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中資科技股上市,破發後的機會多

近期新股密集在港股上市,大多是新經濟和獨角獸,而有意思的是破發現象突出,但這之後機會也出現了。

如過去一週,做小米,也是有一波30%的利潤,相當可觀。歷史也有不少科技股破發後,出現百倍,甚至千倍的利潤的,顯然這裡面是有機會可挖掘的。如何把握呢?今兒也會分析,尤其是結合A股次新炒作模式,告訴大家如何去甄別相關機會。

IPO與市場底部的關係

先給大家送上一組關於IPO暫停與A股歷史底部的關係,之前每逢市場弱勢,總會喊出的救市手段之一就是暫停IPO,雖然這有悖於市場化原則,但IPO本身就是審批制,而非註冊制,註冊制會因為市場強勢有由市場來平衡IPO發行,審批制下本身就需要管理層來平衡的。從實際效果來看,也的確很有效。因為IPO融資金額反應了股票發行對二級市場資金分流的影響程度,歷次市場底部前18個月IPO融資額/流通市值分別為:108.6%、4.6%、16.0%、1.3%、1.2%,對資金存在分流效應。此外,市場底部時,常伴隨IPO融資額驟減甚至IPO暫停。

一大批中資科技股上市,破發後的機會多

​ 歷史上共有8次IPO暫停,暫停後市場大多情況下上漲,僅有1995年7月、2001年7月和2004年8月略有下跌,但幅度也在15%以內。而8次IPO重啟後,僅有1996-2001、2006-2008年,2014年出現牛市的大幅上漲,其餘階段均為下跌,幅度為10-20%左右。

​ 自2017年以來,監管層持續推進IPO的常態化,審核週期也大幅縮短,二級市場股票供給穩步提升,對存量股票形成了資金分流,尤其是2018年5-6月,藥明康德、工業富聯、寧德時代等較大市值公司陸續上市,並且開板後都伴隨著市場新低;考慮到未來的CDR大塊頭,以及中國人保也即將登陸A股,在震盪和下跌的市場中,大市值股票的上市對資金的虹吸效應將更加明顯。至少對市場人氣的打擊作用很大。

一大批中資科技股上市,破發後的機會多

2010年之前,A股僅有上市公司1669家,而2010年至2018年期間新上市公司數量達1862家,比先前歷史之和還要多。而2010年之後上市的公司小盤股居多更偏成長屬性,其估值中樞整體上是高於2010年之前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次新股上市後的爆炒,導致泡沫因素較大,一級市場吞噬二級市場現象突出。如以藥明康德、寧德時代、工業富聯這三大獨角獸為例,真正賺錢的還是一級市場申購資金,二級市場大部分資金都是接盤俠,且很可能較長時間都無法獲利;但這些獨角獸吸金作用明顯,導致了開板後大量資金蜂擁而入,結果市場缺血而新低。

一大批中資科技股上市,破發後的機會多

​ 這種新股模式與港股則完全不同,我們看到近期港股方面不少新股破發,隨後再度反彈,小米更是一週上漲30%,這就是二級市場擠壓一級市場泡沫,從而形成機會的走勢。那麼,如何把握這樣的機會呢?尤其是隨著2014年趕上新興科技股大年之後,今年又是扎堆上市的格局,近日,小米、映客、51信用卡等新經濟獨角獸企業紛紛赴港上市,美團、同程藝龍、華興資本、找鋼網等也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同時,今年下半年香港將迎來10家獨角獸上市,其中融資在百億港元以上的至少有5只。大洋彼岸的美股市場也十分熱鬧,今年已有B站、愛奇藝、虎牙直播、優信等中概股赴美上市。同時破發後機會增多,股民應該建立起自己的A股、港股、美股的三合一賬戶把握更多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