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境好,但是不符合平仄的诗句,算好诗吗?

寒天飘雪_


谢谢你的提问。格律和意境不是对立的,纯粹的格律肯定不是诗。

中国诗歌发展也是从没有严格格律到有格律的。

但是,把格律摆在写诗的第一位,这个是本末倒置。

格律是为诗歌服务的,六朝从开始重视格律问题,唐代发展到了高潮。但是,唐代大诗人都没有被格律束缚。

就是格律最严密的杜甫,有些好诗也没有严格的格律。例如他的《题壁画马歌》就不是一首格律诗,而且也出了一个名句“戏拈秃笔扫骅骝”呢!当然,文学功底好,加上善于使用格律,可以把诗写得更工稳一些。一定要记住,格律本身不是诗。

下面是我在《微头条》修改诗的一次实验,看看格律与意境的关系。

谢谢大家支持60万阅读,1200多个点赞。也谢谢大家批评没有押韵。

这两首诗都没有押韵,我怎么改?

改诗,先找写得比较差的句子入手吧。

原《诗二首》

倾城春色满目风,

雨过斜阳与燕飞。

南苑牡丹数不尽,

谁是花边咏梅心?

去年看花雪如梅,

今日蔷薇雨霏霏。

故园欲别舍不得,

只是思花花未知。

改诗:

第一首的第二句,这个句子不是太好,通过修改,可以提炼语言,也可以找到韵脚。

我改为“雨过花落飞不轻”,理由是,前一句说,春色有风,第二句是,雨过燕飞,显然,这是一个风雨的日子,所以有落花,因为花在雨中,所以比平时要重一些,那么,飘落的花也就没有那样轻盈了,这种飞不轻的沉重感,也与最后一句“谁是花边咏梅心”的沉重感呼应上了,韵脚也找出来了。

所以,我一直说,写诗首先要把意思表达出来,然后修改就好办多了。

第二首诗,我把最后一句的“未知”两个字颠倒一下就押韵了,而且意味也更好了。谢谢大家批评指正。

修改后的《诗二首》

倾城春色满目风,

雨过花落飞不轻。

南苑牡丹数不尽,

谁是花边咏梅心?

去年看花雪如梅,

今日蔷薇雨霏霏。

故园欲别舍不得,

只是思花花知未?





千千千里马


本来诗的好坏不在于格律,但在我推广诗词知识两年来,发现几个现象:

一.没有学过格律的人,句子不合平仄,[意境好]多是个人看法而已

二.写诗格律工整,意境不一定写的好

三.

意境真正写得好之人,即使偶尔不合平仄,但没有几个是不懂格律的

原本意境与格律并无联系,这令我有一段时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找到了答案:



决定意境好坏的因素不是格律,而是作者的底蕴。

底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而来的。而真正有好学之心的人,根本不会排斥格律,只是把格律当做写诗的另一种选择。

我们看唐人的诗作,除了格律诗之外,古体诗所占也为数不少。这也验证了我的观点,古人写诗既知格律亦不拘泥于格律,只要有足够深厚的底蕴,不论写古体诗或格律诗,都能写出好的意境

诗的关键在于人,不在于形式。

我们如今写诗,也应当师古之心,尝试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博采众长为己用,如此何愁写不出好诗。


以上便是我的观点,有劳各位诗词同道关注与交流——诗词补习班


诗词补习班


诗好不好与平仄无关。

但我觉得你的意思可能是:意境好但是不符合格律算不算好诗吧?

