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与死的意义,古代先贤们是如何看待的

前段时间小编一个朋友患上了抑郁症,想死。当她鼓起勇气给我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竟然不知所措,也不知如何去安慰她。还好,她只是中度抑郁症,关于自己结束自己生命这件事情,她还是排斥的。


关于生与死的意义,古代先贤们是如何看待的​为了让她重新对生活充满热爱,我给她说苏轼,说李白,还有她的父亲母亲。而她却给我回了一句,
众生皆苦,万相本无

还好,她还挂念着她的爸妈,这是她最后想活着的一丝勇气。在她肯接受治疗之后,现在愿意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期待。而她,却给我留下了一个问题。
关于生与死的意义,古代先贤们是如何看待的​既然众生皆苦,万相本无,那我们又为何要活着受苦,又为了而活着呢?我看着周围的人,我找不到答案。年纪接近半百的阿姨,为了考核在努力的背东西,就像小学被背书那么努力认真,我感到了一丝悲哀。我决定去历史先贤那儿寻找答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人本来都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雁的羽毛还轻,这是因为追求不一样,对,如果有的人就是不愿意死的“重于泰山”呢,就想当一只“鸿毛”飘飘洒洒,也是乐的自在。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在《魏书·张普惠传》中说:“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这句话意思大概是说要死的有意义、有价值,要名垂千古,要流芳百世,但这对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似乎也不适合,我要再找。
关于生与死的意义,古代先贤们是如何看待的​《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似乎和佛家的周期轮回是一个道理。《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既然这样,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儒家说: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向往,海清河晏,家国平安。

所以,我没有找到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也许活着就是:活只活过程 不为结果死就是像佛家所说:是一个定数。

(你有更好的答案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