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雍縣董地鄉發現兩座苗王墳:面積巨大,極具傳說

貴州省納雍縣董地鄉苗王墳,位於鄉政府駐地以西約1公里處的大石壩。

苗王墳在當地,通常稱為苗墳,共2座,皆靠北山,呈東西分佈,相距約數百米。

納雍縣董地鄉發現兩座苗王墳:面積巨大,極具傳說​(東墳)


東墳如土山大小,高大挺拔,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墳前無碑,卻雜亂堆放許多數千斤重的不知從何而來的黃色巨石,似一個個帶著靈性的招魂蛋靜靜地守護英靈的棲息地。

西墳如同斜坡,寬達數千平方米,看不出墳墓的狀貌,獨見一片荒草迎風呼嘯。

據說,當初的西墳與東墳相似,乃是一座十分高大的墓地。由於年代久遠,加上附近居民曾經開墾破壞,西墳的舊貌已經不復存在。

納雍縣董地鄉發現兩座苗王墳:面積巨大,極具傳說​(西墳)


無論是東墳還是西墳,就其佔地面積而言,放眼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可以稱得上是為數不多、令人震撼的墓葬遺蹟。

儘管苗王墳曾經遭到當地居民的開墾和破壞,但因為當地苗民的全力保護,以及年年自覺地前往瞻仰和祭掃,總體上還算保存完整。

但遺憾的是,由於缺少官方史料的記載,民間野史也對其重視不足,苗王墳未能堂堂正正地進入專家的視野,一直被拒絕在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的大門之外,讓人感到深深的缺憾。

納雍縣董地鄉發現兩座苗王墳:面積巨大,極具傳說​(西墳前碑記)


關於苗王墳,有很多傳說。

苗族老人羅大新告訴筆者,苗王墳系古時候一位苗王及其將士屍骨安葬地。這位大名鼎鼎的苗王叫豪佳爾,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深受族眾愛戴。每逢爭戰,苗王豪佳爾總是口叼三把大刀,手握兩把大刀,腳趾緊扣兩把大刀,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殺得敵人膽戰心驚。豪佳爾去世後,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偉大功績,將他和犧牲的將士一起埋葬在大石壩的山腳下。

健在的李紹英老人告訴筆者,很早以前,苗家人主要居住在布甘扎都,即現在的苗王墳一帶的幾個大壩子,成千上萬戶人家。由於土地肥沃,大多苗民生活富裕,大戶人家請的幫工都是三五十人。有一次插秧,幾十人還同時被雷擊身亡。

苗族企業家羅俊華告訴筆者,苗王墳所在地大石壩之名,其實是由打虎壩之名演變而來,這裡曾經是苗族英雄打老虎的地方。很久以前,大石壩生長著一棵參天大樹,樹枝橫跨南北兩山,人們從樹枝上行走可以從一座山到達另一座山。當時出了一位打虎英雄,名叫酉祿,他在此英勇地殺掉了很多威脅到族人生命財產安全的猛獸。酉祿去世後,也被族人就地安葬,與苗王豪佳爾一起供後人紀念。

苗族老人楊興珍告訴筆者,苗族在布甘扎都生活了很長的時間,日子過得幸福美滿。發生戰爭後,苗族的首領們殺了幾十頭黃牛結盟,一致抗擊來犯之敵。戰鬥結束,大家把戰死的親人抬到苗王墳,一排一排的擺放,一起合葬成兩座巨大的墳墓。由於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苗族被迫遷移他處。分流前,苗族首領安排人到現在的維新鎮萬壽橋的河邊,砍了一棵巨大的香樟樹製成兩個大鼓——母鼓和公鼓。傳說這兩個大鼓具有靈性,哪怕相距千里,只要一個被人擊響,另一個就會迴音。後來,母鼓被一支苗族帶去了局奪婁錄姑,公鼓被另一支苗族帶去了志蚩婁阿多缶。

一個姓祝的苗族老人告訴筆者,苗家有人去世,都請鬼師將亡靈指回布甘扎都,讓死者回到故地與祖先們團圓。

苗族老人陳茂林告訴筆者,建國不久,發生當地人開墾土地破壞苗王墳的惡性事件,引起苗族群眾的極大憤慨。當時以具有鐵嘴之稱的羅萬青為首,與各地苗族代表聯名告到納雍縣政府,要求立即停止一切破壞苗王墳的不良行為。縣政府高度重視,隨即組織人員進行調解,使苗王墳得以完好的保存。

文字摘自羅國錦《納雍董地苗王墳考察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