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建築工業化是建築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在我國建築業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建築工業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為什麼這麼說?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城鎮化戰略的加速推進,建築業在改善人民居住環境、提升生活質量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傳統“粗放”的建築模式越來越不能適用於當前的建築行業,眾多現象都表明傳統建築行業亟需轉型,走建築工業化之路。

理由1 勞動力短缺,勞動成本上升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建築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大量農村勞動力參與到城市建設中,農民工在建築業一線作業人員中數量佔到95%以上,建築業成為僅次於製造業吸納農民工的第二大行業。然而近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供需矛盾日益明顯,自2004年“民工荒”問題產生以來,影響面逐步擴大,蔓延到全國,且日益嚴重。

近幾年來,由於我國人口增長率的下降與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速已經明顯放緩,絕對數量也在開始下降,

農村可轉移輸出的剩餘勞動力數量逐年下降。受全國整體用工短缺形勢的影響,建築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招工難,尤其是以缺乏技術工人與勞力工人為主要特徵的“結構性短缺”。

而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的主體,其擇業觀念與上一代農民工有很大不同。新一代農民工擇業時,在考慮工資待遇的同時,社會地位、政治權利等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很大部分農民工的意識中。因而對新一代農民工,建築業的就業吸引力正在不斷下降,物流、中介、餐飲、文化娛樂等城市新興產業吸引了原本可能來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從事建築業的比率較低。根據201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上一代農民工從事建築業比率為29.5%,而新生代農民工從事建築業的比率僅為14.5%,相差15%。

為什麼說建築工業化是建築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勞動力的短缺必然造成建築企業的建造成本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可以發現近幾年來中國建築業人工費的上漲幅度已經大幅度高於建築材料。根據國內外經驗,用高工資和優厚的待遇來招募工人,將導致產品成本的提高,甚至通貨膨脹型的經濟危機,而建築業勞動力短缺將導致建造成本上升。

為什麼說建築工業化是建築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理由2 環境壓力,國家環保要求越來越嚴

經過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我國環保目前壓力空前,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等問題日趨嚴峻。在經歷要經濟還是要環境的艱難取捨後,政府部門及監管部門開始將環境治理與保護問題提上日程,各項環保政策法規也在日趨嚴格。

例如,2015年開始實施的新《環保法》號稱是史上最嚴環保法,新修訂的環保法對企業的要求更嚴格。明確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汙染物,收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情節嚴重者適用行政拘留。並且全民參與監督管理,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重點排汙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汙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汙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

而眾所周知,傳統建築業是汙染大戶。

傳統建築業會造成噪聲汙染、廢水汙染、廢氣汙染、粉塵汙染、廢棄物汙染、光汙染和有毒物質汙染等。其中建築垃圾、建築揚塵和建築噪音是城市環境汙染的重要來源,是國家嚴格控制的汙染源。

2017年5月4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建築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建築業未來5年的總體發展目標,其中到2020年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重將從2012年的2%提升至50%、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達到30%、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40%、裝配式建築面積佔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到15%。這些都要求傳統建築企業必須要走建築工業化之路。跟傳統施工相比,建築工業化工廠生產的建造方式,大大減少了噪聲和揚塵,建築垃圾回收率提高。

理由3 能源壓力,資源節約的迫切需要

我國是一個資源匱乏國家,資源儲量與世界的人均擁有量水平有較大差距,其中人均煤炭儲量只佔世界人均儲量的50%,原油佔12%,天然氣佔6%,水資源佔25%,森林資源佔16.7%。

而眾所周知建築業的資源消耗特別嚴重,據統計:建築業用水佔淡水供應量的17%,建築的建造和使用過程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城市建成區用地的30%是用於住宅建設。

此外,建築業不僅資源消耗嚴重,能源消耗也很大。建築耗能已與工業耗能、交通耗能並列成為我國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戶”。隨著建築舒適度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建築業能耗將日益嚴重,給社會、能源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據統計,建築直接能耗已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30%左右。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築面積近20億m2,其中95%以上為高耗能建築。全國建築物每年用電量4000~5000億度,佔我國發電量的22%~24%,單位建築面積耗電26~27kwh/(m2.a),是發達國家的2~3倍。

為什麼說建築工業化是建築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使用大量的砂石料、鋼材、水泥、裝飾裝修材料,造成資源的日益短缺。對水、電、煤炭的高能耗,使得水資源嚴重短缺、煤炭石油消耗過大,中國大部分地區供水極度緊張。

當前,國家已經意識到並希望通過建築工業化著手解決上述問題。在建築工業化推進過程中,使用節水型衛生潔具和節水技術,節約水資源;選擇符合區域地理、氣候特徵的住宅建築體系,研製推廣新型砌塊、輕質板材和高效保溫材料,減少能耗,限制在城市住宅建設中使用黏土磚作為牆體材料和用原木生產門窗,節約耕地和森林資源。

理由4 傳統建築方式質量通病嚴重

建築產品的質量事關社會的公眾利益和公共安全。而目前,我國建築的工程質量不是十分樂觀,各參與方質量責任意識不是很強,完全沒有做到從施工過程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落實質量安全責任,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也不是十分有效。所以,我國建築工程目前質量通病嚴重。

常見的質量通病包括:住宅施工前期混凝土施工不達標、住宅建築完成後出現的各種滲漏情況(包括屋頂漏水、地面滲漏、牆體滲漏等)、牆體有裂縫、牆體移位甚至輕微的塌陷等。這些質量通病,有的縮短了建築物的使用年限,有的直接影響了建築物的使用功能,在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住宅工程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住宅工程的質量通病,成為了人民群眾質量投拆的熱點。

傳統建築業造成這種質量通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設計和施工是分離的,建築工業化的出現正好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救星。建築工業化實現了建築工程一體化,將規劃設計、生產和施工以及對建築產品的使用作統一考慮,將整個建造工程作為一個產品來看待,有效地改善了傳統建造方式的設計和施工脫節的狀況。

為什麼說建築工業化是建築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理由5 傳統建造模式的侷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築業取得了迅猛發展。截止2017年末,全國建築業總產值21.4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從業人員達5537萬人,同比增長6.8%;建築企業利潤總額高達7661億元,同比增長9.7%。

與建築業的高度繁榮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我國建築業的勞動生產率依然很低。雖然我國建築業的勞動生產率這幾年已有明顯的提升,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從建築業增加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來看,美國建築業年勞動生產率從1997年的6.8萬美元/人增長到2002年的7.8萬美元/人,按照同期的匯率折算分別為56.43萬元每人每年和64.56萬元每人每年,而我國1997年與2002年的建築業按增加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分為為1.4萬元/人和1.8萬元/人,即使考慮匯率的影響,這其中的差距也是十分明顯的。

另一方面,從人均竣工面積看,2008年發達國家建築工人一年可達183m2/人,而我國只有48m2/人,僅是美國和日本的大約1/4。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建築行業過多地使用手工,而發達國家則大量使用機械設備和預製構件。可見,傳統的建築生產方式的勞動生產率不高,難以適應建築行業高速發展的需要,需要一種新的、先進的建築生產方式來改變這種現狀,而建築工業化就是這種新的生產方式。

與傳統施工的現場作業不同,建築工業化採用預製構配件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機械化、組織管理科學化的建設模式,能夠有效提供工程建設效率和建築工人的勞動生產率,促進工程建設現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