这里有些问题初学者一定要清楚。老街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一、格律诗与非格律诗

格律诗用南朝的永明体演变而来,到唐朝成熟并达到高峰。

唐朝开始古诗分为格律诗和非格律诗。

1.格律诗

又叫作近体诗,平仄、押韵(平声韵、首句外单独韵部)、对仗、粘连。

例如黄庭坚的七律《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2.非格律诗

叫做古体诗,近体诗以外的诗都是古体诗,即使是唐朝的诗人,也做了大量的非格律诗。

所以说,是否好诗与平仄无关。

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非格律诗要注意的问题

古体诗也是有规矩的,押韵不能乱押,比如绝句的古体是不能换韵的,平声韵与仄声韵不能混用。

篇幅长的古体换韵也是有规矩的。

我有一篇文章可以看看《老街诗词闲话08-古体诗可以不讲平仄只押韵吗?》


三、分清是否格律

1.律诗可以标“五律”、“七律”、“排律”三种。另外绝句有古绝句、律绝句之分,这两种都可以叫做绝句。

2.古体诗可以标题“绝句”、“古风”、“五古”、“七古”、“七言”……等等。

3.如果写得不是格律诗,标题上却写作“五律……”、“七律……”那就不对了。

结语

当然,即使您不懂格律,不耽误您写出优秀的诗篇。

即使标题闹了笑话,好诗还是好诗。

……

@老街味道

2018-3-9


老街味道


什么是“平仄”?“平仄”就是高音与低音。世界上的主要文字的发音中有高音、低音的分别的,分为四声的唯有中国的汉字。所以,由汉字所组成的汉语中就天然地拥有了高音与低音的组合,也就天然地由汉字的“平仄”而具有了语言的音乐性。这个音乐性,普通话能够表现出来,有些地方话则能够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听一听湖广中州韵的京剧道白,就能够切实地体会到它的音乐性了。

正是由于汉字的音乐性,才有了以其音乐性为依托的汉语语言在表达上的形象性、生动性、深刻性和悠远性。是否如此?不妨读一读〈百家姓〉里的四字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有平乎?有仄乎?当然有!简而言之,“李”字仄声,“王”字平声,“魏”字仄声,“杨”字平声。那么,是否因其有了刻意的平仄的组合从而有了读之上口,记之难忘的显著的效果?如果它没有平仄上的有序的排列,它还能够具备这个效果吗?试着读一下,假如是“王张孙周,曾韩吴彭。郭冯何严,刘林樊唐。”的清一色的平声字的组合,还有这个音乐性吗?没有了这个音乐性,还能够读来上口,还能够记之难忘吗?

文里讲平仄,传统诗里就更讲平仄。〈百家姓〉与〈千字文〉里的四字句里不过在每一句中有一个或两个节点上作了平仄的安排,而在格律诗里,则是每个字都有它的平仄的安排,又由这个安排而使一首诗具备了完整的,优美的旋律,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诗称作是“诗歌”,把通过写诗来进行交流称作是“唱和”。

格律是对作者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境的一种束缚,甚至是一种桎梏吗?恰恰相反,一首格律诗只有它在音乐性上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程度,即合乎这个诗体的格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自然也能使作者所表达的意境能够最大限度的感染看到或听到这首诗的读者,使他们得到传统文学的美的感受,并由此而得到情愿以及思想、哲理的熏陶。

请读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请读陆游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读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合乎格律的诗句中的音乐性能给人以多大的诗词之的音乐旋律的美?当一个格律诗的爱好者,读到一首标题为七律或七绝的作品时,他们心底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首诗的旋律的美,倘若他们只读了一句或两句,严重的失律便使他们味同嚼蜡,他们还会去体悟其中的意境的美吗?

格律诗讲求格律,但并不是刻板地、机械地讲求格律,它也有变通的一面,因此就有了“拗救”。但并不等于作者就可以不把它的格律放在眼里,甚至还说出什么“意境优先”的理论来。格律诗的平仄是束缚吗?那么就绝句来说,每首四句是不是束缚?每行五字或七字是不是束缚?怎么会接受行数、字数的束缚,却不能接受平仄的束缚?本人曾经比喻说,平横木上的体操,当然看的就是选手在平衡木上的表演,从木条上掉下来,当然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如果掉下来以后在地板上继续表演,表演的再精彩,它也不是“平衡木”了。若喜欢在地面上表演,何不去练自由操呢?

格律诗之外还有“自由诗”,但自由诗也同样有平仄,只不过不那么严格罢了。自由诗里的平仄如果运用的不好,同样会缺少自由诗所应有的艺术表现力。请看贺敬之的〈三门峡之歌〉: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仗崖(读ai)。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有平仄吧?有旋律吧?当然也有不讲平仄的散文诗,请看冰心在三十年代所写的一段散文诗:雨声住了,帘子里透过一丝青光。推开窗子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恰似荧光千点……。即是散文又是诗,当然全在于这段文字的意境。

