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河西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做重要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重要舉措讓古老的絲綢之路再次迎來發展機遇。作為古絲路上重要的一段,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河西走廊的通道優勢開始顯現,無論是從地理還是人文,都展現出它獨特的魅力。河西走廊因形如長廊、地處黃河以西而得名,又被稱為甘肅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15世紀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在這條路上,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邁,有“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悲壯,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落寞惆悵,更有歷史上那些耀眼的名字:張騫、李廣、衛青、霍去病、玄奘……本期鄉村週末,讓我們跟隨作者李波的腳步,從十三朝古都西安出發,經天水至蘭州,乘坐羊皮筏子,拜訪武威文廟,覽七彩丹霞,遊千年莫高窟,一路西去,直達敦煌。

蘭州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千里走河西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千里走河西

千里走河西

蘭州,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數千年來都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黃河從青藏高原奔湧而下,自西向東穿城而過,蘭州城就被禁錮在這四面環山一水分割之地。然而,狹窄的地形並沒有羈絆住這座城市和城裡的人,除了西北特有的豁達和豪邁,黃河母親反而給予了他們獨特的溫婉與恬靜。

清晨8點到達黃河岸邊,夏日的朝陽早已高高升起,西北強烈陽光映照下的中山鐵橋與平靜流淌的黃河水,同蘭州這座因河而生的城市一起慢慢醒來。

許是累了,滔滔黃河水歷經了青藏高原的奔放與狂野之後,在蘭州竟然放緩了腳步,巨浪翻滾變成了溫和平順,洶湧澎湃變成了恬靜與快意。平緩的水面上出現了三三兩兩的羊皮筏子,擺渡的筏子客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黃河母親的懷抱中穿行往來。

“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一句民諺道盡了蘭州三大特色:刻花葫蘆、牛肉麵和羊皮筏。身在黃河岸邊,就先放下刻花葫蘆和牛肉麵吧,先去乘坐一下這“最具蘭州特色”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舊稱“革船”,這種古老而原始的交通工具早在《後漢書》就有記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領兵士渡黃河時,“縫革囊為船”。《宋史》中說,“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筏子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渾脫”組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小皮筏則用10多個羊皮袋紮成。

20世紀50年代之前,在橋樑尚未大舉興建、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游地區,皮筏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既適用於短途運輸,也適用於渡送兩岸行人。後來,現代交通業的快速發展讓羊皮筏子退出了交通運輸的歷史舞臺,可是沒有羊皮筏子的黃河怎麼能是蘭州的黃河呢?再後來,無數外地遊客來到蘭州,他們總是渴望體驗跌宕於黃河之上的感覺,這也讓古老的羊皮筏子重獲生機。時至今日,羊皮筏子早已成為蘭州黃河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也是蘭州民俗文化的遺產,來這裡的遊客可以乘坐這種具有鮮明黃河文化特色的交通工具,與先祖共同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渡河之旅。

我們乘坐的羊皮筏子由12只羊皮袋組成,4只一排,排成3列。羊皮袋在下,上面是水曲柳木條捆成的方形木框,再用麻繩橫向綁上數根木條,一隻可以載人載物、航行黃河的羊皮筏子就做好了。

筏子有鏤空,所以要踩在堅硬的水曲柳木上才可以安全登上去。待大家坐好後,筏子客木槳一撐,筏子就離岸了,這時人也不由得緊張起來,兩隻手死死地抓住座下的水曲柳木,眼睛卻不由得四面張望。筏子客坐在前端,背對著我們,奮力地划動著手中的木漿,不多時,我們便來到黃河中心。

出人意料的是,黃河中心並沒有波浪翻滾,河水平靜地向前流淌,提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筏子客也停下手中的木漿,任由筏子隨波逐流,與黃河水一起緩緩向前。我們就坐在這古老的交通工具上,靜靜地隨著水流的指引,經過有著“萬里黃河第一橋”美譽的中山橋,經過可以俯瞰城市的白塔寺公園,經過蘭州水車園,經過黃河母親像。偶有水流湍急處,或有大船經過,水面泛起些許波浪,筏子客就如同千百年前那些西出邊疆的將軍一般,淡定自若地輕揮木漿,略微調整筏子的方向,避免其被水流撕扯。

