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世界涂料百强榜单,究竟暴露出了中国涂料哪些问题?

摆脱“大而不强”,中国涂料企业仍需加一把劲。

在昨日《涂界》公布的“2018年世界涂料100强企业排行榜”上,中国企业的成绩很“抢眼”。

上榜企业数量由去年的23家增长至25家,而且四家企业跻身全球前50强;与此同时,大部分上榜企业排名大幅上升。

不过,欢呼与喝彩似乎还为时过早。中国上榜企业累计销售收入还不如美国涂料巨头PPG的一半。

不禁让人思考,中国企业虽然在快速崛起,营收与规模在逐步壮大,但世界级品牌却是为“零”,中国企业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中国企业做到了越来越大,但是否足够“强”?

中国企业快速崛起

从今年榜单来看,中国(含港台)共有25家涂料企业入围榜单,是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的一届。与此同时,中国有五家企业跻身了世界涂料前50强,分别为湘江涂料(第25位)、东方雨虹(第31位)、嘉宝莉(第34位)、巴德士(第43位)、三棵树(第44位)。

值得关注的是,东方雨虹、三棵树、展辰集团、亚士创能排名大幅增长,分别上升了22位、15位、15位、21位;此外,湘江涂料、嘉宝莉、巴德士、大宝化工、晨阳集团排名分别上升了3位、4位、3位、5位、8位;德威涂料虽然首次入围榜单,但却以2.696亿美元位居第58位,这个排名也很靠前。

从榜单来看,中国不仅上榜企业数量最多,而且大部分企业排名大幅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去年我国有一批超高速增长企业,比如三棵树业绩同比增长34.45%、亚士创能同比增长26.32%、晨阳水漆同比增长100%、东方雨虹同比增长47.04%、展辰集团同比增长25%、科顺股份同比增长38.37%、德威涂料同比增长超300%……湘江涂料、美涂士去年也同比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这些企业都在逐步得到壮大。

面临“大而不强”尴尬

不过,从整体实力来看,中国上榜企业却并不强。

中国上榜企业累计销售收入63.806亿美元,均每家企业销售收入为2.552亿美元元。而美国上榜企业数量13家,累计销售收入高达424.086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销售收入为32.622亿美元。

对比可以看出,美国平均每家企业的销售收入是中国的约13倍;而且中国上榜企业累计销售收入还不如美国涂料巨头PPG的一半。

此外,德国上榜企业数量15家,累计销售收入为117.749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销售收入为7.850亿美元;日本上榜企业数量12家,累计销售收入126.429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销售收入为10.536亿美元;韩国上榜企业数量5家,累计销售收入29.517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销售收入为5.903亿美元。

德国、日本、韩国平均每家企业销售收入均高于中国。

根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涂料产量达2036.4万吨。中国占全球市场总量的28.5%,占亚太市场总量的56%。但尴尬的是,“全球最大涂料产销国,却没有诞生一家能够匹敌国际大牌的企业。”涂界观察员李明月表示。

李明月表示,榜单显示虽然中国上榜企业数量不少,但竞争力普遍不是很强,在入围企业中基本处于中下游水平。这反映尽管中国上榜数量位居第一,但还处于大而不强阶段。

“‘大而不强’,是中国涂料制造业的现实。以船舶涂料为例,我国中低端船舶涂料产量大,但80%的高端船舶涂料市场份额却被外资企业掌控。”李明月分析认为,“此前网上热议的‘中国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事件,也说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事实上,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泛滥是中国涂料行业典型症状。虽然中国涂料产销量高居世界第一,但涂料技术及工艺却仍处于较低水平,高端涂料的生产很难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当前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质量、高价值产能不足;不是消费需求不旺,而是高质量、高层次的有效供给不足。国家目前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对涂料行业及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企业必须牢牢抓住消费、服务、高科技这三大要素。”李明月分析认为。

缺乏世界级品牌

“中国涂料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叫得响的产品和品牌不多,特别是面临着世界级品牌为零的尴尬。”李明月认为,品牌是一个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更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灵魂所系。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知名品牌占全球商标总量的比重仅为3%,但却占据了全球市场40%的份额和50%的销售额。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作为一种高度稀缺资源的知名品牌,正被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涂料产销量在2009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到全球的30%左右。作为一个涂料大国,我国在建筑涂料、木器涂料、汽车涂料、船舶涂料、集装箱涂料等众多细分领域的产品的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涂料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却为零。我国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供需错位”也愈演愈烈。

虽然没有专业机构对全球涂料品牌进行排名,但《涂界》发布的“世界涂料100强企业排行榜”也相当于品牌榜单,基本也反映了各国涂料品牌的综合实力,如果以此基准来看,PPG、宣伟、阿克苏诺贝尔、立邦、巴斯夫、艾仕得等,在国际市场都具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相比之下,我国还没有一家可以匹敌国外企业的涂料自主品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还是在国内生产销售,国际化程度非常低。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我国涂料企业的规模效应并未转化为品牌效应。因为从企业层面看,我国涂料企业规模扩张速度远远快于品牌国际化的发展速度。”李明月分析认为。

我国自主品牌涂料企业更依赖利用大批量生产与批发式销售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企业财富的增长,凭借增加要素投入和加强成本控制来获取成功,而忽视了通过技术、产品、服务和自身形象的品牌化塑造来提升企业价值。

”李明月表示。

破解大而不强的利器:技术

我国涂料工业“大而不强”、缺乏国际化企业及世界级品牌的原因,纵使有多种原因,比如缺乏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国内消费者对涂料自主品牌的信心与认可度低,涂料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并缺乏科学有效的品牌管理制度与手段,等等。

但破解问题的利器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驱动还是根本。”李明月分析认为,破解中国涂料工业“大而不强”的利器,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我国自主品牌需抓好科技攻关。

虽然我国自主涂料品牌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在经验技术上有了一定积累,但核心技术、创新技术与国际一流涂料品牌还相差甚远。当然,我国自主品牌涂企也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湘江、三棵树、巴德士、晨阳、亚士、东方雨虹、展辰、大宝、美涂士等大批优秀自主品牌,在品质、技术、服务上也日渐完善,并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

但涂界记者发现,我国不少企业技术创新机构数量少,科技活动水平及层次偏低,研发投入也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获取能力不足。绝大部分涂料企业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难以实现规模化开发与应用,还有一些企业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只能在产业链低端进行简单的贴牌加工生产,利润微薄,缺乏资金建设和维护自身品牌。

李明月表示,国家近期多次提到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这对于本土涂料企业而言,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国涂料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知识与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才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中国涂料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全球一流企业,仍需要加一把劲。(涂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