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帝辛文治武功非凡,一代英主缘何失败

自古以来,商纣王和夏桀一起被人们称为暴君。这绝对是对纣王帝辛的污蔑和抹黑。历史中真实的帝辛是十分的英明神武,他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父皇帝乙欢心。

帝辛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帝辛文治武功非凡,一代英主缘何失败

在帝辛即位之初,帝国同时在东西方有两大威胁,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据《竹书纪年》,帝武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历命为商牧师。自此时起,季历先后攻伐始乎之戎。翳徒之戎,攻程,攻鬼方。周王季历的扩张,引起了帝文丁(纣王的爷爷)的警觉,帝文丁十二年,杀周王季历。继季历为王的周侯昌,亦即后世所谓的周文王,更是变本加厉,帝乙(纣王的父亲)二年,周伐商,败于帝乙。但周王昌并不甘心,而是加快了征伐的步伐,征大戎,攻,攻崇,攻黎,引起帝辛的警觉,为黎之搜——在黎举行军事演习,亦有人认为是商、周战于黎,拘周侯昌,囚之羑(音“有”)里。周侯昌的命运,《史记》、《竹书纪年》、《左传》均说是帝辛有条件地释放了西伯昌,而当代有人说是帝辛英明果决杀了周侯昌。

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帝辛文治武功非凡,一代英主缘何失败

在解决西部威胁后,帝辛掉头东征、南伐,对时常侵袭至王畿的东夷进行讨伐,倾全国之力以期灭掉百年来的肘腋之大患。为了平定东夷,征服八方,建立统一霸业,纣王一边训练军队一边打造兵器,造就了一支攻无不克的威武之师。他率兵东出淇水关,与各路诸侯会师后转战安徽和山东征讨东夷盟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纣王平定东夷,迫使八方诸侯纷纷臣服,让殷王朝的疆域扩展到了江淮、浙赣沿海一带。

在征战当中,殷王朝获得了大量的财物和俘虏。经过帝辛的努力,又让殷商王朝重现强大帝国的荣光。

在帝国兵锋正盛,傲视天下的时候,帝辛心里是很清楚的。帝国表面很强大,其实在于东夷数十年的消耗战中,帝国所有的精华已消耗殆尽,虽然是战胜者,俘虏、财货无数,但帝国已成空架子。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强势,只能将周人在西部征伐视若不见,而是极力地消化战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抚平战争的创伤。

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帝辛文治武功非凡,一代英主缘何失败

然而,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在帝辛即位时,帝国内部已四分五裂,神权、王权之间,执政集团与反对集团之间,帝权与贵族之间,诸多斗争已积重难返,此时王朝内部暗流涌动、危机重重,主要面临三大问题。

第一是君权神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虽然经四代商帝数十年的奋力搏击,王权占据上风,成为统治主导力量,但神权数百年的无上地位,致使队伍庞大的神棍们不甘心失败,一而再地与王权相抗衡。至帝辛时,由于帝辛分外的强势,神棍们撼之不动,便勾结外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成为倒商的急先锋。曾经是商王朝中坚力量的祖宗一元神教,此时却成为动摇商王朝统治基础的主力。

第二是贵族的不受节制

自盘庚以后,商族贵族离心离德已日渐难制,商帝的祭祠、行政、军事难以展布,因而至祖甲时,废贵族公议,形成君主集权,加大王族势力。但受商代以氏族为社会基本组织单元的社会现实的影响,贵族的势力仍是难以抑制的。这些贵族都有自己的基本势力,商帝亦难以拔除。故而在商帝强势力可以压服,一旦商帝稍弱便各自为政,乌烟瘴气。