筏子客說,蘭州原來還有一種新奇刺激的渡河方式——“吹牛皮,渡黃河”,將渡河者裝入牛皮袋中,充氣扎口後,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幾分鍾便可將渡客送至黃河對岸。這種擺渡方式又叫“出牛皮”,真是聞所未聞,聽著有點《聊齋志異》的感覺,不過想來那一定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可惜出於安全考慮,這種渡河方式早已消失了,不然不妨一試,算是親近這座城市的另一種方式。

來不及再想牛皮筏子了,眼前羊皮筏子的旅程已到終點,如同歲月不可再回首,所有美好的旅程也總會有結束的時候。還好,河西之旅才剛剛啟程,我將追隨著張騫的腳步,一路向西,繼續踏上這片由“一帶一路”倡議重新喚醒的古老土地。

 Tips

乘筏地點推薦:蘭州港碼頭、什

川大峽1號碼頭

美食:雲峰牛肉麵、馬三洋芋片、

正寧路美食街小吃

武威文廟

千里走河西

桂籍殿歷代名匾

千里走河西

武威文廟

從蘭州往西到武威,270公里的路程,大漢帝國前後用了130餘年才將其打通,而現在,只需乘坐3個小時的火車,就可以直接從蘭州到達武威。

武威以武建郡,因漢武帝為彰顯帝國軍隊武功軍威而得名,長期以來都是中國西北的軍政中心,而在隨後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武威卻以厚重人文聞名華夏。武威不僅是六朝古都、雍涼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中國旅遊標誌之都,“馬超龍雀”就出土於武威雷臺漢墓,而武威文廟更有“隴右學宮之冠”的美譽。

武威文廟是為祭祀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廟宇,位於涼州城區東南部,坐北向南,由文昌宮、文廟、涼州府儒學院三部分組成。整座文廟佔地3萬餘平方米,造型雄偉的宮闕式建築群佈局對稱,結構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壯。文廟不僅是中國西北地區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孔廟”之一。

文廟聲名顯赫,卻並不好找,我在附近尋覓許久,始終找不到入口,一問之下,才發現身後有一扇毫不起眼的小門,作為“中國三大孔廟”之一,武威文廟的入口稍顯低調了些。

此入口不是文廟的正門,據說天下文廟的正門只為狀元開,而在隋唐建立科舉制度到清末廢除科舉制度的1300多年間,文脈昌盛的武威卻沒有一個人考上狀元。武威沒狀元,文廟便無正門,即便文廟在建立之初就已將正門的位置預留好,並用青磚砌好門墩,卻最終也沒能等來金榜題名的喜報。

走進文廟,四周是高聳挺拔的參天古樹,松柏掩映下的明清建築在漫長的時光中似乎從未改變,不管外界如何紛擾,只淡然獨立於此。鬧市之中竟有此清幽恬靜之地、書香文氣所在,遙想千百年前無數文人雅士在此修身治學,不禁心嚮往之。

許是因為淡季,遊客甚少,行走其中,只有古樹的倒影和樹梢啼鳴的鳥兒與我做伴。明清結構組成的建築群中珍藏著各種醫藥簡、禮儀簡、木雕、墓誌石刻為代表的漢唐文物,以及木匾緣塔、木版畫、金匾為代表的西夏文物,件件都是舉世聞名的珍品。而其中尤以文昌宮桂籍殿前廊簷下集中懸掛的44塊牌匾令人驚豔,堪稱武威文廟一絕,不僅是西北之首,在全國範圍也屬罕見。牌匾上起清康熙年間,下至民國時期,經過300餘年的歲月磨礪,牌匾仍然保存完好,它們不僅見證了無數書法大家、能工巧匠的匠心獨運,也見證了莘莘學子求學致知的歷史。

