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故事|王鑫:第一书记就该有愚公移山的品质

王鑫,中共党员,原任察右中旗二中教务处副主任、电教实验室副主任、年级教务主任,精准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经组织选派先后到永胜村、大北行政村任驻村工作队长兼任第一书记。

多年在基层工作,我总结出要想当好第一书记就得践行群众路线。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和群众打交道,最管用的是真挚的感情,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决心。实际上,一直在学校工作的我,对如何做好农村工作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刚到大北行政村驻村时,我也是一脸茫然,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为吃透村情民意,走好群众路线,我做了几十页的工作计划,也做好了愚公移山的思想准备,从拉家常起步、抓基础入手,在村容村貌改变和村民思想观念转变上做文章,找准问题症结,用服务群众的情怀及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取得村民支持和认同。边工作、边调研,走家串户听群众怎么说、了解群众怎么看、理解群众怎么想,由此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为确保全村47户99人贫困人口如期全部顺利脱贫,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一直主张要根据各户实际情况,访贫因、挖穷根,因户精准施策,在帮扶规划上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不搞千篇一律。同时为每一户贫困户建立起扶贫台账,记录帮扶措施和落实情况。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档案整理工作,摸准信息数据,我每天十几次来回奔走于村委会与农户之间,按照上级要求对村级一户一档的资料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做到简单明白、一目了然,一丝不苟地整理村级脱贫软件资料并归档。

在充分征求意见和调研后我向学校提议,学校除了安排三名驻村干部常住之外,再安排五名校级领导、五名环节干部,按周次排班,包扶到户,帮扶到人,因户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十名干部每人明确帮扶五户贫困户,和学校签订帮扶责任状。半年的时间里,十名干部定期来贫困户家中开展一对一帮扶慰问,不仅帮助贫困户走出了经济的困境还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扶贫工作效果显著增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干部的立体推进,极大地推动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帮助村民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忘抓党建,带队伍,转作风,提效能,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工作队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在村党总支领导下切实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依托党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多次召开“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等思想培训会,耐心教育广大党员群众如何正确认识精准扶贫,疏通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误解和不理解,灌输扶贫不养懒和赖、扶贫不是光发钱的理念,大力宣传扶贫政策。

一人富裕不是富,领导富裕不是富,共同富裕才是富。集体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想要实现集体富裕,就得带动村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怎么才能找到突破口呢?我认为只有在好的示范户、标杆户的带领下,才会形成奋发向上的集体合力。在村营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村级带头人显得至关重要。这个带头人不是嘴上说说的“带头人”,是扎根于泥土、内心对这个集体充满了感情,可以改变村级面貌的带头人。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两委班子多次商讨后决定先培育王文义、李占文两个大户作为全村集体经济的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出“户户争脱贫”的良好氛围。

感言

第一书记就应该用愚公移山的品质,扑下身子、沉下心思,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让群众认可、让群众满意,让群众看到扶贫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扶贫,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脱贫故事|王鑫:第一书记就该有愚公移山的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