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水產第一支柱——小龍蝦背後的「無影手」

荆楚水产第一支柱——小龙虾背后的“无影手”

眼下,正是小龍蝦在各地餐廳演繹爆“紅”魅力的季節,就連遙遠的莫斯科也不例外。

6月,10萬隻中國小龍蝦從湖北出發“征戰世界盃”的消息,上了網絡熱搜。在莫斯科,邊看球邊吃小龍蝦,成了一種時髦。

此時,湖北小龍蝦,已經創下多個第一。

根據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等單位聯合發佈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8)》,2017年中國小龍蝦產量112.97萬噸,其中湖北產量佔55.91%;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前30名的縣(市、區)中,湖北省有20個。

來自湖北省水產局的數據稱,2017年湖北省小龍蝦產值首次超過200億元,達254.27億元,同比增加29.86%,遙遙領先另外兩個百億級水產品——河蟹、鱔鰍(黃鱔和泥鰍),為全省水產行業第一支柱。

更讓食客們意外的是,自己大快朵頤的小龍蝦,已不再只來自江漢平原。大別山、鄂北崗地都在大養小龍蝦,黃岡、孝感、鄂州、黃石、襄陽、咸寧等地養殖規模持續擴大,全省至少有50個縣(市)加入了養殖小龍蝦的大軍中。“8年前,小龍蝦還是冷門行業。”潛江市水產局(龍蝦產業發展局)局長吳洲說。

一片火紅,價量一路上揚

“沒有想到小龍蝦這麼火!”潛網集團總裁田忠玲說。

在潛江市後湖管理區西城路,該集團投資建設了“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去年交易額11.2億元。今年,交易額預計可達40億元,市場不得不擴建。

兩年前,上海商人顧旭來到這個交易中心,做起小龍蝦生意。他明顯感覺到,今年小龍蝦“更受歡迎”,價格同比上漲約20%,前來採購的客戶,從浙江、上海、福建增加到哈爾濱、成都、重慶等地。“其他水產品,如四大家魚,只要產量上來價格就下跌,只有小龍蝦,連續幾年量價齊升。”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湯亞斌說,需求還未飽和。近年來,湖北小龍蝦產量每年增長10%到30%,價格每年漲幅在5%-20%之間。

加工業還發出供不應求的信號:2017年,潛江市13家小龍蝦加工企業形成30萬噸的產能,實際收儲小龍蝦僅15萬噸。

火熱的市場,引來各路資本。監利的福娃集團,4年來建成4萬畝“蝦稻共作”養殖基地,為全國最大的企業自有養殖基地,該集團今年還計劃繼續流轉土地,增加產量。

公開資料顯示,瑞豐資本、黑馬基金等幾十家投資機構,都在小龍蝦領域投資數百萬元到幾千萬元。

賺錢效應下,全省共養小龍蝦

江漢平原上的“小龍蝦財富效應”,很快擴展至全省大部分地區。

2017年,襄陽組團前往潛江市學習、推廣“稻蝦共作”,該市小龍蝦養殖面積超過8萬畝。目前,湖北小龍蝦養殖面積544萬畝左右,其中稻田綜合種養面積佔比逾七成,另外一部分為池塘養蝦。

在專家看來,正是“蝦稻綜合養殖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放大了小龍蝦的財富效應。

2001年,潛江積玉口鎮農民劉主權探出“蝦稻連作”模式:利用低湖撂荒稻田,開挖簡易圍溝,放養小龍蝦種蝦。其主要特點是,種一季中稻,養一季小龍蝦,畝產小龍蝦約100公斤。

2013年,潛江試驗成功“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從“蝦稻連作”到“蝦稻共作”,一字之差,讓養殖收益翻倍:“一蝦一稻”變為“一稻兩蝦”,小龍蝦畝產增至200公斤左右。

潛江市熊口鎮趙腦村、白鷺湖管理區關山分場兩個蝦稻共作示範區收入可觀——畝均純收入超4000元。而單純種水稻,畝均利潤只有600元左右。潛江農民感到,養小龍蝦致富靠譜。“原來是不願意養,現在是爭著養,搶著養。”吳洲說,去年潛江小龍蝦養殖戶近1.8萬戶,“蝦稻共作”面積佔比超九成,達60萬畝。

小龍蝦與兩大“神器”

回顧小龍蝦的“走紅”,人們會發現一個巧合:它與微信這一社會工具的躥紅時空高度重合。

2011年初微信這一社會新媒體工具面世,兩年後下載量突破3億。今天,微信已有9億活躍用戶,成為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社交媒體工具。使用微信、在朋友圈曬圖,成為一種時尚。

朋友圈曬什麼呢?美食,不可或缺。油燜、蒜蓉、清蒸……不斷改進的烹調技藝,讓不少食客流連忘返,自豪地在微信朋友圈裡發圖點贊。在專家看來,熟人間的“口碑傳播”,因有互相信任的人際關係背書,往往具有極大的引導力。

然而,沒有“冷鏈”,別說俄羅斯,就是北京,也許也難隨時吃上小龍蝦。

7月3日,儘管下著雨,潛江的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仍然車水馬龍。工人光著膀子,從雨棚裡把裝滿小龍蝦的白色泡沫箱,一箱箱搬上客車行李架,車身上標的終點站有寧波、廈門、北京、上海等地。

泡沫箱裡藏著秘密。在交易市場,工作人員將冰柱放在泡沫箱中間,圍著冰柱倒入小龍蝦,活蹦亂跳的小龍蝦馬上冷靜。放滿小龍蝦後,鋪上塑料布,撒上碎冰,然後打包運輸。

潛網集團的王麗晴說,這是模擬小龍蝦冬眠環境,拿走冰塊,它們就會活蹦亂跳。

據瞭解,氣溫35℃以上,如果用普通辦法運輸,2到3小時蝦就會死光。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志平認為,電商與冷鏈成本下降,對小龍蝦從區域市場擴大到全國,功不可沒。

2017年,與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配套的電商平臺——“蝦谷360”網上銷售額3.5億元,小龍蝦爬到全國300多個城市。“烏魯木齊的客戶,上午8點在網上下單,9點就可以安排發貨。”田忠玲說,通過冷鏈物流,18小時內可到烏魯木齊、哈爾濱、上海、福建,且存活率達95%以上。

全國吃蝦,帶紅了養殖、流通、餐飲、加工等全產業鏈。據統計測算,2017年湖北省小龍蝦產業綜合產值達851.82億元,同比增加17.76%,全產業鏈從業人員近60萬人。

為誰生產?誰來生產?如何生產?細探小龍蝦走紅歷程,人們發現,從消費、養殖到產業鏈興起,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舞動著。“小龍蝦產業的崛起,是市場演繹其決定性作用的鮮活例證。”李志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