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禁止幼兒園提前教小學課程

近年來,我國幼兒園保育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但一些幼兒園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對於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小學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園組織測試等行為的,將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

《通知》明確,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對於幼兒園佈置幼兒完成小學內容家庭作業、組織小學內容有關考試測驗的,要堅決予以糾正。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

《通知》還要求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針對幼兒園不能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脫離幼兒生活情景,以課堂集中授課方式為主組織安排一日活動;或以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知識技能性強化訓練的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

此外,《通知》還明確要整治“小學化”教育環境。對於未按規定創設多種活動區域(區角),未提供充足的玩教具、遊戲材料和圖書,缺乏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強健體魄、自主遊戲的教育環境的,要調整幼兒園活動區域設置,合理利用室內外環境,創設開放的、多樣的區域活動空間,並配備必要的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玩教具、遊戲材料、圖畫書。

小學零起點教學也被列入《通知》中。對於小學起始年級未按國家課標規定實施零起點教學、壓縮課時、超前超標教學,以及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組織小學內容的知識能力測試,或以幼兒參加有關競賽成績及證書作為招生依據的,要堅決糾正,並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納入規範辦學誠信記錄。

本次專項治理

部分重點內容

1、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

2、幼兒園以機械背誦、記憶、抄寫、計算等方式進行知識技能性強化訓練的行為,要堅決予以糾正。

3、小學起始年級未按國家課標規定實施零起點教學、壓縮課時的,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教師的責任。

4、社會培訓機構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

■ 鏈接

教育部多次發文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

記者梳理發現,此前教育部已多次就幼兒園“小學化”問題發文。2011年,教育部發布《關於規範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明確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幼兒園不得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進行各種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不得給幼兒佈置家庭作業。

2012年,教育部出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園需防止和克服“小學化”傾向。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加強科學保教,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

今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要綜合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幼兒園的基本教學模式是遊戲模式,不是教學模式。

響應國家號召,各地陸續出臺相應政策。例如山東青島今年6月下發通知,決定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義務教育段學校初始年級(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零起點”教學及防止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專項督導工作。

■ 觀點

部分小學入學測試導致學前班熱度不減

一邊是三令五申,一邊是幼升小的焦慮。不少家長告訴記者,別家孩子都上培訓班,自家孩子不能不上,“一步都不能落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差異化的入學政策是造成學前班熱度不減的根源。他舉例稱,有的小學在幼升小時會對孩子進行測試,只有孩子在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英語等方面滿足一定條件後才有機會被錄取,這就給了家長們報班的動力。

孩子上了這些銜接課程,真的有效果麼?一位安徽的小學老師告訴記者,孩子們提前學習小學知識,會影響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除非真的全面禁止,不然家長還是想讓孩子提前學,擔心別的孩子都提前學習了一年級課程,小學老師會因此講得少。”這位老師說,這也導致不同學生基礎不一樣,上課不好上。

此外,也有不少老師反映,孩子提前學習一年級課程後,有的也會出現上課不專心、走神的現象,最後對知識一知半解。

“三年級現象”近年來不斷引起關注。儲朝暉解釋,該現象是指,在幼兒園階段學了一些知識、進小學時測試分數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級成績開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兒園遊戲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個性能力發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開始超過一年級時表現更亮眼的孩子。

■ 現狀

幼兒園大班現“空巢”現象

儘管主管部門多次發文嚴禁幼兒園“小學化”,各地陸續出臺相應措施,但是“幼升小”的焦慮仍以不同形式存在著。

2013年陝西省教育廳主辦的《陝西教育》曾發佈一份數據,顯示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等五省區被調查的133所公、民辦幼兒園中,100%存在增加小學化課程的現象。具體來說,133所幼兒園都開設了拼音課程;82所幼兒園開設了英語課程;96所幼兒園開設了識字寫字課程;還有部分幼兒園開設了電腦、寫字、珠心算等課程。

2017年有媒體援引一組數據披露,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西部五個國家級貧困縣442所幼兒園做的調研顯示,從桌椅擺放和教室佈置、作息制度以及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來看,大約2/3的幼兒園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小學化傾向”。

即使在不教授小學課程的幼兒園,孩子們也用另一種形式接觸著小學教學內容,即所謂的“幼升小銜接班”。

天津一名家長告訴記者,自家孩子會上半年大班,半年“幼升小”課程,其中“幼升小銜接”課程是在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的。

這種現象在北京也很普遍。據媒體報道,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離開幼兒園,為上小學做準備,有的幼兒園大班甚至出現“空巢”現象。有家長稱,班上孩子八成去了學前班。

從供給方角度看,幼小銜接培訓班以五花八門的形式向家長提供課程。

不少培訓機構都表示,幼升小課程主要是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來適應小學生活。其中一家培訓機構還稱,原國家教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在1990年至1994年的調查研究表明,40%的兒童進入小學後不適應,學習狀況具體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走神、溜號;寫作業需要督促,拖拖拉拉、馬馬虎虎;不喜歡閱讀,沒有每天讀書的習慣……因此開設幼小銜接課程至關重要。

記者發現,語數英是絕大多數培訓機構的必備課程,拼音識字、國際音標、口算心算,珠心算等學習內容都十分常見,有的培訓機構甚至還安排了中班升大班數學暑假課。

培訓班的花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據媒體報道,山東濟南的幼小銜接培訓班的價格普遍在一年兩萬元左右,有的高達三萬元。(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