现在回到一开始的题目上来。不讲平仄的诗也有好诗,比如现代的自由诗。但是要写格律诗,就当然地要尊重和遵从它的格律的要求,一时达不到,并不要紧,就五言绝句而言,不过四句二十个字,即使每个字的平仄都来背,有多难?何况它还是有规律的平仄?对有些人来说,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但如果以格律诗为标题,却有意违反其中的格律而另起炉灶,则就难以称之为“好诗”了。一孔之见,或有谬误,如有,则在这里提前道歉了。


杜新1


一个不肯下功夫去弄懂格律的人,意境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以前有个诗词问答达人怼我,说这人得多蠢才会去讲究格律,我叫他发首没有格律的原创诗来,看看他能写多好,他发来了,完全是把看似漂亮的、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不问青红皂白堆砌在一起,连有句无篇都没做到,是句子都没形成。我奉劝他,你还是别写诗了,他就对我破口大骂,倒打一耙说作协养了你们这帮蛀虫就是个垃圾场。

重提这件旧事不是为了批判谁,而是以他为例,来管窥“热爱诗歌而讨厌格律”的现象。可以确定的是,这类人对旧体诗并没有他们自己所标榜的那么热爱,不然,他们就不会不愿意稍微在这上面花一点工夫。格律并不是多么高深的技巧,它只是为了突出诗词的音乐美而在字词的搭配上做出了一些选择,要弄懂它只需半天的工夫,要掌握它也只需要写上几十首的量,这点苦都不愿吃,可以断定这是个叶公好龙者,对于更加高深的谋篇、剪裁、主题提炼、意境升华,他们又凭什么能做得到做得好?

我不是一个唯格律论者,我接触过不少诗词楹联学会的人,他们有着较好的资源,学习格律不是难事,但是却没几个写出像样的作品,这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资质过于平庸,文学水平和思想水平低下,可见,格律虽是格律诗的要素,但并不是唯一,同时也说明,天赋与规矩,都是写作旧体诗不可或缺的东西。

各位不要以为你摒弃了格律,还可以称之为古风、乐府,或者现代诗,以你们这种拈轻怕重的态度,写出来的更可能是农村老头唱的四言八句,连打油诗都算不上,连顺口溜都顺不起来。文学是个严肃的东西,你欺骗它它也会欺骗你,到头来弄出些除了字数没错啥都错的东西,那是很丢人的。


瘞花秀士


同时作为传统诗与白话诗的爱好者,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回答一下。“不符合平仄的诗句”算不算好诗其实是个伪命题。诗有很多种,简单来说我们可分为古风、近体诗、长短句、白话诗等等。在这里我们只能确定不符合平仄的诗句肯定不是"格律诗",但是不是好诗因提问者能提供的信息太少,导致完全不能确定。

毫无疑问好诗的意境一定是不错的。但反过来意境好未必就是好诗,它甚至可以不是诗,比如流水账。诗歌需要一定的语言美与音律美,不能只管意境不管其它。如果写的乱七八糟再好的意境也被毁了!这是初学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否则即便被吹捧上天,也很难有什么实际成就,反倒是给人留下笑柄。

之所以有人会提这个问题,我想是因为在传统诗词领域中,格律派太过强势了。很多人恨不得传统诗歌全部都是格律诗,一见有些稍不和韵就说三道四,以为自己很高深。殊不知这对传统诗歌的伤害极大,不利于传统诗歌全面健康发展。

白话诗在中国发展有一段时间,并占据了诗坛的话语权,不过成果似乎是很差的。主流远离了读者,甚至远离的大部分作者。说的好听点叫做境界高别人看不懂,说的不好听如何呢?我可不想口粗哦!

再看传统诗词,表面上似有复兴之势,实则任重而道远。现在有很多人开始写传统诗词,犹以防格律诗与防宋词为甚。不可否认当中也有不少佳作,但大部分水平其实都很低!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反面:"符合格律的诗未必就是好诗",甚至“符合格律的就未必是诗”。因这个话题很大,限于篇幅,不方便多讨论了。


山雨文学


在我看来,相比于一首诗的意境,平仄只是一种形式要求,而形式是要服从于内容,并要为内容服务的。



唐朝之前的诗歌是不太讲究平仄的,但也为我们就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当我们细心品味古诗时,我们吟诵、欣赏的不是它们的平仄格律,而是它们的优美旋律和经久不衰的意境。诗的格律和平仄关系只是到了唐代才逐渐规范起来的,当然唐朝的诗歌是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我们写诗也大都以唐朝以后的诗为版本,所以也多少制约了诗歌的发展,正所谓有其利必有其弊。我们常说“诗以言志”,何为“志”?我个人认为,所谓“志”,就是“心志”,“意志”和“情志”,写诗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要抒发种“志”,如果写诗只是堆砌词藻、空洞无物,即使再符合平仄关系,恐怕也不能称之为好诗。