明媚的陽光透過參天古樹灑落在斑駁的地面上,映襯得古老牌匾愈發明亮起來,琅琅的讀書聲不斷傳來,武威文脈,就在這書聲中傳承了千年,也將在這書聲中繼續傳承下去,經久不息。

如今,科舉制度早已結束百年,而武威人對文化的訴求從未停止。離開文廟的時候看到,有父母帶即將參加高考的孩子前來祈福,古老的武威文廟在此時此刻似乎顯得更加莊重,孔夫子深邃的目光注視著每一位走進文廟的學子,似乎想要告訴他們,十二載寒窗苦讀為的不僅僅是高考這一瞬,而是在未來漫長的時光中依舊苦學不怠、自強不息,天道終將酬勤。

Tips

地址:武威市涼州區崇文街43號美食:老王三套車、邱家行面、紀家麵皮

山丹 漢明長城

千里走河西

山丹漢明長城

千里走河西

千里走河西

長城斷壁(圖/陳晨)

行走河西,祁連山、綠洲、戈壁與荒漠是永遠繞不過去的自然元素,而隨處可見的牆垣、墩臺、壕溝與烽燧構成的漢明長城則在這些自然元素的映襯下,顯得愈發孤獨而壯觀。

從武威去往山丹的路上,陰沉的天似乎與頭頂只有一掌之隔,河西走廊的冷漠、枯燥與渺無生機的肅殺沿著黑色的祁連山脈鋪排開來。遠在天邊的祁連山脈起起落落,並沒有想象中的高聳與挺拔,反倒顯得有點矮小,想起從銀川去包頭,賀蘭山脈彷彿一片黑色的雲朵,沿著天邊不斷向前翻滾,日頭再盛,在這望不到頭的黑色面前也黯然失色。

車過山丹,狹窄的祁連山脈漸漸隱退,草原上出現了令人震撼的漢明長城遺址。土黃色的古老牆垣在晦澀的天空下綿延不絕,間歇會有一些衰敗的土堡,那應該是古老的箭樓或者關隘吧,那四四方方的土牆,幾百年或者幾千年前,或許是一座座驛站,絡繹不絕的商旅、使者就是沿著這衰敗枯黃的古老邊牆,從遙遠的西方來到東方,而中土的茶葉、絲綢、瓷器也由著這條路線去往西方,再換回數不盡的黃金白銀、珠寶、調味品,以及從來沒有見過的蔬菜與跳著胡旋舞的舞娘。

山丹縣地處古絲綢之路要衝,境內的漢明長城分為兩類:一為距今兩千餘年的漢長城,由壕溝和自然河流構成的烽燧組成,雖年代久遠,仍清晰可見;二為距今400多年的明長城,由黃土夯築的牆、墩、列障構成,走向、長度都和漢長城相同。

山丹漢明長城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整的一段古長城,被譽為“露天博物館”,在數千年的歲月長河中,古老的漢明長城留下了無數的歷史遺蹟,它們蜿蜒向西,峰燧關城遍佈,與河西走廊的高山隘口、河流岸邊、大漠戈壁共同組成了獨特壯闊的地理人文景觀。

天空越發陰沉,西北凜冽的風沙撲打在車窗上,呼嘯而過之間,古老的牆垣內外似乎響起了兩軍對壘的聲聲號角,高聳的烽燧升起了陣陣狼煙,人喊馬嘶,旌旗獵獵;又恍惚間,兩軍對壘變成了商賈雲集的集市,陣陣狼煙變成了歌舞昇平,獵獵旌旗下迎來送往各國奉命出使的使者。而萬里長城則如同巨人一般佇立在西北遼闊蒼穹之下,守衛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與絲路上南來北往的人們。

車往西行,道路兩旁出現了零零散散的人群,他們把高聳的烽燧變成了倉庫,甚至是住房,與烽燧連為一體的圍牆現在變成了看家護院的院牆,有些作為了溫室大棚的牆體。看著那些歷經兩千餘年的古老牆垣如今已經同普通人的生活乃至生命融合在一起,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千。

