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乌先生助雍正上位成功会归隐或被杀,不成功会被杀,他图啥?为啥会帮雍正?

手机用户6103683342


这个问题恰恰问反了。

邬先生这种级别的谋士,协主夺位不成功方能安全自由,成功了才有很大可能被杀。

这个例子在《雍正王朝》里比比皆是。

首先我们来看不成功却没有死的。

第一个,八爷府的胡管家。

策反雍正手下高福的就是这个胡管家,在八爷府上他算是一个很会察言观色,看菜下饭的下人。

比如第3集,大家赖在八爷府上不走,希望八爷出面追讨国库欠款,这样就可以放过大家一马,但是八爷躲着不见,胡管家出面和大家打哈哈。

他出场的时候,在追少主子,说明,他和邬先生级别是一样的,在王爷手下,除了出谋划策,还要教王子读书。胡管家有点类似高勿庸加邬先生。

然后遇到了各位访客,他给访客说八爷不在,访客说,我们不走了,就在这里等他,这个胡管家一点都不慌,说给你们上茶,潜台词——等就等,等死你们,看我们谁稳得起。

这个胡管家成功的安排巧姐打入十三爷府,还把高福成功策反。

要知道他是在酒楼遇到借酒消愁的高福的,之前两个人只有一面之缘,然而胡管家一眼就能记住四爷手下这么个不起眼的下人,并且知道在最关键的时刻一步一步把他拉下水,可见本领也是不小的。

八爷夺位失败,逼宫失败,被抄家之后,第43集,分配财产,八爷准备了一千万两白银,其中五百万给了福晋,剩下五百万给了家奴,其中给了胡管家十万。

这笔钱是交给胡管家来分配的,十万银子,按照清初的生产力,就算是100人民币值一两,胡管家也拿了一千万。他非但没有死,而且还有钱享清福,甚至换个门面还可以继续做师爷。

再来看年羹尧快要垮台的时候。他这个家奴——

虽然没有直接交代他的身份,但是从对话里可以看出来,他生下来就跟着年羹尧的爸,而且还跟随他去西北打仗。年羹尧知道自己要完蛋以后,把自己所有的银子都给了他,让他带自己那些妻眷远走高飞,给年家留个后。

所以这个在年羹尧手下很重要的家奴也没事。

一般来说,大人物手下这些家奴,参谋,到了一定级别,如果遇到灾难,大人物走不掉,那么他们的职责是要掩护家眷撤退。所以首先就会被藏起来,其次可能带着一些秘密,钱,成为备份和以后翻身的资本。所以他们不是那么容易被干掉,而大人物彻底失败被去势,树倒猢狲散以后,再追究这些人,屠戮到底,也显得对手很残忍和小气。相反把他们调教好了来数落大人物当年的丑闻反而更有意义,所以对手弄死这些高参的动机不大,除非他们骨头硬自杀。

反过来看,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主子赢了,才是良弓和走狗的末日。

雍正在潜邸时候的大管家高毋庸,府里面上上下下的事情,不管阴谋还是阳谋,在具体执行上,几乎没有不过他的手的。

第17集,夜里秘密去处死坎儿,说明他的级别在邬先生之上,雍正直接授权他做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可以不需要向邬先生汇报。

所以当邬先生半夜惊醒,看到高福尸体以后,震惊,感叹——杀高福者,邬思道也。

也正是这一刻开始,邬先生明白最是无情帝王家,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自己和雍正关系再好,也是下人和主子,走狗和猎人的关系,随时可能被除掉, 不因为功绩大小论感情。所以正是从这个时候,邬先生开始“隐”的打算。

可以说邬先生的隐是一个精心谋划的“意外”。如果不是他高情商地打哈哈,有计划地撤退,可能最后的下场会很惨。

邬先生的隐,其实首先有高福的死作为刺激,让他早就分清楚了君臣,然后没有任何恃宠而骄,更不贪恋名利。

其次和刚刚继位的雍正打哈哈,头头是道的说出三不用的道理,让雍正暂时无法反驳,感情上动摇。

然后又切实提出了能被雍正监管,但是退出政治舞台的半隐这个合理的方案。

最后再一步一步从李卫那里退到田文静那里最后再彻底消失。

可见助君上位不难,主攻挂了,你还可以继续打野,但是一起吃了鸡,功成身退其实才是个技术活。

那么邬先生怕不怕死呢?雍正带领府上所有人拜邬先生为西席的那一天晚上,两个人单独谈,邬先生不明白雍正为什么要请他出山——

雍正背了一首邬先生几十年前年轻气盛,壮志未酬时候写的诗:

这是邬先生的文章《士子揭世文》,很长的一篇,中间的几句——

“朝廷待彼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哉!独不念天听若雷,神目如电,严虞敦抚床而嘱,何偏直受命之辰;黄梦龄馈参为名,何必在赴宴之后?龙门未启,题目可以喧传?蕊榜未悬,元魁何由预报?......吾辈进退不苟,死生惟命,务请尚方之剑,斩彼元凶!

