返璞歸真:指回歸到一種樸素本真的原初狀態。語出《戰國策·齊宣王見顏斶》:“斶(chù,人名)知足矣,歸真返璞,則終身不辱也。”

「國學快餐」返璞歸真

【原典精讀】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①。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老子·第十九章》)

註釋:①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智慧、仁義、巧利三者都是用來文飾的,所以不足以治天下。文,文飾。

「國學快餐」返璞歸真

【點到即止】

返璞歸真思想源於道家。老子認為,世間動亂之源有三,一是外界事物的誘惑,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二是慾望使人產生貪婪爭鬥之心。三是知識使人有了爭鬥的能力與技巧。他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正是利器、技巧、法令等等,導致人類本真被異化。於是他主張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要求人們“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要“常德乃足,復歸於樸”,個人迴歸到嬰兒狀態,社會迴歸到“小國寡民”“復結繩而用之”的原始狀態。要理解這一看似極端的思想,當從以下四方面考慮:

第一,從老子核心思想“道”入手。“道”有幾層意思:一是規律、本質;二是本源;三是自然,自然而然。三者都指向“真”:或本真,或不加文飾的天然之真。“真”,是道家的境界追求,他們以此反對人性的異化。第二,老子用辨證思維告訴我們,知識、智慧乃至一切文明都是雙刃劍。第三是老子的“知”與“智”。因為知識是把雙刃劍,所以老子一般是反對知識的,他要使民處於“無知”狀態,這無疑有違歷史發展。關於“智”,老子卻並非一概反對。他痛恨的是巧詐、欺騙的詐偽之“智”,這些“智”的本質是“偽”,越“智”越假,越導致人性異化。他倡導通達事物本質、掌握事物規律、領悟道的真諦的大智慧、真智慧,如知人之“智”。《老子》一書,就是智慧之書;其辯證思維,更是一種最高智慧。因而不能籠統地說老子反智。第四,老莊的語言特點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們不像溫和的儒家,總在那兒苦口婆心,諄諄教導,他們要給你當頭棒喝,用極端之語,警醒你,讓你及早回頭。

返璞歸真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甚巨。如隱士文化。史上雖不乏假隱士,但真隱士如陶淵明們,看輕名利,不求聞達,又襟懷高曠,笑傲萬物,娛情詩酒,崇尚自然,怡然自得,努力追求人性復歸,防止人性被世俗異化。如傳統美學。中國美學追求韻外之致、味外之旨,追求童心、性靈,實際是追求超越表象、擺脫造作、迴歸本真的真善美境界。明代李贄的童心說,即是針對“滿場是假”的虛偽現實而發。再如中醫養生。《黃帝內經》開篇就是《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卻能享壽百年。所以人應自然無為,返璞歸真,做到“形與神俱”,少思寡慮,保持上天賦予的真精真氣,吸收天地靈氣,以期得道長生。

「國學快餐」返璞歸真

【經典推薦】

《老子》、《莊子·胠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李贄

《童心說》、陶淵明《歸園田居》《桃花源記》、林語堂

《人生的盛宴·誰最能享受人生》

(來源《語文報》)

「國學快餐」返璞歸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