第三是王族的反对派

作为帝祖甲礼制改革牺牲品的一个群体,组成了以或微子、箕子、比干为首的王族反对党。本来,按照商王朝“兄终弟及”的传承方式,这群人是离王位最近的。或尤其是微子,是帝乙的长子。本来是最有希望称帝的,而且,在帝乙在位,也确实有部分大臣拥立微子。但以太史为首的帝党拥立了帝辛。因为帝辛是嫡子。按帝祖甲确立的礼制,是以“嫡长继承制”为核心的。其实,微子、帝辛是同母父兄弟,但因生微子时,其母是妃不是后,因而是庶子;而生帝辛时,其母已是后,故辛为嫡子。微子自不甘失败,但又争不过强势的帝辛,因此不惜卖国以求荣,“微子启,胶鬲与周盟”。(《竹书纪年》)所以,帝辛对微子一系的打击、排挤,决非是昏庸而远贤亲佞,而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而微子、箕子、比干、胶鬲等也决非孔子口中的贤人,而是一群因个人利益出卖国家的“内奸”。

在这种情况下,帝辛无人可用,只好重用外来的人才——费仲、飞廉、恶来等,而这又引起了反对党、尤其是贵族一系的强烈反弹。但在帝辛的强势打压下,这些人都在等待时机。

现在帝国表面的强大,周人摸不清虚实,不敢东进。这时,一直被帝辛强势压制的反对派在关键时刻给虚弱的商帝国致命一击——大夫甲、内史向挚、微子先后逃到周,向周人出卖帝辛极力隐盖的帝国真相,引导周人乘虚而入。

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帝辛文治武功非凡,一代英主缘何失败

两代周王的命运,使商周成为死仇。继位的周王发在厘清内政的同时,更理频频观兵孟津,为报仇雪恨。攻伐大商做准备。然帝辛积威甚重,使周武王畏惧极甚。第一次观兵孟津,诸侯皆曰可伐,武王却因害怕而托词“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及至牧野大战前夕,周武王仍战战兢兢,不敢应战,是吕尚强迫其出战,才不得已而贾其余勇勉力一战。《史记》、《竹书纪年》、《左传》以铁铸的事实证明着这一切。对大商的仇恨、对帝辛的畏惧,使得周人不顾一切地诋毁、抹黑自己强大的、天神一般的对手,以建立战略联盟,激起将士的同仇敌忾,减轻自己的畏惧和恐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路诸侯东进伐商。面对诸侯联军,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由于奴隶的临阵倒戈,帝辛战败自焚。

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帝辛文治武功非凡,一代英主缘何失败

帝辛的一生文治武功非凡。他叱咤风云征战八方,开创了华夏统一的基业。在治国方面,纣王励精图治,推行改革,兴利除弊。他继位后废除了杀戳奴隶和俘虏的旧制,让他们发展生产,为国家创造财富。纣王还积极推广使用耕牛,开展集体生产,普及雍土施肥和灌溉排水等先进的耕作技术。纣王统治时期,中国的文字、音乐、天文、历法等多方面都有所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如此的成绩,身后为何遭到污蔑和抹黑呢?首先后续的周王朝和商有世仇,为了显示自己伐商的正义性,必须抹黑啊!还有叛徒、内奸的抹黑。如在纣王的儿子武庚反周后,被周封在商丘(国号宋)的纣兄微子启。后世的士大夫也是添油加醋,愈演愈烈。把所有的脏水都往帝辛身上泼,这些对帝辛肆无忌惮的抹黑,早就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置疑与反驳。首先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一点的,是孔子著名的大弟子子贡。针对一拥而上抹黑帝辛的现象,子贡一针见血地指出: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亲身经历了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的明末大知识分子、抗清义士顾炎武在亡国之后沉思细想,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帝国的衰亡,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以至于积重难返,非革故不足以鼎新。因此,在研究殷商亡于帝辛这段历史时,顾炎武分析了殷商自盘庚以降,商王朝贵族离心离德的种种行经,得出一个结论: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适逢其会,换了任何人,都无法拘救商王朝的命运。

帝辛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悲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悔的,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开疆拓土,历史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