康熙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也就是年羹尧参加的那一次,出现了舞弊案,发榜后不久,《士子揭世文》便在坊间流传开来,这篇文章主要是揭露说这次考试有舞弊情况,而且揭露了很多细节。康熙知道以后,震怒,未经核实,立刻将主考打入大牢。可是出榜时,《士子揭世文》里面披露的嫌疑人又全部上榜,很多人名次还更高。康熙觉得是冤案,《士子揭世文》是毁谤,此时副主考姜宸英已在牢自尽,康熙极赏识的大才子,状元李幡从此无意官场。

在《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里,邬先生承认这个诗是他写的,而且正好是10年前,也就是康熙三十八年。

所以这个故事背景就很好复盘了。

康熙三十八年,考试中出现了舞弊。邬先生要么就是主考官,主动揭露这件事,被牵连。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要么就是作为考生,考试的时候发现了舞弊,于是自己写这个文章揭露,过后舞弊方做足了准备,再次上榜,而自己作为“诽谤者”被下大狱。这种可能性极大。如果是这样,那邬先生在电视剧里面的人设就是——

十年前,他去参加科举,想出仕为官,为朝廷,天下做点事,但是那一届很多人都在作弊,于是他写了这个文章揭露,得罪了利益集团,被判为诽谤下狱,并且再也不能出仕为官了。

这么说,邬先生是有抱负,也有委屈的。

十年前就连死都不怕的人,现在遇到一个伯乐,给自己一个机会重新施展抱负,这种知遇之恩,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再次实现抱负的机会,邬先生还何惧之有呢?

《雍正王朝》,一部权谋神剧,向真正的经典致敬!


HannibalLecter


邬思道辅佐雍正继位成功,反而可能会被杀,因为夺嫡过程中必然会用到很多阴谋诡计;如果不成功,成王败寇,二人也只能望着夕阳惺惺相惜而已,反而不会丧命。

首先要弄清楚邬思道辅佐胤禛的最初目的,这个在剧中也有说明:

“我是怀着为天下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之一,也是所有读书人的初心,邬思道既有“屠龙之术”,焉肯默默无闻一生

邬思道的前半生是可悲的:

1、弱冠之时,参与科举,因不肯贿赂官员,导致榜上无名,遂大闹南京贡院;同期的车铭(剧中第一集被借了顶戴的扬州知府),也曾讽刺的说到“想当年,兄弟对你可不敢望其项背”,足见邬思道的学识和气魄。

2、苦心十年之后,再次出山,遇遂平生之志,却在赶考途中,遭遇劫匪,虽侥幸脱身,却断了腿,成了残疾,而朝廷取仕不用身残之人,至此,邬思道功名无望,难遂心志,遂决定寻亲。

3、结果找到了十年前定亲的女子,却发现别有怀抱,另嫁他人,连逢大难,邬思道心灰意冷,决定归隐;但抢了他妻子的表姐夫,只见了邬思道一面,便生出了“他在这里,我觉得压抑;他离开这里,我觉得恐怖

”的感觉,欲在酒后除之而后快,也可以侧面说明了邬思道的强大气场,这样的人岂能自甘平庸,蝇营狗苟一生。

就在这种情景之下,邬思道得到了胤禛的搭救,并让自己做了世子的先生,“良禽择木而栖”,终于遇到了可以遂一生志愿的“主”,邬思道自然用心血去辅佐胤禛,短暂相处之后,就理顺了胤禛的性格特点,也基于此打造了“一揽子登龙计划”,并顺利实施,直至最后雍正继位。

原著中胤禛的夺嫡之心,完全是邬思道一手潜移默化栽培出来的,利用“天予弗取,反受其咎”的道理,终于使得胤禛下定决心——夺嫡。

终上所述,假使邬思道在雍正继位后被灭口,也胜过了平生抱负归隐山林,苟且一生许多,更遑论邬思道有自全之道,在关键时刻顺利脱身,最终完全归隐,无论何种结果,对邬思道来说,都是“赢”,也就无论生死了。


小屏窥人生


因为他想这么做。

邬先生是一个大儒,能掐会算,能谋善断,最能洞察人心。这样一个有才华有才能的人,内心里是有大志向的。即使有危险,仍然要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他不会容许自己倒退,求一已之苟安,废万民之福祉。他算定,雍正是可以上位的,上位以后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于国于民有利,即使牺牲自己,也要迎难而上,这就是古代书生的意气。

读历史,知兴替。许多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把为国为民的使命放到肩头。所以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绝对。邬先生并算不准最后他能不能活,但他仍然坚持呆在雍正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他的谋略屡屡奏效,多次让雍正胆颤心惊。

雍正早已定了除去此人的心思,但邬先生知进退,明大势,主动提出离开京师,再用一把老骨头为雍正去干一件大事,去赴汤蹈火,不容雍正不答应。这样,邬先生在保全自己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这能不能活,不仅在于自己的谋划,更在于天意。

