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杂志:凤台县丁集镇,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

《中国妇女》杂志:凤台县丁集镇,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

不同于一些已经工业城镇化的农村,淮南市凤台县丁集镇的前元社区处处透着原生态的田园气息,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中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其真实贴切的写照,被誉为“最像农村的最美乡村”。

丁集镇

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

《中国妇女》杂志:凤台县丁集镇,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

淮南市凤台县丁集镇前元社区的文化长廊,文化丰富了最美乡村的内涵

《中国妇女》杂志:凤台县丁集镇,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

道路修整平坦,两侧杂花生树,村民住房掩映在绿荫丛中。各家门前池塘小荷初露、小溪潺潺,鸡鸭傍地而走。村里取消了旱厕,建起了太阳能微动力污水集中处理系统。村中分片立牌设置了卫生负责人,处处整洁干净。放眼望去,文化长廊、健身广场一应俱全。村中心的凉亭里,几位老人在夕阳下打牌消遣,笑声阵阵。周围麦田果林、种植大棚环绕,这是淮南市凤台县丁集镇前元社区村民的家,他们守着绿水青山营造了桃花源。

曾经的前元社区,村路是沙土路,一下雨就变得泥泞难行,如今各个自然村道路阡陌相连、全部硬化。社区书记、主任张磊介绍说,这都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是整合了政府扶持的十几项工程、斥资八百多万元共同推进的。未来的前元还要在生态宜居的基础上,发展更有竞争力的集体产业,走上集体富裕的道路。

2016年,前元社区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省级森林村庄,在美丽乡村推进过程中,妇女们功不可没。村妇联主席宋燕从事妇女工作十年,她对村庄变化和妇女作用感受很深,姐妹们不仅在改善村容村貌上下功夫,更在美丽家园建设中踊跃参与好儿女、好婆媳等评选,美好家风、文明乡风在村庄蔚然成风。目前全村一百多户村民中,五星级家庭就占了一半以上。妇女是酥瓜、甜瓜、水蜜桃和葡萄等种植养殖主力军,也在家庭建设中释放着独特能量。

目前丁集镇以前元社区为示范村,在十几个村陆续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中国妇女》杂志:凤台县丁集镇,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
《中国妇女》杂志:凤台县丁集镇,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

杨荣群在她的“果儿多”家庭农场找到了向往的生活

张巷村也是最早通过美丽乡村工程验收的村之一。初夏的微风拂动着青麦,身穿牛仔衬衣的杨荣群在自家的农场里忙碌。大棚边,工人正在修建一个小型的停车场。自从她种的葡萄得了各种奖,尤其种出了“阳光玫瑰”这样荣获一等奖的明星葡萄,慕名前来采摘的客人越来越多,找个临时停车的地方都不容易。最早的“夏黑”6月中下旬就要上市了,她要为采摘季做好各种准备。

品牌打出去了,游客在这里采摘,还可在葡萄园休息、品茶、吃葡萄。杨荣群更大的梦想是把家庭农场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采摘、网上销售、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农业基地。

当年她从张巷村通过考大学跳出农门,又在十年后从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返回家乡,还带回了在同一个企业工作的丈夫。当时政府鼓励农户种植葡萄,搭建钢架大棚给予补贴,他俩在张巷村流转了五十余亩地,创建起了自己的葡萄园。从开始种葡萄,她就是走精品路线,搭防虫网,施农家肥和豆粕,控葡萄数量,虽然成本上去了,但葡萄的品质和口感非常好,连续三年获得全市优质葡萄一等奖。她开心地说:“我们家的葡萄是淮南地区卖的最贵,但却是回头客最多的。”

杨荣群说她上大学时就有创业的想法,除了想致富,最重要的是喜欢家乡。出于这一份不改的初心,她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葡萄种植,为社员提供种苗、技术、市场信息。她家庭农场的十多名员工都来自村里贫困户。从最初回来她跟着哥哥种西瓜,到现在哥哥天天跟她学艺种葡萄,每天还能陪伴父母,杨荣群说这就是她最向往的生活。

《中国妇女》杂志:凤台县丁集镇,生态宜居留得住乡愁

张克如也是张巷村的女致富带头人,她办起了家庭农场,成立了钩花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很多姐妹居家创收。尽管农活繁忙,但她的家却收拾的一尘不染,桌椅沙发都铺盖着她亲手钩编的手工制品。五年前,她投资几十万元建起了蚕房,种了二十多亩桑叶林。现在,她的养蚕成为安徽省妇女创业扶持专项资金项目。每年忙两季,能产出蚕茧几千斤,纯利润高达十六七万元。

丁集镇镇党委委员石丹枫是一名90后。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她,2012年通过公务员省考层层选拔,成为丁集镇的一名干部,并很快脱颖而出。2014年分管妇联工作,镇里干部要包村,石丹枫负责的正是前元社区,走村串户成了家常便饭,田间地头听了老百姓的想法、心声,工作更能有的放矢地开展。

尽管年轻,石丹枫却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工作经验,讲起群团改革、拆除违建、环境整治、技能培训等头头是道。令她感触最深的是,由于男人大多外出打工,妇女成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大半边天。每次组织技能培训,参加的基本都是妇女,她们的技术提高了,经济收入增加了,也助推着家庭和全村环境不断改善。

更重要的是,现在每个村都组建了巾帼志愿者团队,妇女干部、城里的老师、医生、创业者等纷纷加入,向村民宣传乡村建设政策、培训妇女提升素质技能、扶贫助弱等,形成的蝴蝶效应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发开来,这也让石丹枫的成就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