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辅修,我的第二个校园

我是一名工科生,所学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且技术更新快的专业,对学生的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为了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学习之余,我总会关注一些电气领域的相关新闻。当我从老师的讲述和平时的新闻中得知,以工业实力见长的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气技术时,我便萌生了学习德语的念头。掌握了语言,就可以申请去德国的高校进修,或者查看德语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我的母校——武汉理工大学并未开设德语专业,因此我便把目光投向了周围的高校。

武汉理工大学仅隔几条街道的武汉大学,是武汉地区七校联合办学的成员之一,意味着我可以辅修武汉大学的专业课程,并取得双学位。就德语这个专业来说,武汉大学德文系拥有德语语言文学博士授权点,还是武汉地区最早成立德文系的学校,师资和教学质量值得信赖。从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出发,步行和公交都可以抵达,还能节约我的往返时间。辅修的进程大致是这样的:在七校联合办学信息网中查找武汉大学专业培养计划,选择想辅修的专业,了解课程名称、开设学期、辅修学时、课程学分和考试比重等情况。辅修报名开始后,在武汉大学专业培养计 划中直接进入“我要报名参加辅修”,填写自己的资料,审核通过后缴费,辅修学费为2500元,是25个学分的课程费用,学分修满后,学校会颁发一个辅修证书。愿意继续修读的同学,还可以再修 25 个学分的课程,费用也是2500元,修满之后就可以拿到一张双学位证书了。当然,课程越多,开设学期也越长,像德语专业,从基础德语到毕业论文,需要四个学期。审核期间,一般比较看重你的专业课排名,不能靠后,并且不允许挂科等。辅修的一大前提就是“学有余力”,如果连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无法保证,又怎么能保证另一个专业的学习呢?

缴费结束后不久,就可以开始辅修专业的课程学习了。为了不影响我们正常的专业课学习,辅修课程全部安排在周末,甚至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会安排上课。原本以为辅修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没有本专业那样严格,但真正开始上课之后发现,不同学科的专业,无论从思维方式、专业学习内容 都千差万别,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调整和适应,也带给我截然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刚开始可能会受到固有的思维模式的干扰,但是只要跟着老师教授的方法走,主动跳出思维舒适区,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就能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

人们都说德语很难,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认为接触全新的学科领域,保持好奇心是学好这门学科的基础。另外还要得益于武汉大学德语专业的老师们,他们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尽心尽力地教我们这群零基础的学生发音、朗读,让我们受到专业的德语教育。在讲授过程中,他们还会将德语与英语的语音做对比,增强学生的记忆。由于德语的不少发音部位,是我们讲汉语或英语很少用到的,比如弹舌音r, 需要用小舌震颤发出声音,效果类似于含了一口水后仰头让喉咙的部分动起来却不能咽下去的感觉,我反复练习,才终于成功发出r 音。除了基础课程以外,为了系统学习德国语言和文化,德国文化简史、德语报刊阅读、德语国家国情等文化通识课也十分有趣。我最喜欢教授德国文化简史的老师,他曾经师从国内著名的康德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在课堂上经常向我们讲授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尼采、黑格尔的一些思想,让我们领略这个“哲学民族”的魅力;还会讲到德国的微积分和一些近代科学领域的发展成果,令我受益匪浅。专业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还要参加考试,有要求写论文的,也有口语考试和普通的笔试,当然难度也比德语专业的考试要低,只要你有心,跟着老师的节奏完成日常的学习进程就可以了。一些学习认真勤恳的同学,甚至可以达到用德语正常对话的水平。

完成了辅修专业的我,虽然暂时未能实现前往德国进修的计划,但是 这份校外辅修的经历,带给我的收获远远不止于一门语言。大学二年级,我既要学习专业课程,还要辅修专业课程,时间安排十分紧凑,当同学们还沉浸在美梦中时,我已经走在通往教室的大路上了;当朋友们在游戏娱乐时,我还在图书馆奋笔疾书,将电气与德语相互转换学习……这份辛苦,如今看来十分值得,至少我可以自信地说,我的大学没有虚度!在辅修的班级体中,有来自武汉各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比如有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的同学,有华中科 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同学,甚至还有学医的同学们。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获得了许多不同专业的信息,拓展了个人的眼界,相信不管未来在就业还是深造的过程中,都能对我有所帮助。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了,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中,辅修德语的经历,对进入外企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西门子和大众汽车这类德国企业。出于兴趣和职 业发展的考虑,将来的我可能还会进一步学习德语,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增加竞争力。

(节选自2018《高校招生》高考指导专刊 01期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 刘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