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的「三字經」

泡茶的“三字經”

“洗茶”

對於“洗茶”,今人常誤以為由於茶葉不潔淨,滌去浮塵。其實,它是中國五千年飲食文化在茶文化中的一個體現,蘊含著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

孔子《論語·鄉黨》篇中提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大意是:飯不因為精緻而飽食,肉類菜餚不因為烹調得細緻味美就吃得很多。凡是飯因久放,味道變了,魚爛了,肉腐敗了,都不要吃。顏色變壞了不吃,味道變臭了不吃。煮的不熟或過熟都不要吃。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吃,不照正規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調味品不適合不吃。

此段文字反映了中國自古以來的飲食文化思想和審美情趣,其主要內涵有兩層:一是飲食要講衛生,;二是應講究選料和烹調方法。“洗茶”之程序,正是這種飲食文化在茶飲上的一種表現形式。“醒茶”

明代《茶譜·煎茶四要》載:“一、擇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熱湯洗茶葉,去其汙垢、冷氣,烹之則美。三、候湯……。四、擇品……。”洗去茶葉的冷氣,便是“醒茶”之意。

茶葉如何會有冷氣呢?茶葉製成後,一般不會馬上飲用,剛加工完的茶葉火氣較大,一般都要將茶葉儲存一段時間後再飲用。而一段時間後,火氣雖褪,卻添冷氣,如果存放時間較長,還會有陳氣。而近代以來,常將茶葉存貯在冰箱中,更增添了茶葉的生冷之氣。

此時如果將茶葉直接沖泡飲用,滋味和香氣就會不好。就如人一樣,清晨剛起來時沒有精神,這時如果伸伸懶腰,活動一下,精神就提起來了。茶葉也一樣,在存放一段時間後,也需要“醒一醒”,去除冷氣,再進行沖泡,其香、味會更佳。

”醒茶“主要分”幹醒“和”溼醒“兩種方式。如一個長期存放的茶塵封太久,取出來品飲食用前,要開啟,讓它接觸一下容器外的環境;再或者緊壓茶,先拆散入紫砂罐中幹醒一段世間再品飲。這是”幹醒“過程,是為了更好的品飲口感。而”溼醒“就是接下來的品飲時的開頭先”潤茶“。

泡茶的“三字經”

“潤茶”

明代以後,茶葉加工和飲用方法發生重大變化,由原先的蒸青團茶到散茶,從煮茶、點茶變成泡茶。泡茶時必須先讓茶葉浸潤舒展開來,才能比較容易泡出味道。

尤其是顆粒比較緊結的球形烏龍茶和緊壓的餅茶、磚茶等,第一道潤茶讓緊結的茶葉充分舒展,散去一些陳氣,也讓茶葉的溫度提升上來。潤茶這一過程的加入有利於茶汁的浸出。因此,經過潤茶後再衝泡的茶湯,茶湯的香和味能更快達到最佳效果。

“潤茶”或稱為“醒茶”更為恰當,第一道茶泡得好,可以為接下去的幾泡茶奠定基礎,相反,會影響到後面的品質的呈現。

泡茶的“三字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