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正式入伏 建筑施工开启“抗热”模式

7月17日,今夏正式“入伏”。上午10:30分,日头已高高挂起,掀起阵阵热浪,但在建工地却已看不到工人的身影。据了解,应合肥城乡建委的要求,进入伏天后施工人员便调整了作业时间,早上5:30- 9:30,下午3:30开始施工,根据气温来决定下班的时间,让施工人员错时施工避高温。

监督员为建筑安全筑“堡垒“ 人均监督面积超139万平

在工人们陆续收工之后,合肥市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站监督员便开始了他们的工作。他们用手中的测量仪器对施工地记性测量,对施工质量、安全等方面问题,不定点不定时地前往建筑工地进行检查。即使是最热的时候,为了确保工作的进行,他们也需要到项目现场进行勘察。

合肥正式入伏 建筑施工开启“抗热”模式

“除了对在建工地的结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之外,我们还要检查工地是否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停止作业,如果超过规定作业时间仍在继续施工,我们将会对所在项目或企业进行通报、勒令整改。”合肥市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站监督一科监督员刘毅说道。

合肥正式入伏 建筑施工开启“抗热”模式

据了解,合肥市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站目前有监督员50多名,人均监督面积超过139万平方米,人均监督任务量在全省排名第一的同时,也远超武汉、长沙、南昌等周边省份省会城市。上半年,合肥市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站共组织“双随机”检查302次,检查工程项目175个,责令暂停施工整改项目52个,约谈责任单位29家,责任人65人。共监督房建项目3040个,面积达3321万平方米。

建筑工地抗高温有妙招

工地入口处,雾炮正在旋转着喷出水雾,据了解,雾炮能降低空气中的大颗粒含量,对工地的扬尘有一定治理效果。此外,喷洒的水雾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

合肥正式入伏 建筑施工开启“抗热”模式

为防止工人中暑,施工现场还设置了茶水间、医务室,一天24小时不间断供应茶水,并且工地的工作人员都经专业的医护人员培训学习了中暑急救的知识。在茶水间里,绿豆汤、大麦茶、淡盐水应有尽有,施工人员可以自由选择解暑饮品;在医务室里,备有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的必备品,以防止工人中暑。

合肥正式入伏 建筑施工开启“抗热”模式

合肥正式入伏 建筑施工开启“抗热”模式

气温高于40℃ 建筑施工停止室外作业

近日,合肥市城乡建委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建筑施工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作业单位要按照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严格遵守高温作业时间要求。当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施工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而因生产工艺要求、应急抢险需要,不能按规定停止高温作业的单位,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减少高温接触时间,同时做好防止高温中暑的应急准备工作。

同时,各施工单位和项目部在高温期间,做到合理安排工序和工作量,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作业区和宿舍区须保证良好的防暑降温条件;工地办公室、休息室和职工宿舍要通风,有条件的可配置防暑降温设备。此外,要在施工现场提供足够茶水、清凉饮料,并在施工现场配备急救器材和药品;要严格控制加班加点,避免疲劳作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