所以在写诗之前要精熟格律和平仄并能熟练应用,然后在诗词创作中,尽可能符合格律和平仄关系,但也不能绝对化,千万要让“死格式”来束缚住“活思想”!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探讨!(图片来自网络)


坐看云天风起时


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在写诗的过程中遇到疑问和矛盾了,同时也说明没有体会到诗体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说诗是一种文学体载,而诗又分为很多个诗体。你问意境好,但是不符合平仄,算不算好诗?这个提问就有两个问题,一是你把意境和格律分开来了;二是如果我写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而且内容很好,那么这篇五千字的文章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还是长篇诗,还是戏剧?我们怎么区分它是哪种文体?

主要还是根据它的形式来区分的,假如文体的形式不重要,为什么要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等的区分?

任何一种文体的形成都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是在一定的时间段中通过历代文人不断流传、发现、修改,甚至创造,最后定形后,给这个文体定下了可以参考的规则。

比如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对仗。试问你作诗时会押韵么?如果会押韵,说明是你体会到押韵给诗带来不一样的韵味。没有哪一种诗体是不需要规则的,只是不同的诗体的规则和要求不一样,有点放松,有的严格。比如古风体中的七言歌行体,他是七言诗的衍生。我们知道它是需要押韵的,有严格的地方也有宽松的地方。严格的地方是必须押平声韵,宽松的地方是可以自由押韵,就是说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四句一换韵,等等。那么平仄和对仗也是一样的,平仄不是死规矩,如果死记硬背,然后像填词一样的去填诗,那是没有体会到平仄的意义。

所以在各种各类的古风体和格律体中都是有规则的,并不是没有道路的乱走。只是古风体是诗歌形成的开始和发展阶段,它的规则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成熟起来,最先是押韵,之后到对联,后来分平仄到押韵里,到对联里就成了对仗,对仗里就有平仄。而在古风体和格律体之间还有一中诗体,现在叫拗体诗,就是半格律,格律的规则不是很明显,但是可是知道格律的魅力了。

所以但你知道诗体的衍变,和为什么衍变的时候,在细细一个一个去品味它,就能体会到格律诗果然是诗歌的成熟的标志。

因此,也不会问意境好算不算好诗的问题。所有的诗都有它形成的规则,如果你作格律诗就像格律诗,如果最乐府诗就要像乐府体,如果是近体绝句,就不要写成古体绝句,如果写古体绝句就写古体绝句。不存在不符合平仄算不算诗的问题。写什么诗体都可以,关键不要写串了。但一般真正喜欢诗的人,没有人不去学格律。


怪谭先生


当然算!李白的《静夜思》符合平仄吗?不符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首意境极佳、流传千古的好诗。



还有他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貌似也不符合平仄吧!



我最反感那种专在平仄上钻营卖弄,明明别人写了一首意境优美的好诗,他却以某些词句不合平仄为由一笔抹杀的伪学者。



林黛玉说得好:“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非白非黑


我从上小学起,就喜欢诗,以我看,好诗第一应是立意好,亦即意境好,第二是遣词用句好,第三是合乎格律。我自己写的诗,自认为有感而发,而非堆集词藻,从不自标律待,如严格按古风要求,也算不上,只能说是靠近古风类的诗。作诗过程中,按平仄首次蒙不对,也可以说是水平未到,但诗成后再改使之合乎格律,多数情况是还不如原先的,还是不改的好。例,前几天回老家,偶遇一当年学生,谈论甚多,那年我入师行,年十七、八岁,学生亦就十二、三岁,而今四十年过去,师生都年过半百,双鬓已斑,回想过去,作此诗。

步入桑台执教鞭,十八风茂正当年。寻常等闲生五十,蕙质兰心子 二三。勤学柳荫避酷暑,问惑陋室顶风寒。无情岁月催人老,四十春秋已恍然。欢迎爱诗人士从立意、用词、押韵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若从合否平仄改,恐怕就是另一首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