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在國學經典里找答案!

學習方法在國學經典裡找答案!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努力,也很能吃苦,但是每到考試,成績卻不理想。

在多次努力未果的打擊下,有的孩子甚至產生自暴自棄的念頭,有的孩子哀嘆自己就是愚笨,根本不是學習的料,於是放棄了自己人生路上對理想的追求,開始在學習上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學習方法在國學經典裡找答案!

孩子並不是真的資質差,而是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合理的學習方法。而學習國學,孩子們在古典文學的薰陶下,不但感受祖國凝練的文字美,還能體會到古人傳神實用的學習方法。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告訴人們,只知道學習,卻不知道思考,到頭來等於白學;只知道思考卻不去學習,則就變得有害了。

學習方法在國學經典裡找答案!

這就如同俗話說的,不要只顧著低頭拉車,還是學會抬頭看路。學生如果不懂得思考問題間的聯繫,找到規律,學會對問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即便再刻苦努力,也只是熬白少年發,終將一事無成。

學習,要懂得知識間的彼此關聯,找到規律,對問題的變化轉折,就會輕鬆應對。這樣的學習,不但快樂,還會激發更深的學習願望。

《論語為政篇》中提到:“溫故而知新”。孔子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對於學過的知識,一遍遍溫習,就能在對舊知識的感悟中,體會到更多的知識精髓,從而預見未知的問題。這樣學習的人,是智慧型的,是別人眼中的聰明人。

在學習中,不僅僅要懂得思考,溫習,更要懂得“不恥下問”。這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和路徑。

小時候學習,遇到不會的問題,總是在那裡苦悶思索,最終也不得解,於是家人會斥責說:鼻子下不是有嘴嗎?這樣的俗語,其實也謀合了孔子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荀子》中說“知而好問,然後能才意思是聰明的人,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勤學好問,才會將問題及時解決,才會把疑惑很快根除,從而得到更精確全面的認識。

清代劉開在《問說》中寫到:“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一個有見識的人,在做學問時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問題。不學習鑽研怎麼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怎麼能使知識廣博呢?如果只是喜歡學習卻願向別人請教,這個真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

被明太祖朱元璋贊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

宋濂特別喜歡讀書,對於不明白的地方總是刨根問底。一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學識淵博的夢吉老師。第一次去,老師不在家。

幾天後宋濂再次拜訪老師,卻沒有被接見。天特別冷,宋濂在雪地站得太久,以至於他的腳趾都被凍傷了。

宋濂第三次獨自去拜訪,結果掉入了雪坑中,幸虧被人救起。宋濂幾經跋涉,不畏嚴寒,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夢吉老師被他的誠心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

宋濂在這以後,不畏困苦艱辛,拜訪了很多老師,向他們請教問題,最終成為了著名的散文家!

古人的成功告訴我們孩子,學習上,來不得半點馬虎,只有虛心好問,才會得到更多的思想啟迪。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虛心學習,不要不懂裝懂。

但凡成功的人士,身上都有著謙虛好問的品質。通過學習國學經典,品讀古人成功的經歷,從而悟到自己在學習中如何去解決問題,如何才能達到學習上的高效,少走彎路,最終學有所成。這正是國學深邃的魅力所在。

學習方法在國學經典裡找答案!

誦讀經典,讓孩子在學習路上早早開悟,掌握技巧方法,是多麼事半功倍的事情啊。國學經典中,藏著一個人的能力和氣質,藏著一個人的成功秘訣,藏著孩子需要的技巧和方法。

三千小童專欄作家一諾供稿

學習方法在國學經典裡找答案!

歡迎感興趣加盟國學教育者的諮詢,諮詢熱線 4008217199 18721516157 吳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