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懸崖上的寺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大開眼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引言:

令狐沖三人緩步登山,來到懸空寺中。那懸空寺共有樓閣二座,皆高三層,凌虛數十丈,相距數十步,二樓之間,聯以飛橋。但見飛閣二座,聳立峰頂,宛似仙人樓閣,現於雲端。

沖虛道:“這原是兵家必爭的要塞。始見懸空寺,覺鬼斧神工,驚詫古人的毅力。

建於懸崖上的寺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大開眼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各位讀過金庸先生作品的朋友,肯定知道這一段話是出自《笑傲江湖》,金庸先生筆下盛讚的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中國古建築史上的瑰寶——懸空寺!#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懸空寺的建造和位置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面朝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源,樓閣懸空,結構巧奇。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

建於懸崖上的寺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大開眼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懸空寺建於北魏,距今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我國國內現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空寺的總體佈局有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關帝廟、鼓樓等,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有“壯觀”二字,是大詩人李白所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其為“天下巨觀”。

建於懸崖上的寺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大開眼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對於今天而言,1500年前的工匠既沒有炸藥,又沒有今天覆雜的施工機械,他們是如何在石壁上開鑿石孔的呢?渾源縣本地石匠自稱,他家至今還保留著祖輩傳下來的鑿石工具——喇叭和鏨。經過調查,專家們推斷,當年的工匠僅憑這些簡單的鐵製工具,就足以開鑿出用於旋轉橫樑的石孔。

建於懸崖上的寺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大開眼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懸空寺可以歷經千年而不倒的秘密

懸空寺建在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懸崖峭壁間,整個寺廟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樑廊欄左右緊連。所有懸空寺的樓閣和棧道下都埋有橫樑。這些橫樑直徑50釐米左右,深嵌于山東巖上,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約有1米左右。,這樣的橫樑共有27根。這些橫樑可能是挑起整座樓閣的關鍵,它的上面用森板成的走廊。整個樓閣的底座也直接壓在這些橫樑上。

建於懸崖上的寺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大開眼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從懸空寺現存的橫樑來看,橫樑和這些石孔十分吻合。棧道下方的立森可以晃動,沒有支撐的作用。但是在樓閣下方的立木卻完全不同,這些立木頂住橫樑,幾乎無法移動。在懸空寺最高的建築三宮殿下,共架有22根立木。這些立木上撐著橫樑,下端牢牢地壓在岩石上。正是這些立木和橫樑共同構成了一個有力的支撐體系,保證了樓閣的懸空。

建於懸崖上的寺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大開眼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懸空寺是一個典型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不但懸空的樓閣靠木材支撐在懸崖上,樓閣本身的框架結構也是由木質的樑柱組成,形成一個榫卯結構。榫卯結構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防震。這種結構的建築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時,部件彼此錯動,當外力消失時又能恢復原狀,所以不會遭到徹底破壞。

建於懸崖上的寺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大開眼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榫卯結構

故宮的構造原理和這個非常相似,中外建築專家曾經造出故宮的模型,在模擬的十級地震中,榫卯模型搖而不倒,十分耐用!這一特性正是懸空寺在歷次地震中能夠倖免於難的主要原因。

建於懸崖上的寺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大開眼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圖片來自網絡

懸空寺以“奇、險、巧、奧”為基本特點,體現在建築之奇、選址之險、結構之巧、文化之多元,內涵深奧,可謂世界一絕。

建於懸崖上的寺廟,古人的智慧讓我們大開眼界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

結語:

可想而知,當年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的秦阿房宮,雄偉壯闊的漢唐長安城,留存至今的明清故宮都是盛世帝王的傑作,那更是鬼斧神鑿,巧奪天工的存在!可惜王朝更迭,阿房宮和漢唐宮殿已經不復存在,如今留下明清時期的故宮,讓我們來參觀學習,所以我們更要保護我們的古建築!這是華夏先祖留給後世的智慧結晶,也是古建築史上的奇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