如今,烽煙不再,劍戟沉沙,城堡、烽燧已頹敗如殘丘,作為中華民族象徵和驕傲的萬里長城,已經由保家衛國的前沿陣地變成世界遊客中國行的必去景點之一,而不變的是萬里長城孕育的中華民族精神,一種保衛和平、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

Tips

交通:漢明長城在山丹縣境內綿延近200公里,東接永昌縣水泉子鄉,西至東樂鄉龍首山脈煙溝洞,可在自駕前往張掖的途中下車觀賞。美食:山丹油果子、羊肉墊卷子

張掖 七彩丹霞

千里走河西

七彩丹霞(圖/陳晨)

如果說“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武威彰顯了大漢帝國的軍功武威,那“張國臂掖,以通西域”的張掖,則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如果說兩千多年前,大漢民族開通西域皆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經貿交流往來,那今天在“一帶一路”倡議構想下的甘肅,則再一次承擔起了溝通世界的重任,這是歷史賦予河西走廊的新機遇。

每天都有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踏上河西走廊的旅程,而張掖以其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文化、秀麗的山川、淳樸的民風構成了獨具西部特色的絢麗畫卷,成了每一位走河西遊客的必經之地。我在張掖遇見的德國人Christian就是其中之一,而他的目的地就是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地處祁連山北麓的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分為七彩丹霞和冰溝丹霞兩個景區,不僅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彩色丹霞和窗欞狀宮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因張藝謀在此拍攝《三槍拍案驚奇》為世人所知。褐紅、灰、白、青、紫、灰黑、灰藍七種顏色的礫石、砂岩和泥岩構成的山地丘陵色彩斑斕、氣勢磅礴,獨特的造型吸引了無數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

張掖汽車西站有開往七彩丹霞景區的旅遊直通車,大約40分鐘就到達景區。觀賞丹霞需要有好運氣,或是雨後,或是日出日落,而我們的運氣似乎不那麼好。清晨的朝陽被天空中的雲朵掩映,失去了陽光照射的丹霞地貌也失去了斑斕的色彩,大地顯得有點晦暗,所有本該亮麗的色彩變成了深沉的憂鬱。

不過憂鬱也有憂鬱的好處。腳下憂鬱的紅色、青色綿延至天邊,起伏的山巒與耳旁不停呼嘯的風,組成了西部特有的荒涼和壯美。色調順著山勢起伏呈現波浪狀,也有從斜刺裡殺出的色彩如同一柄劍般從山頂斜插到山腳。

突然,太陽穿過雲朵,將明媚的晨光灑落大地,七彩丹霞在這晨光照射下,終於顯露出原本的色彩,如同一幅畫卷

般,緩緩張開了它的懷抱。丹霞地貌如同滔滔海浪一般在西北蒼涼的天空下跌宕起伏,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低參差不齊的山巒經過太陽的照射顯得溫暖而濃烈,單調的礫石與砂岩被漫長的歲月洗刷出繽紛的色彩。大地如同披著一條紅色的輕紗,熠熠泛光,色彩異常豔麗,又如一條條彩虹般絢爛多

彩,奪人眼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體現得淋漓盡致,也許上帝真的在這裡打翻了調色盤,然後就勢為這群山繪就了七彩之色。

站在山頂眺望,遠方山脊上的紋路如同樹木的枝丫一般清晰可見,層次交錯的色彩就伴隨著這些線條不斷向前綿延,西北獨有的自然風光伴隨著景區內循環播放的《河西走廊之夢》,讓人仿似穿越千年前的絲綢之路。音樂聲響起的時候,馬蹄聲響起,駝鈴聲響起,琵琶聲響起,刀劍陣陣,旌旗獵獵,披甲策馬,喋血沙場。狼煙散盡,胭脂山外一片哀鳴;硝煙不復,河西走廊終歸寧靜。隻身打馬過草原,欲將輕騎逐;單車欲問陽關雪,龍鍾滿弓刀。

