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養老牀位」合肥百餘老人被騙千萬

近年來,非法集資案件頻發,不法分子以投資、合夥做生意等可以獲取高額回報的項目為誘餌,選擇親戚、朋友、同事藉資或融資,最後攜款逃跑。對此,警方盤點常見非法集資套路,提醒廣大群眾提高警惕,以免上當受騙。

案例:近百人投資“養老床位”被騙

今年6月初,蜀山警方在轄區某高檔寫字樓摸排時接到一公司員工反映,稱自己幫著公司對外推銷位於天柱山某養老中心的養老床位,雖然不少老人購買,但這些床位根本就沒有建。

隨後,警方對該公司展開調查,發現主要對外發售的養老床位,價格分為4個等級,最低2萬,最高25萬,只要購買一個床位,每個月即可獲得高息回報,同時6個月之後就會返還本金。如果沒有返還本金,可以在養老中心進行等值消費並享有7折到9折的優惠。調查中,警方發現該公司確實在天柱山建有一個養老中心,並不定期組織老人前往參觀。

雖然養老中心確實存在,但養老床位卻是子虛烏有。隨著調查的深入,民警判斷這是一起非法集資案件,於是迅速將該公司負責人王某抓獲,歸案後,他對於自己打著投資“養老床位”的幌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據警方初步統計,此案中共有上百人受騙,涉案金額近千萬。

數據:去年發案5000餘起涉案1700多億元

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全國新發涉嫌非法集資案件5052起,涉案金額1795.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8%、28.5%,2018年1-3月,新發非法集資案件1037起,涉案金額269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6.5%和42.3%,雖然呈現雙降態勢,但案件總量仍在高位運行,參與集資人數持續上升,總體形勢依然嚴峻。

當前,全國非法集資新發案件幾乎遍佈所有行業,呈現“遍地開花”的特點,投融資類中介機構、互聯網金融平臺、房地產、農業等重點行業案件持續高發。大量民間投融資機構、互聯網平臺等非持牌機構違法違規從事集資融資活動,發案數佔總量的30%以上。

一些不法分子層層包裝設計所謂的項目和產品,以當下“熱門名詞”“熱點概念”炒作,誘惑社會公眾投入資金。一些無商品、無實體、打著“虛擬任務”名頭的案件陸續出現,許多非法集資藉助互聯網平臺,近期還出現了完全藉助微信群等開展非法集資等行為,隱蔽性強、風險傳染快,風險不容忽視。

騙局:六種典型手段需警惕

公安機關通過梳理近年來偵辦的眾多案件,總結出了目前非法集資的六種典型手段:

1.假冒民營銀行的名義,借國家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金融機構的政策,謊稱已經獲得或者正在申辦民營銀行的牌照,虛構民營銀行的名義發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2.非融資性擔保企業以開展擔保業務為名非法集資,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發售虛假的理財產品,二是虛構借款方,以提供借款擔保名義非法吸收資金。

3.以境外投資、高新科技開發旗號,假冒或者虛構國際知名公司設立網站,並在網上發佈銷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開發高新技術等信息,虛構股權上市增值前景或者許諾高額預期回報,誘騙群眾向指定的個人賬戶匯入資金,然後關閉網站,攜款逃匿。

4.以“養老”的旗號,表現為:一是以投資養老公寓、異地聯合安養為名,以高額回報、提供養老服務為誘餌,引誘老年群眾“加盟投資”;二是通過舉辦所謂的養生講座、免費體檢、免費旅遊、發放小禮品方式,引誘老年群眾投入資金。

5.以高價回購收藏品為名非法集資。以毫無價值或價格低廉的紀念幣、紀念鈔、郵票等所謂的收藏品為工具,聲稱有巨大升值空間,承諾在約定時間高價回購,引誘群眾購買,然後攜款潛逃。

6.假借P2P名義非法集資。即套用互聯網金融創新概念,設立所謂P2P網絡借貸平臺,以高利為誘餌,採取虛構借款人及資金用途、發佈虛假招標信息等手段吸收公眾資金,突然關閉網站或攜款潛逃。

防範:辨識非法集資“三看三思三不要”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要自覺抵制各種誘惑,提高識別能力,做到“三看”“三思”“三不要”,遠離非法集資,防範投資風險,莫入集資陷阱。

“三看”:一看是否取得工商營業執照;二看是否取得金融監管部門(一行三會、政府金融辦)的批准文書,理財產品是否在其批准的經營範圍內,只有工商營業執照,沒有金融監管部門批文,是不能銷售理財產品的;三看資金投向領域是否安全可靠。

“三思”:一思是否真正瞭解該產品及市場行情;二思理財產品是否符合市場經營規律;三思自身經濟實力是否具備抗風險能力。

“三不要”:一不要盲目相信無風險、高回報的承諾,這些宣傳往往是非法的虛假廣告;二不要盲目相信熟人介紹、專家推薦,他們也可能是非法集資的受騙者;三不要被高利誘惑盲目投資,高利息的資金來源很可能是投資者自身提供的本金,沒有可持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