邬先生辗转几个地方,最终杳无音讯,达到了归隐山林的目的。这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但一开始邬先生也并不知道能不能如意退隐,在为雍正谋划皇位之时,他就已经知道,雍正成败,他均无好下场。但是仍然用他的智慧,保全了自己。也是雍正,对他网开一面,就坡下驴,知其意,而观其行,若有半点出格,邬先生必也不能如意归隐。


跟我学公文


二月河三部曲中雍正能上位瘸子邬思道可以说功不可没。我们都知道皇家就是危险之地,所谓的伴君如伴虎一个不慎就可能被杀头。他助雍正上位,成功了得归隐不成功则会被杀头,这个买卖看似不怎么划算,为什么邬思道要掺和到这里边去我总结有一下几点。

  1.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就像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一样,古代文人志士都有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抱负。小说中邬思道是个瘸子,还是个大闹贡院的犯人(后来大赦天下放了),由于古人的观念就这一条他就注定不能登大堂之雅。而他又是个学富五车心思缜密有远大抱负的人,他需要一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当时还是四阿哥的胤禛就是他的平台。

  2. 报答雍正的赏识之恩 古代人重恩重义,作为书生的邬思道也不例外,更何况还是个郁郁不得志的书生,雍正对他可以说有知遇之恩,雍正还要求他的孩子以师侍邬思道,自己对他也是敬重有加,可以说在胤禛当上皇帝前他们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为了报答伯乐当然要不遗余力的帮助了。

  3. 被逼无奈 如果雍正不知道他还好,在已经知道有他这么个人才之后,如果不能为己用就要把他杀了是最保险的,万一被政敌给用去了哪个是陪夫人还折兵的事,所以也可以说他是被逼无奈的,但我感觉邬思道还是想做点事的,可能主动大于被动吧。


这只就是个名字


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就是修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也就是通过科举入仕,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并不是追求所谓的隐士大贤,真正有能力的知识分子是耐不住寂寞的,古代归隐的大部分是仕途不顺转而归隐山林,或者 隐居期间散播名声等待统治阶级求贤,真正核心价值观是大隐隐与朝,邬先生因带领学生闹事被政府通缉,有政治污点,过程中又残疾,瘸腿形象影响考公务员,政审面试都过不去,内心很是寂寞,无法发挥平生所学,所以只能走幕僚谋士路线,辅佐可以辅佐之人成大事,康熙晚年因年龄精力等原因无力整顿吏治,国库亏空,税收减少等一系列国家和社会问题,需要一位强有力铁腕人物来扭转这一切 强烈需要改革,邬先生看好皇四子,能力强,政治历练丰富,性格坚韧,是个改革家,所以为其谋划,假如事情失败,以传统知识分子的操守也是笑对屠刀,参考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假如事情成功,就好好谋划功成身退,避免飞鸟尽 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发生,相信邬先生决定辅佐之前都想好了,真正的勇者无惧 智者不惑


好名都被别人起了


根据《雍正王朝》的原著看,邬思道本人就是政治黑暗腐朽的斗争者也是受害者,清明天下应该也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康熙的诸多皇子里有执念有魄力有手腕为天下福祉的只有老四,辅佐老四夺得皇位可以实现理想抱负。再说了,邬思道并不是天生残疾,是饱受磨难而大难不死但瘸了条腿,早已死过一回的人会在意恐惧老四失败了一起受牵连吗?


立志成虫


首先,人都是有理想的。比如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就是实现隆中对,光复汉朝。比如商鞅的理想是让秦国制度改变,奖励耕战强大起来。他们因为有理想,所以不怕死。邬思道也是如此,就像你玩游戏,你并不指望游戏能带来经济效益,而纯粹只是为了实现游戏通关这个理想。邬思道的政治理想就是下赢这盘九龙夺嫡的迷棋,个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常州府


历来开国功臣都很少善终,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跟随出生入死直到推上皇帝宝座,是他们都不看史书不以史为鉴吗,肯定不是。 那是什么原因,就像邬思道一样。 有大智慧大志向大抱负的人,会因为前史记载狡兔死走狗哼而碌碌无为一生吗,那样是有可能一生平静直至善终,但那时他想要的吗。 很多人或因爱生恨,或因仇恨,或因不平,最后走向穷途末路,他们是不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肯定不是。 那是什么,选择,选择你的人生路。 唯有选择两字,别无其他。


李奇256479274


1、如果雍正成功接位,乌先生自信有办法说服雍正全省而退,事实也是如此;2、如果雍正接位失败,是新皇帝登基后慢慢找个理由处死胤禛(可能长达数年),至于一个幕僚,这几年有更多的时间逃走了。3、读书人的功业心作祟,总希望能成就一番作为,否则不怀才不遇了;4、人都是要吃饭的,这份差事还是能挣到不少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