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工程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山東實施

記者從山東省土地綜合整治服務中心獲悉,山東大力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工程,推動土地整治與多元要素跨界融合,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動能。

據統計,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179個,打造美麗新村(社區)178個;實施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375個,共建成高標準農田240.78萬畝,新增耕地37萬畝。

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分為5個主要部分: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現代農業”工程,以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為契機,推進“多規合一”,科學佈局設計,進行農田集中連片整治,配建田間灌排和交通設施,提高耕地質量等級,吸引農業企業或種糧大戶進入項目區生產經營。

山東實施

先後培育出新泰市良心谷2萬畝茶園、東營市正大現代農業生態園等一大批優質功能性農業園區。同時,集中打造章丘區黃河鄉10.8萬畝土地綜合整治示範區等一批環境優美、有產業特色的村莊,促進了農業旅遊新業態發展,農民群眾增收效果顯著。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精準扶貧”工程。一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中,優先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貧困村農田整治,共計籌集3.55億元資金,涵蓋省級貧困村491個,涉及貧困人口18萬餘人。二是連續兩年專門安排省級精準扶貧土地整治項目20個,重點支持脫貧任務較重的東平、蒙陰、鄄城等20個縣(市、區)。

三是積極發揮增減掛鉤、土地綜合整治的政策優勢,助推扶貧搬遷工作。優先支持列入國家規劃的5個市、7個縣的86個村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批覆移民搬遷增減掛鉤項目21個,批覆搬遷安置用地3303畝。

山東實施

支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對符合條件的遷建村莊,全部納入到增減掛鉤試點範圍。支持東平湖庫區移民避險解困、灘區居民遷建、異地扶貧搬遷工程,解決了近70萬人的扶貧搬遷安置問題。

同時,積極開展村莊復墾和土地整治。費縣崔家溝村整村搬遷後,通過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全村增加農用地6000餘畝,流轉至村集體種植黃桃,收益全部用於村裡的扶貧和公益事業等支出。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生態治理”工程。籌集增減掛鉤等土地綜合整治工程資金57.33億元,集中整治“空心村”、危舊房,改造或新建美麗鄉村、新型農村社區178個,為2.99萬戶、9.38萬農民群眾改善了生活條件。

治理影響村莊生態環境問題的廢棄工礦用地3.59萬畝,整理土地418萬畝;整修田間道路5635公里,栽植防護林木263.9萬餘株,在補齊農業發展短板的同時,修復農村地區自然環境。

山東實施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新型城鎮化”工程。實施179個增減掛鉤項目,拆舊規模2.34萬畝,通過村居用地的集約利用,建設178個美麗鄉村、新型社區,結餘農村建設用地指標1.03萬畝。

通過治理廢棄工礦用地,騰出低效建設用地規模2.16萬畝。在保證農村發展用地的基礎上,通過城鄉建設用地的空間調劑、優化,將近3萬畝建設用地空間全部轉入城鎮,保障了675個新舊動能轉換等項目用地,所得收益返還農村。

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村民自建”工程。由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牽頭引導群眾參與工程選點、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等環節的工作,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通過項目實施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