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戰爭中,哪些將帥可以堪稱有「帥才之能」呢?

魏龍水


有些軍事天才,本身不是主帥,卻發揮著主帥的作用,近現代最傑出的軍事家粟裕便是如此,他是解放軍最會打仗的將帥,公認的大將之名,元帥之才。

粟裕的軍事才能舉世皆知,他在解放戰爭時期先後策劃指揮了一系列重要戰役,尤其以孟良崮和淮海戰役最為著名,每場戰役他都不是第一統帥,但大家都知道他才是真正的統帥。

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消滅國民黨整編74師,擊斃大名鼎鼎的張靈甫,陳毅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為副司令員,第一主帥是陳毅,但粟裕是軍事指揮第一人。

1948年的淮海戰役,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為總前委;劉伯承為司令員、陳毅為副司令員、鄧小平為書記, 統一指揮淮海戰役。粟裕只能排到第三,但毛主席都明確表示過“粟裕是淮海戰役第一功”,因為粟裕對淮海戰役有三個無人可比、無法替代的貢獻。

一是南線主力反攻切入點的選擇

豫東戰役後,粟裕對我軍之前“劉鄧中原野戰軍和陳謝華東野戰軍與國軍爭奪對平漢路”的總體戰略提出質疑,借濟南戰役之機,實現華東野戰軍的重新統一(西兵團、東兵團和蘇北兵團),成功將戰略重心從平漢路(武漢方向)東移到了津浦路(徐州方向),並在濟南戰役尚未結束,中央軍委尚未確定下一步行動方案前,頗具前瞻性地提出組織淮海戰役。

最終,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提議,做出發動淮海戰役的決定。

二是解放戰爭南線決戰意識的建立

淮海戰役確定後,中央軍委仍傾向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各自作戰,華野打淮海戰役的同時,中野打另外一場策應性戰役,而不是共同打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決戰。

粟裕則不然,他從戰略全局角度考慮,建議統一指揮華野和中野,發動一次戰略大決戰,並做好決戰的後勤準備。最終,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提議,把一場兵團級的戰役變成一場南線的大決戰。

三是淮海戰役關鍵時刻的關鍵決策

淮海戰役原本是我軍實行外線作戰,對國軍實行包圍向內攻擊,但粟裕卻提出華野主力南下津浦線徐蚌段後,形成與中野背靠背局面,讓國軍三個集團(徐州集團、黃維兵團、蚌埠集團)對我軍做向心攻擊,我軍變成內線防禦作戰,對國軍實行各個擊破。

淮海戰役中,中野力戰黃維兵團,兵力不足,此時華野負責圍困杜聿明並阻擊蚌埠援敵,內部對是否派軍增援中野上發生激烈爭執,粟裕以大局為重,說服華野司令部,先後派出5個縱隊前往雙堆集增援,促成中野全殲黃維兵團。

戰役第三階段,杜聿明率3個兵團從徐州出逃,又是粟裕力排眾議,對國軍主力的出逃方向做出正確判斷,在陳官莊包圍杜聿明,全殲國軍第2、第13兵團,俘虜杜聿明。

綜上,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唯一一個由戰區指揮官首倡、又由戰區指揮官主動推動其向更大更復雜方向發展的、結果於事前根本難以預料的戰略決戰,粟裕是實質上的第一統帥。

1955年首次授銜時,粟裕高風亮節,婉拒元帥,接受大將軍銜,並表示“我不嫌授銜低,只怕自己授銜高”。如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又謙虛低調、顧全大局的將帥,令人肅然起敬!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說到帥才,必須是指揮過重大戰役級別,且取得偉大勝利的軍事指揮官。單從中國來說,帥才太多了。自秦開始。中國開始有了很多的大兵團作戰。秦將白起,王剪。漢衛青,霍去病,三國曹操周瑜,唐李靖,元忽必烈,明徐達,清努爾哈赤多爾袞,民國牛人多,但說到帥才,沒幾個,林彪,粟裕,徐向前可入列,朱德是總指揮,但前線去的少。


雲端影視主理人


許向前元帥即是將才又是帥才,而且文武雙全,他指揮的軍隊數量不多,但有著高著高超的指揮藝術。


最有名的是用6萬裝備很差的解放軍消滅了13萬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用時只有倆個月,毛主席得知後大加稱讚,你這仗是怎麼打的。在進攻山西的重鎮汾,由於我軍沒有火炮,採用挖地道的方法將城牆炸掉,這樣大大減少解放軍的傷亡,最後將盤踞38年的土皇帝閆錫山徹底消滅,為毛主席黨中央制定和實行震驚世界的三大戰役創造有利條件。


紅太陽51799\n


是陳毅因為他文武兼備總能貫徹毛主席的軍事戰略思想團結個各將領認人為賢胸懷若谷總是把功勞讓給別人錯誤留給自己不記個人得失總是為大局著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梅嶺三章根表現了他的大無畏革命情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