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之“大” 唯行“千里”者知

“千里”“廣大”相加是重慶,“行千里,致廣大”不僅是重慶這座城市的價值定位,同樣也是重慶氣象事業蓬勃發展的時代要求。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重慶市氣象局堅持“跳出小氣象、做實大氣象”的發展思路,推動氣象事業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在更廣闊的天地煥發出別樣的魅力。

大革新:匯聚智慧力量撬動發展全局

3月25日凌晨,一道道閃電,滾滾雷聲,暴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在重慶多地輪番上演。而這一切,早已被氣象部門精準捕捉,預警信號提前數小時發出,雨量較大地區針對性發佈了0-2小時強對流天氣警報。在突發的氣象災害面前,氣象預報精準與服務及時,得益於重慶市氣象局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實踐中不斷突破。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和完善,重慶市氣象局傾力打造的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已在多次天氣過程監測預報和預警服務中展示其強大的實力。相比傳統預報,人工智能對0-2小時20dBZ以上雷達回波預報準確率提升40%,預警信息發佈速度由每秒160條大幅提高到每秒3000條,可將預警信息發送給160萬預警責任人,發送時間由原來的2個多小時縮短到9分鐘左右。“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如同四部引擎,形成了以大數據為鏈條,推動重慶氣象業務實現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強大合力。

創新無止境,“四天”系統的觸角也在不斷延伸。翻開重慶市氣象局智慧氣象建設的進度表,更可窺見其前進的步伐:加快構建1-3公里分辨率、逐時快速更新同化的區域高分辨率數值預報技術體系;建立0-10天時空分辨率為1-3小時、1-2.5千米的智能網格天氣預報業務;開展長江航道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建設覆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智能氣候監測分析模塊;搭建氣象服務大數據平臺,全面覆蓋影視、微信、微博、網站等服務渠道,深度融合航運、航道、高速、航空、旅遊、能源等行業……智慧氣象撬動的,不僅僅是行業的發展,也讓氣象工作比以往更深刻地楔入重慶經濟社會發展中。

聚變之下,業務流程再造、各項改革並舉成為必然。與此同時,隨著與互聯網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更多的跨部門合作也正在往更深層次推進,重慶智慧氣象能量充沛,蓄勢待發。

大格局:加強氣象支撐服務鄉村振興

4月以來,銅梁區氣象局對全區區域自動站、預警信息發佈終端尤其是各個村級預警工作站進行“把脈體檢”,它們肩負著預警信息發佈“最後一公里”的重任,也是災難發生時,擋在老百姓身前的“第一道防線”。

結合扶貧工作,重慶氣象部門已建成1963個村級預警工作站,實現了18個深度貧困鄉鎮全覆蓋。2020年起,重慶市氣象局還將聯合市農委,共同實施“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建成一批具備精密監測、預警服務聯動、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推廣功能的預警工作站。

在助力鄉村振興的考卷上,重慶市氣象局書寫的遠不止此。安裝於農戶手機裡的“農業氣象通”APP可免費自動提供基於農田位置的個性化農業氣候、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及與專家互動諮詢的智能服務。藉助重慶市農業氣象精細化智能平臺,農業生產實現了物聯網監控設備、農田小氣候監控設備的實時監控。2020年,江津國家級花椒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正式啟動創建,柑橘、榨菜等5個市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到2022年,重慶還將建成80個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示範基地,按需定製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將覆蓋全市80%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方面是現代農業氣象服務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脫貧攻堅服務保障各項舉措的“下沉”。重慶氣象部門選派了33名幹部職工駐村扶貧,重點助力深度貧困鄉鎮精準脫貧。公益崗位+產業扶貧雙管齊下的措施,托起了更多貧困戶的“致富夢”。

3月16日,酉陽縣浪坪鄉的貧困戶趙澤英有了一份新的兼職工作——負責設在其家附近的區域自動氣象站基礎維護,該站是市氣象局2019年為提升扶貧工作氣象保障服務能力而建成的扶貧站。為確保對口幫扶貧困戶就近就業,從今年2月開始,市氣象局在就業扶貧方面積極拓展思路,計劃逐步在18個深度貧困鄉鎮各設置至少一個此類公益崗位,讓趙澤英這樣有勞動能力,且有意願參加工作的貧困戶新增一份穩定的收入。在趙澤英所在的浪坪鄉,市氣象局還建設了2000畝優質稻示範基地,2019年實現平均畝產678.4公斤,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大融合:深挖氣候資源拓展無限可能

“5日到7日星雲相伴,8日流雲遮星。”2019年8月,通過對天氣情況、雲層厚度、能見度、空氣質量等多種要素分析計算,星空預報在重慶酉陽新鮮出爐。七夕到酉陽去賞星即刻成為許多遊客的熱門首選。

星空預報是重慶氣象部門探索開展氣象景觀預報的有益嘗試,也是深挖優質氣候旅遊資源,積極推動立體氣候資源向旅遊資源、養生資源和生態產業資源轉化融合的一個縮影。農旅融合、林旅融合,重慶豐富的立體氣候資源,成就了一個個春賞花、夏消暑、秋觀葉、冬玩雪的旅遊康養勝地。在前期基礎上,2020年,重慶三峽國家氣象公園規劃方案納入全域旅遊規劃,正在推進建設的8顆“大珍珠”氣象主題公園、29顆“小珍珠”氣象旅遊景點,將賦予優質氣候資源新的內涵,有望成為地方經濟新的綠色增長極。

近年來,氣象部門推動多個優質氣候品牌成功創建,“中國生態氣候明珠”“中國清新清涼峽谷城”“中國氣候旅遊縣”“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康養地”“中國氣候好產品”等品牌紛紛花落重慶。其品牌價值日趨凸顯,在黔江,近兩年旅遊接待人數都保持在40%以上增速;在城口,馬蜂窩數據顯示,過去3年間旅客關注度持續上升;在巫山,一顆小脆李成就了致富大產業,2019年產值達8.3億元。

志行千里,方見世界之大。在“做實大氣象”的道路上,重慶氣象部門將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實在重慶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之中,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成氣象強國而不懈奮鬥。(重慶市氣象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