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Sorry!"這場志願填報,我輸了!

案例一:“高考已經過去7年了。當年因為一個“服從調劑”,把我調劑到了根本沒想到的學校,學了十分冷門的專業,後來發現,每個班級裡(30人)至少有三四個人是選擇不來報道的。但那時的自己並未覺察到這個專業會對我將來的職業發展有如此大的影響。

14年考研,我又選擇了考取同樣專業的碩士,付出了極大的心血,考研成功來到了北京。但,噩夢才剛剛開始,15-16年兩年絕壁我二十多年來最黑暗的兩年。真正瞭解了這個專業以後才發現,這個專業讓我完全無法接受,15年一度想要退學,最終還是沒敢走出那一步。然後,就這麼得過且過地度過了三年碩士,自己也算是達到了同學中較優秀的水平,但也已經身心俱疲。

現在,我在轉行的路上。

這七年給我的感覺,“方向不對,越努力越窘迫”。

案例二:三年了,還是放不下填報志願時的遺憾。那年考的不錯,開始徵集志願後,便拿著招生計劃開始選擇,選出了幾個心儀的學校。家裡人似乎不信任我,拉著我去參加飯局,席間聽著xx大學的老師胡侃,長輩們也對我的專業指手畫腳,女孩當老師好,學什麼小語種?你看有幾個出國的?我媽看該校離家近,不讓我去外地,說我走了就是不孝順。次日拿錢去給xx老師送禮,最後五個志願我只填了一個,結果浪費了10分,高分低就來了這裡。悔啊!十分之差,我能選很多更高的大學!

這只是眾多學生中的典型代表,又是一年高考時,每年因為高考志願填報的考生到底有多少呢?而這背後,有多少是因為對專業不瞭解導致誤報,有多少是因為家長的意願而不得不選擇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這個數字也許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志願選擇的確是一件考驗所有考生和家長的事。

我曾經問過一些家長,在志願填報的時候,你們願意聽從孩子的,還是更願意相信的判斷?很多家長給我的回答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有的說:“孩子根本不懂這些啊,大人不幫忙做主,怎麼行?!”還有的說:“只憑孩子的興趣,將來吃虧了就來不及了”.......整體感覺家長的焦慮與擔憂是非常明顯的。

其實,重重解釋的背後,我捕捉到的一個很強的信號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在志願填報時,家長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一、當好孩子的“參謀”就夠了

高考說到底是孩子自己人生路上的一件事,將來無論是選擇何所大學,何種專業都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家長是代替不了孩子所走的每一步路的,包括每步路上將來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並且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所需要獨立的問題。

家長在志願填報時,可以幫助孩子去收集各種相關信息,包括相關大學的歷年錄取分數線、王牌專業等等,分析各種專業的優劣勢,分析孩子的性格、興趣等更適合哪樣的專業,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與孩子一起探討的基礎上。如果自己的意見與孩子的選擇發生衝突時,還是應該以孩子的選擇為準!記住,你只是孩子的“參謀”!千萬不要越俎代庖!!

二、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

家長這個時候,要多與孩子進行交流,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比如到底是以學校第一,還是專業第一的原則,這些都要建立在孩子對未來的想法基礎上,否則,我們如果連孩子選擇專業的出發點都不知道,那志願填報便將無處著手了。尤其是在選擇何種專業(這往往是分歧最大的)這個問題上,一定要仔細傾聽孩子對於這個專業的一些想法,結合孩子的興趣,再給出合理的建議。

三、發生分歧時,以孩子意見為主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18歲走過,這個時候對於未來的想象已經心底萌芽,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從小接觸的信息更加多元,信息源更加寬廣,導致對於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獨立的主見,不少孩子其實很早的時候就對某一方面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好偏向。

這個事情反映在志願填報上,就是有自己很明確的專業方向,這個時候作為家長如果和孩子有分歧,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而不能以專業的“冷”與“熱”,將孩子的選擇一棍子打死,因為,任何領域其實都有頂尖人才,將愛好與能力結合在一起,將來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