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身边发生过兄弟反目成仇的事情吗?人生在世或名或利?

有句老话:能够伤我们最深的,往往是身边最亲最近的人。

一段亲密无间,生死相依的友谊,从最初的亲如兄弟到最后的势不两立,不死不休,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生活中总是不断上演着相爱相杀的故事?

今天分享一篇秦朝末群雄逐鹿时期,张耳和陈余从兄弟到反目成仇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希望读者们可以引以为戒,深思如何维护朋友之间的友谊。

张耳陈余两人都是魏国的名仕贵族,两人互相敬仰钦佩,形影不离,古人称之为刎颈之交(可以为对方去死,形容比亲兄弟还亲)

魏国灭亡后秦国不断派人捕杀两人,张耳和陈余相依为命,隐姓埋名在一个小地方做起了门卫,就是我们现在的保安人员。有一天陈余犯了个小错误,要被“赤刑”(古代刑法是五花八门的)就是脱了裤子用树条打屁股。陈余感觉被羞辱,勃然大怒当即就想反抗,被张耳拦住了,并示意他接受惩罚。刑罚完后张耳对陈余说我俩都是有大志向的人,我们在这里受苦受难,隐姓埋名是要等待好的时机,要忍辱负重。陈余摸摸屁股点点头说是。

恰逢陈胜吴广起义两人就前往投奔。因内部矛盾分裂,张耳陈余跟随部队到河北邯郸,拥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丞相,陈余为大将军,没多久赵王被手下部将杀死,众人又立赵歇为王,迁往河北邢台。后来秦国大将章邯带精兵30万进攻河北,张耳带着赵歇往东逃被围巨鹿城。巨鹿城兵少粮少,秦国又不间断攻城,情况十分危机,这时候张耳突然想起他的拜把兄弟就在巨鹿城北佣兵数万。于是派使者去求援,让陈余绕后攻打秦军,张耳里应外合。而陈余则自恃兵少,难以敌秦,不予授救,还说现在去打秦国无异于虎口送食,白白送死,我俩都死了就没有人为我们报仇,我活着把势力扩大就还可以为兄弟报仇。使者还在坚持让陈余出兵,陈余派发5000人马的军队让使者去试试攻打秦国,使者带着人马去攻秦军,全军覆没。

在巨鹿城危在旦夕的时刻,项羽带着部队击败秦军救出张耳。(项羽破釜沉舟)

张耳见到陈余后怒气冲天,不断指责陈余违背兄弟情义,违背拜把兄弟的名分,并且不断追问派出的使者的音讯。陈余一气之下把将军令扔给了张耳,出门透气去了,心想着气消了也就没事了。当时张耳也有点懵,张耳身边人又劝张耳把将军令收下。陈余返回的时候看到张耳拿着将军令,就直接走了。从此两人从拜把兄弟成为了不死不休的仇人。

后来刘邦把张耳收服,又想收服陈余,陈余提出一个条件,只要把张耳杀掉我就跟着你干。刘邦也舍不得杀张耳就杀了个和张耳很像的替罪羊,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陈余最终发现张耳没有死就拂袖离去。

最后韩信背水一战杀死了陈余。张耳当时也在韩信的军队里。

张耳陈余的友谊被称之为游侠式友谊,就是双方对彼此都有特别高的期待,都希望对方能达到自己要求的标准,因为有特别高的期待和要求一旦对方达不到就会发生不可调解的矛盾。交友和做人一样过刚则易断,越是投入大,期待过高的友谊就越容易断裂。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有一些痛的领悟:比如借钱,在开口之前我们对对方有一个预估有一个标准,借哥们儿10000块钱肯定没问题,但是结果一分钱也没借到,心理肯定是特别愤怒和伤心的。

友谊和其它人际关系一样,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产生摩擦还能有回旋的余地,亲情友情爱情也是一样的。不要对对方有太高的期望值,不要要求别人怎么样,严格要求自己,对别人有宽恕的态度。

那么圣人孔子的做人原则是什么呢:答应别人的事情要言而有信,一定要做到(这是要求自己),如果自己做到了别人做不到就要宽恕他。

孔子的忠恕之道: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点赞分享噢,也欢迎留言区评论。
你们身边发生过兄弟反目成仇的事情吗?人生在世或名或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