斗轉星移,時隔千年,許多兵家殺伐英雄往事、許多黎民生靈悲歡離合,早已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只有這亙古不變的壯闊天地依舊孤獨佇立,如同注視著千年之前每一個踏上絲路的行人一般,也在注視著“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如何聯通世界,改變西部落後的面貌,讓古老的絲綢之路煥發全新的活力。

Tips

地址: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南臺村

交通:張掖汽車西站有班車直達張掖丹

霞國家地質公園

美食:孫記炒炮、苗式卷子雞、吳記搓魚

嘉峪關 戈壁隱湖

千里走河西

東湖生態旅遊景區

嘉峪關缺水嗎?當然缺!

沒想到,在缺水的嘉峪關竟然有如此大的一片湖泊,西北難得的大湖生態景觀突兀地出現在戈壁荒漠圍繞的城市中,顯得格外清新優美。

東湖生態旅遊景區位於嘉峪關市,規劃總佔地面積165萬平方米,不僅是嘉峪關城建史上規模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也是國家4A級景區,被譽為“戈壁明珠”。景區的建設充分體現了“三池水,一片綠”的特色風光,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有效改善了嘉峪關生態環境質量,充分發揮了“城市之肺”的作用。

走進東湖,擋在眼前的是一眼望不穿的綠色,噴灌系統灌溉下的林木與綠草生機盎然,西北炎熱的初夏似乎被擋在了這片青綠之外,素以蒼涼著稱的大西北轉而變成了原始森林一般。剛開始,我小心翼翼地想要躲開飄灑在空中的水珠,卻發現還是被打溼了頭髮,索性就這麼在滿眼綠意中走吧,像是穿梭在亞馬遜熱帶雨林裡。腳下突然踩到了平坦而堅硬的水泥路面,眼前驟然開闊,怯生生地抬頭四顧,一片巨大的湖泊出現在眼前。祁連山的雪水經過人工導流,形成3個相互貫通、總面積達56萬平方米的湖區,包圍著一座海豚造型的高塔。這座名為碧海明珠的氣象塔彷彿是戈壁灘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明珠,不僅是中國最高的氣象塔,也是嘉峪關的標誌性建築。

清澈的水面突然泛起陣陣漣漪,湖水中出現了三三兩兩游泳的人,他們有的仰泳,有的潛泳,有的一個猛子紮下去,良久之後才在遠方的水面上露出頭。湖水中央起伏著一個矯健的身姿,像一隻海豚般躍出水面,又潛入水中,起起落落間,他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只有彩色的救生圈還清晰可見。

放眼望去,對岸的堤壩上種滿了樹,樹的背後是齊齊整整的居民樓,在湛藍的天空下極目遠眺,黑色的祁連山脈與白色的七一冰川在碧綠湖水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壯觀。游泳的大哥說今天天氣好,如果我們早點來,就可以爬到碧海明珠氣象塔頂上,不僅能看到東湖全貌,還能看到遠方的戈壁和荒漠,此時已過下午5點,我和德國友人Christian可能已經來不及趕去了。日光漸暮,游泳的人們紛紛上岸準備換衣服回家,大家對長著一臉絡腮鬍子的Christian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湊上來跟他打招呼,談笑間,問及本地美食,豪爽好客的嘉峪關人大手一揮:“我送你們去。”

上車出大門,驟然發現,原來大哥推薦的大唐美食街就在東湖入口對面,長長的美食街一眼望不到頭,熱鬧樸實,一如嘉峪關這座城市。隨意找一家落座,點上碩大的烤羊腿、酥香的饢烤肉、色澤鮮美的炒黃面,再配上兩瓶冰鎮黃河王,這是屬於嘉峪關人的深夜食堂。

Tips

地址:嘉峪關市鏡鐵區和誠東路與新華南路交叉處

交通:可在嘉峪關市乘坐5路或9路公交車,在大唐美食街下車後沿指示步行到達。

美食:滾記糊鍋、大漠饢烤肉、炒黃面

敦煌 千年莫高

千里走河西

壁畫《九色鹿經圖》(圖/視覺中國)

