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国很讲究,有“节操”才能有护照

古人出国很讲究,有“节操”才能有护照

以“护照”形式作为出入边塞关津的通行证件,在古代中国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出国护照和国内护照不相区分的做法,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而在清代以前,护照、签证不分。外国人入境,如经批准,州府再给他发一张护照。

“节”,中国最早的护照

西汉的苏武是个有节操的人。两千多年前,汉武帝让苏武出使匈奴,后来苏武被匈奴扣留在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放羊,19年来持汉节不改,不失大汉臣子的身份。

据《汉书》记载,节是用竹子做的,柄长八尺(相当于现在的180厘米),上面还装饰着三层牦牛尾。《资治通鉴》里描述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所以说苏武“有节操”。

古人出国很讲究,有“节操”才能有护照

持节之人是代表皇帝外出执行使命,所以后人又将使与节连在一起,合称为“使节”。后来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是手持着汉节,打通丝绸之路。

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节就开始使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枚形似竹片的青铜节,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件实体护照。它们被称为“鄂君启”节,是楚怀王颁给楚国大商人鄂君启的,上面的错金铭文,标识了准许其自由通行和做生意的路线。

古人出国很讲究,有“节操”才能有护照

因为节是由皇帝或者诸侯颁授的,具有无上的权威,所以到了后来,节不仅仅被当做通行证使用,还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权威。

西汉景帝时七国叛乱,当时的吴王刘濞假冒了一批“节”,意图打乱朝廷的军事指挥体系。有一个名叫周丘的谋士,居然凭借着一根假冒的汉节,杀掉下邳守官,募集了三万大军,然后一路到北方的阳城,在那里又将军队扩编到十万。

“符”通行证

原本用于调兵遣将的兵符,实际上也是一种通行证。道理其实很简单,传令兵要传达军令,首先就要出城,过关。

古人出国很讲究,有“节操”才能有护照

中国古代的兵符通常都做成老虎的形状,兵贵神速,这是希望军令能像疾驰的猛虎一样尽快传达,所以兵符又称为“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上面往往刻有铭文,一分两半,底部呈凹凸状,可以相合。右为尊,所以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则存于地方,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齿齿相对,“符合”方能过关,军令才能生效。

古人出国很讲究,有“节操”才能有护照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后曹操因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赵云夺城,俘获守将,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攻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轻取三处城池。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里,信陵君施计窃取魏王的虎符,派兵十万前往邯郸,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最终大破秦兵。不但拯救了赵国,也保住了与其唇齿相依的魏国自己。

过所与过所制度

在汉唐两个鼎盛时期,还产生过一种与现代护照更为相像的通行证——过所。所谓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也就是在经过关卡的时候,展示给守关人看的文件。

过所初为竹简,后为锦帛或纸本,上面必须注明持证人的姓名、经过的地方,颁发机关要署名、钤印、日期,并把旅行目的写得清清楚楚。跟现代护照的性质几近相同,更巧合的是,在命名方面,东西方产生了一种默契——英语中称护照为“passport”,直译的话是“过港”,而“过所”据《说文解字注》解释:“过,为度,经过之谓;所,为处所。”恰与“passport”不谋而合。

古人出国很讲究,有“节操”才能有护照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税收,通行证的使用更加普遍。过所制度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过所制度发展到唐代更加完善。唐朝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朝代,疆域北越贝加尔湖,南抵南海,东临大海,西到咸海,驿道四通八达,驿站多达1639所,关津166道。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石染典过所,是现存最早的过所实物。它是西州(今吐鲁番)商人石染典前往各地做生意的通行凭证。据这份过所记载,石染典带着佣人家奴,赶着十头驴,做的是珠宝、药材、香料、丝绸和茶叶生意。他在瓜州、沙洲、伊州、西州、安西等多地迅速辗转,说明在有效的关卡勘验制度管理之下,唐代的丝绸之路空前畅通。

玄奘与护照

说到唐代的跨国旅行,不能不提唐玄奘。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述,当时唐玄奘从长安出发时只带了三样东西:锦斓袈裟、九环锡杖和通关文牒。

古人出国很讲究,有“节操”才能有护照

在小说中,唐玄奘每到一地,首先着急的就是换取文牒。而实际上,唐玄奘当时并没有申请下来通行证件,是个典型的“偷渡客”,他一路混迹于商客队伍之中,有两次险些被烽火台守军射伤。

“护照”这个词是随着“鸦片战争”的战火来到中国的。据《清史稿》记载,“护照”一词的出现是在道光二十五年,即1845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五年之后。

古人出国很讲究,有“节操”才能有护照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护照和签证出现在1930年,当时满洲里、哈尔滨、张家口、上海、广州、福州等40个陆路和水路出入口都设立了护照查验处,外国人必须持有有效合法的护照才能入境;同时,上海等几个大城市也有专门机构负责审核和签发中国人因公、因私的出国护照。至此,中国才有了比较正常平等的国际人员往来。

古人出国很讲究,有“节操”才能有护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