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深深为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折服。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广袤的中原大地,再到改革开放的东南沿海,携着中国智慧从祖国大地,走向世界舞台,一路走来,经济腾飞,世界瞩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能成大事者,首先要经受苦难,苦难能磨其心志,成为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到梁家河村成为一名知青,面对荒山和黄土,他没有被艰难困苦压倒,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五大关。他将自己完全融入了农村生活,并从中品味出充实和快乐,为老乡们的幸福生活全力拼搏。凭实干与能力,20岁的习近平被推选为梁家河大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当习近平在小油灯下读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的报道后,立刻想到要将沼气引入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黄土高原。他带领村民建成了陕北的第一座沼气池,也是全陕西省的第一座沼气池。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点,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当时条件下最大程度改善了村民生活。这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也是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一件件小事的奉献与担当,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学习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通过读好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青年时代的习近平酷爱读书,由北京奔赴延川县时带了整整两大箱各类书籍,他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般必不可少,田间地畔、煤油灯下都能见到他徜徉书海的身影,虽然身处封闭落后的小山村,仍通过博览群书,使思想驰骋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如今展现出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针,也是通过不断地阅读,去积累、思考、借鉴、批判最终总结而来。宋代黄山谷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读书与思考,让人远离蒙昧与偏见,也让年青的习近平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七年知青岁月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起点,也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当他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贫穷落后的黄土高原,看到新中国成立多年,中国的农村竟还这么穷,农民竟还这么苦,心中涌起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激励他立下了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实事的最初志向。在调整好自己心态的同时潜心学习、修养身心,努力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段艰苦的生活经历,让他树立起了“要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谋福利”的坚定信念。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优厚安逸的工作,转而深入基层为民服务;针对民生问题制定的各项举措,也都映照了他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命感与担当精神、忧患意识也铸就了其优秀的领袖品质。青春当以奋斗为本、奉献为荣,青春当像总书记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