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近日,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墜亡事件”以及20年前一位名為高巖的中文系95級女生被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現南京大學文學院文學語言學系主任、長江學者瀋陽性侵,並被汙衊患有精神病,致使其自殺身亡的事件將兩所大學推至輿論的高峰。

事件發生後,涉事學校武漢理工大學、北大、南京大學都做出通報,如下: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武漢理工大學就“陶崇園墜亡事件”所發通報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北京大學公佈20年前的處分材料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北京大學公佈20年前的處分材料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南京大學就“瀋陽事件”所發通報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南京大學文學院前院長丁帆的朋友圈內容

1931年,已故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說中曾經說道:“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莘莘學子入學門,拳拳赤子報國心,哪知學門深似海,終將此生託非人。

一顆報國心,一個年輕而又優秀的生命,一個曾經的天之驕子,卻在自己的大學裡被“師德所向”的教師逼迫致死。再多的歉意都挽不回一個年輕人的生命,再多的賠償都填補不了父母、兄弟姐妹心中缺失的角落。

僅以載於《清華學報》1941年4月第十三卷第一期“清華三十週年紀念號”上冊,清華大學已故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大學一解》節選,於所有教師共勉:

課程以外之學校生活,即屬於訓導範圍之種種, 以及師長持身、治學、接物、待人之一切言行舉措,苟於青年不無幾分裨益,此種裨益亦必于格致誠正之心理生活見之,至若各種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學程之設置,學生課外之團體活動,以及師長以公民之資格對一般社會所有之努力,或為一種知識之準備,或為一種實地工作之預習,或為一種風聲之樹立,青年一旦學成離校,而於社會有所貢獻,要亦不能不資此數者為一部分之挹注。
至意志與情緒二方面,既為尋常教學方法所不及顧,則其所恃者厥有二端: 一為教師之樹立楷模;二為學子之自謀修養。
出身誠是也,資格亦誠是也。我輩從事大學教育者,誠能執通才之一原則,而曰:才不通則身不得出。社會亦誠能執同一之原則,而曰:無通識之準備者,不能取得參加社會事業之資格。則所謂出身與資格者,固未嘗不為絕有意識之名詞也。《大學》八目,明德之一部分至身修而止;學府之機構,自身亦正復有其新民之功用。 就其所在地言之,大學儼然為一方教化之重鎮;而就其聲教所暨者言之,則充其極可以為國家文化之中心,可以為國際思潮交流與朝宗之匯點 。
設一校之師生率為文質彬彬之人,其同而與社會周旋也,路之人亦得指而目之曰:是某校教師也,是某校生徒也。而其所由指認之事物為語默進退之間所自然流露之一種風度,則始而為學校環境以內少數人之所獨有者,終將為一地方所共有,而成為一種風氣。教化雲者,教在學校環境以內,而化則達於學校環境以外,然則學校新民之效,固不待學生出校而始見也明矣。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