千里走河西

莫高窟九層樓

千里走河西

石窟內的塑像(圖/陳晨)

那是公元1900年5月26日,一個平常的日子,西北寒冷而漫長的冬天已經過去,敦煌的天氣開始漸漸變暖,萬物復甦,清掃莫高窟的工人早早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在清除16甬道的積沙時,牆壁突然裂開了一條縫隙,透過縫隙,似乎裡面還隱藏著些什麼。倉皇的工人趕忙叫來了當時莫高窟的主事人——道士王圓籙。

王道士的墓誌上這樣描寫當時的場景:“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當時在場的所有人應該都不會想到,他們的一個無意之舉,打開的是一扇封閉千年的人類藝術寶庫,在他們打開這個寶庫後,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美國人華爾納、俄羅斯人奧爾登堡等都將因此和佛學、中國、敦煌交織在一起,整個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面中國西北的孤崖絕壁上,一門永久性的世界學問由此建立。

季羨林曾說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敦煌,在莫高窟打開神秘的大門百餘年後,成為所有國內外遊客中國之行必去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站在三危山下、鳴沙山畔,看著宕泉河谷斷崖上大若殿堂、小如佛龕的石窟散落在南北長約1700米的巖壁上,不禁感慨萬千。從公元334年樂尊和尚開鑿第一個石窟開始,歷經北魏、隋、唐、北宋、西夏直到元代後廢棄,莫高窟的營建從未在歲月流逝中停止。

莫高窟融繪畫、雕塑和建築於一體,每個洞窟中都有彩繪和塑像,四壁和窟頂滿是佛像、壁畫,這些畫作時而雄渾寬廣,時而華豔瑰麗,時而輕柔細潤,時而蒼勁有力。身在這營造千年的洞窟之中,彷彿進入時空隧道一般,每一個朝代的藝術造詣、社會生活都在壁畫上有所體現,留下了屬於自己的鮮明印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停,繪畫風格因此顯得雄渾健壯,人物線條粗壯有力,越近隋唐,轉而變成瘦骨清香,趨向文雅;而隋唐豐富的物質經濟基礎吸引了無數異國友邦前來朝覲,外來文化與中土文化的不斷融合使得藝術表現形式愈加豐富,宗教藝術趨向世俗化,畫面柔和豐腴,色彩細緻豔麗,構圖愈加奔放大膽,各種各樣的山川景物、亭臺樓閣讓人目不暇接,宏大的場面色彩豔麗,線條挺秀,讓人瞠目結舌,西方淨土與人間帝王生活構成了花團錦簇、氣象萬千的極樂世界;五代以後,色調逐漸脫離了豔麗厚重,轉向淡雅潤澤。

對於總數735個洞窟的莫高窟來說,8個洞窟的參觀讓人意猶未盡,然而如同莫高窟的繁華總會落幕一樣,我們的參觀也總會結束。

離開莫高窟之前,我專程去看了王圓籙的道士塔。莫高窟前的佛塔是高僧圓寂後存放骨灰、舍利子和經文的,王圓籙的塔就是其中一座。夕陽下的白塔正在修繕,被高大的腳手架和綠色的安全網包裹著。站在白塔前思量許久,是他最早發現了莫高聖境,一次次奔赴敦煌、酒泉,向知縣、道臺,甚至向遙遠的京師發出報告,希望得到官府的重視和保護;也是從他手裡,斯坦因、伯希和、華爾納一次次擄走了數不清的中華瑰寶。

王圓籙是幸運的,他發現了藏經洞,並永遠和莫高窟這個榮耀的名字捆綁在了一起,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去;他也是不幸的,即便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能做到的一切,卻也揹負了一個民族的悲劇。然而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結束了,彈指間滄海桑田,今天的我,也只能站在孤獨的白塔前,發出一聲沉沉的嘆息。

