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爲幕布,以地爲舞台,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正藍旗烏蘭牧騎的旗幟

★紅色文藝輕騎兵

2017年11月,白雪皚皚的內蒙古自治區一片歡騰。人們喜氣洋洋,載歌載舞,慶祝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公開發表。隨後,中共中央宣傳部正式發文,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學習烏蘭牧騎精神,努力做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在內蒙古自治區出現的基層文藝工作隊——烏蘭牧騎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演出途中

“紅色的嫩芽”

在蒙古語中,“烏蘭牧騎”意為“紅色的嫩芽”,不僅因為它有著火紅的熱情而讓人聯想到紅色,更因為它總是能及時把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融入到演出的節目中而被譽為名符其實的紅色文藝工作隊。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仁·斯琴巴特爾隊長

正藍旗烏蘭牧騎是內蒙古自治區迄今為止活動時間最長的烏蘭牧騎。仁•斯琴巴特爾是現任正藍旗烏蘭牧騎的隊長。2005年起,他用了十多年時間收集陳列了與這支隊伍有關的文件、檔案以及一些重要的實物,並創建了正藍旗烏蘭牧騎榮譽室。從那裡我們得以瞭解這支烏蘭牧騎隊伍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榮譽室

風雪中成長

烏蘭牧騎最初是以星星之火般的微弱光亮開始閃耀的。在烏蘭牧騎成立初期,由於隊伍裡的人數較少,最多時只有十幾個人,往往一場演出中,每個人都要參與一半以上的節目演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蒙古族同胞仍然用駱駝和馬以及勒勒車為交通工具,烏蘭牧騎就是依靠這些交通工具在村莊與村莊之間四處走訪。在天氣惡劣的時候只能拖著沉重的演出道具在雪地裡步行。交通不便使烏蘭牧騎隊員們在草原上整日跋涉,好不容易到達牧區,演出條件也是十分簡陋。烏蘭牧騎這株紅色的嫩芽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中成長起來的。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草原上的蒙古包

烏日彩湖原本是當地的一個普通牧民,由於小時候放羊時怕狼而不停地唱歌壯膽,從小練就了一副好嗓子,但她從未想過自己也能當一名演唱家。而烏蘭牧騎隊伍的到來,將藝術氣息帶到草原的深處,深深感染了她。她立志要做一個像烏蘭牧騎的叔叔阿姨那樣的人,後來她終於願望成真,加入了烏蘭牧騎,成為了一名藝術家。在進入正藍旗烏蘭牧騎十年之後,她獲得了全蒙烏蘭牧騎的優秀演員稱號,成為了國家一級演員、著名長調歌唱家。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烏日彩湖演出

傳承的力量

讓烏蘭牧騎精神代代相傳,是每一個老隊員的心聲。就在隊長仁·斯琴巴特爾著手排練新節目的時候,60多歲的老隊員烏雲格日勒卻早已經出現在了排練廳。烏雲格日勒退休以後一直義務在烏蘭牧騎教年輕隊員跳傳統蒙古舞蹈,甚至還會像普通隊員一樣參加排練,上臺演出。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排練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草原上的舞蹈

為了讓新節目更加貼近生活,使牧民們更加喜歡,烏蘭牧騎的隊員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總結以往創作經驗與表演形式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宣傳任務,努力創作全新的節目。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演奏馬頭琴

幾十年來,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他們是草原上最炫酷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慰問演出現場

人物

《紅色文藝輕騎兵》(上)、(下)

播出時間:7月5日—6日 22:39

監製/閆東 主編/劉銘 黃麗君

編輯/田楚韻 蘇小萌 黃嘉怡(實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