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說說「姑娘節」的往事

每到農曆六月六前後,在陝西關中一帶的農村,流傳著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俗稱“看忙罷”。看忙罷是專指已嫁的女子,在夏忙結束後,由女婿陪伴,領著孩子,帶上時鮮水果或消夏類食物等禮品,回孃家看望父母親戚。這時,親人們相互見了面,小輩問候長輩,長輩心疼小輩,都感到格外親切!相互詢問年景收成,祝賀豐收!沉浸在一片樂融融的鄉情親情之中!這既是關中地區的一項民間禮俗,也是人情味特濃的親戚之間的重要聯繫。

看忙罷多集中於農曆六月初,這是夏忙後少有的一段農閒時節。新麥入了倉,秋糧已種上,繁忙的農事可以暫緩一段落,親戚之間也有了走動的空閒,因此民間遂有了“六月六,接姑姑”的習俗。在舊社會,出嫁的女子,難得回一趟孃家,除非孃家有事邀請或依禮俗歸家之外,一般輕易很少回孃家。所以,“六月六,接姑姑”便被民間看作一項重要的節俗。接姑姑,既接回出嫁不久的年輕姑娘,也要接回出門多年的老姑姑。這一習俗是怎麼來的?據說源於一喜一悲兩個傳說故事。

六月六,說說“姑娘節”的往事

先說喜的故事:傳說春秋時期晉國的狐偃,因輔佐重耳返國有功,被封作上卿。六月初六是他的生日,這天送禮祝壽的人自然是趨之若鶩,門庭若市,這使他驕傲得有些飄飄然了。而他的親家,同為晉國上卿的趙衰覺得狐偃有些得意忘形了,於是,直言數落他的不是。狐偃非但不聽,反而當面斥責趙衰,把個趙衰活活氣死了。趙衰之子心懷不滿,伺機報仇。

第二年晉國遇春荒,狐偃出京放糧,並決定趕回來過六月六的生日。趙子賭氣,不許妻子狐氏女回孃家祝壽。狐氏女偷偷私下問母親:夫和父比,哪個更親?母親回答:“父親就好比你的頭,割了就長不出來了;丈夫則是你的衣裳,穿舊了還可再換一件。”於是,狐女獨自一人回家祝壽。趙子一見妻子跑了,情知機密敗露,他無力和位高勢大的狐偃抗衡,只好在家等死。誰料想六月六這天,狐偃親自登門邀請女婿過府赴宴。開宴時,推女兒、女婿坐首席,要女兒一家不計前仇,兩親和好。為了記住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接回女兒,請來女婿。後來民間效仿,就有了“六月六,接姑姑”的風俗,延續至今。

再說個悲慘的故事:話說唐朝時,在關中腹地的涇陽縣有個銀王村,住著一戶窮苦人家王老五,養了一兒一女。兒子成家後,王老五老兩口就離世了,只留下一個女兒叫翠花,和她哥一起過活。翠花姑娘長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提親的人也不少。可翠花和離家五里路陳劉村的羊娃從小相好,二人通過親戚穿針引線從中說親,已換了“庚帖”(舊時訂婚的一道手序,互通生辰八字),只是沒有訂下婚期。父親王老五在世時,因窮困潦倒,曾借下王銀匠一筆賬債,共計20兩銀子。王銀匠下了狠心,不給銀子,就要拿人頂賬,他一心想娶翠花做小老婆,抵消這筆舊債。王銀匠擔心別人插手,就天天逼債,時時催人。翠花哥哥是個愛錢如命的賭徒,認錢不認人,硬逼著翠花嫁給王銀匠,而要斷了羊娃家這門親。

當時有個講究,“娶妙姑,六月六”、“事長久,三六九”,因此把嫁娶翠花的日子定在了六月六。羊娃家窮得揭不開鍋,王銀匠料他無錢娶人,並使錢通過官府逼著羊娃不出丁就加賦,羊娃家東借西湊也湊不齊。翠花常年紡線織布,把積攢下的賣布錢湊起來也無濟於事。眼看逼嫁的婚期將到,翠花和羊娃私定主意逃婚。六月初四,銀匠家已送來“開臉飯”,翠花毛頭髒臉,飯不吃手不洗,送“開臉飯”的客人苦口相勸,翠花還是淚臉不語。客人走後,翠花暗地收拾好衣物,又等了羊娃半夜,只等到後半夜還是不見羊娃。於是,翠花背上衣物,拿了一個拐線用的柺子,把紡好的線一頭拴在前門栓上,一頭用柺子邊走邊綻,等羊娃一來,見了線就會知道她的去向。趁著夜黑她逃出家門,朝東南方向逃奔。一路上,好心的艄公,幫她擺渡;善良的村婦,為她指引方向。天公也是趁人心意,一路順風相送。過了幾天,翠花跑到長安以南的一座山上,等到了山頂,遇到一位老道,翠花就跪下訴說自己的遭遇,老道在她頭頂上摩壓點化了一下說:“苦命的姑娘,你先到上臺洞口歇一會。”翠花剛一坐下,跟線追蹤尋找她的哥哥、羊娃以及銀匠家家丁等都紛紛趕到山上。順路,他們也遇上了老道,詢問翠花的去向。老道順手一指:“那不就是你們要找的翠花姑娘。”這時,恰好日出,這夥人趕到一看,翠花已經坐化了,只是一隻手還未化,伸向半空,手裡還捏著一條白線。看到此景,羊娃哭得死去活來,翠花哥哥也是推胸頓足,悔恨自己害了妹妹。

此後,每年六月六,羊娃和翠花哥哥都到山上祭拜一回。說是接翠花的靈魂回孃家。去時,騎的毛驢,帶的祭品,毛驢撒歡;回來時,驢背空空,雖不見翠花身影,但毛驢卻周身冒汗,顯得負重累累。人們都說:“翠花姑娘回孃家來咧!”久而久之,渭河兩岸,涇河南北,都學這一做法,到了六月六,總要把出嫁的女子接回孃家,免得像苦命的翠花姑娘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