Tips

地址:敦煌市鳴山路32號交通:敦煌飯店附近有公交車可直達美食:順張黃麵館、靖遠尕六美味羊羔肉、大漠胡羊燜餅

西北吃麵

千里走河西

牛肉麵(圖/王運江)

千里走河西

孫記炒炮(圖/王運江)

中國人愛吃麵,麵食隨著地域、民族、環境與人們的口味差異,呈現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口味與表現形式共同組成了中國人的麵食文化。都說秦晉兩地民眾愛吃麵,殊不知甘肅人對面的熱愛也不遑多讓。說起對飲食的嗜好,甘肅人多半會自稱“麵食派”。甘肅人外出,若是三天吃不上面食,就覺得不舒服,若是外出十天半月,回到家裡的第一餐必定是麵食,“離家的餃子回家的面”這句俗語,在甘肅體現得淋漓盡致。

說起蘭州,可能大部分人第一反應都離不開那一碗牛肉麵。去中山橋的出租車上,我問出租車司機:“牛肉麵去哪吃?”他回答說:“去雲峰啊。”

雲峰牛肉麵館在中山橋旁的黃河邊上,從羊皮筏子乘坐點走不過100米就能到,在這裡,可以一邊品嚐牛肉麵的美味,一邊欣賞美麗壯觀的黃河。一人點一份套餐,由一碗麵條、小碟牛肉、時蔬小菜和一份甜醅組成。細如絲線的牛肉麵光滑筋道、柔韌不粘,放入碗中,澆上牛骨熬製的原湯,撒上一小撮綠油油的蔥花和蒜苗,配上幾片白蘿蔔,再勾一勺色澤紅豔的油潑辣子,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麵香氣四溢。肉切成薄片,四四方方碼在小碟內,勁道可口,放入麵湯中一燙,別有風味。牛肉麵吃罷,以燕麥和青稞製作而成的甜醅上場了,醅甘汁濃,綿軟可口,飯後倦意全無。

如果說蘭州的一天是從一碗牛肉麵開始的,那在武威,由涼州餳面、臘肉、冰糖紅棗茯茶組成的“三套車”則是武威人的最愛。從武威文廟出來,沒幾步就到老王三套車飯館了。我們去的時候正值午飯時間,肚子咕咕作響,看見其他人桌上的美食就開始流口水。硬麵團捋成寬窄不等的長條狀,入鍋煮熟,盛入碗中,再加預先配備好的由臘肉、木耳、蘑菇等製作的濃稠滷湯是之為餳面;臘肉香而不衝、肥而不膩、熟而不爛、肉色金黃;略感油膩之際,痛飲幾杯酸甜開胃的紅棗茯茶,一切都剛剛好。

張掖的孫記炒炮不可不提。麵糰醒好後搓成筷子粗細,用手揪為寸段入鍋煮沸,形似炮仗,有點像陝西的麻食,又有點像山西的貓耳朵,卻又不盡相同。“炮仗”出鍋後,將切為小粒的豆腐用滷湯炒熟,用大碗盛出,上面覆幾片滷肉,就是一碗地道的炒炮,這是張掖人最愛的特色美食。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朋友多次向我推薦一定要品嚐一下,才算沒有白來敦煌一次。我在想,如此說來,莫不是敦煌人把驢肉黃面和莫高窟放到了一樣的高度?在敦煌,驢肉黃面幾乎每家餐館都有,但老闆推薦順張黃麵館的理由讓我無法拒絕:起於清末,五代單傳,百年老店。

驢肉黃面其實是兩道菜,一盤驢肉輔以一盤黃面。黃面也是拉麵,狀若龍鬚,下鍋煮熟之後色黃晶亮,看上去有點像意大利麵。黃面好不好吃,重點在於澆頭做得好不好,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做成的臊子帶著湯汁,趁熱與黃面相拌,紅黃綠白,散發著一股醇香肉膩和香菇甜味,讓人食慾大增。離開敦煌後,我又吃過幾次驢肉黃面,卻再也吃不出那種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