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網際網路+時代的你,多年運營策劃經驗,爲什麼能力就是提升不了

我接觸到的很多做互聯網運營的同學,都還是蠻積極上進的,為了能夠提升自己,會去聽網絡的分享課、去看運營方面的書籍、去看各種各樣的乾貨文章,就這樣一直不斷堅持著。然而,等到一兩年之後,回頭一看,自己似乎並沒有很大的提升,甚至依然停留在原地,那之前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豈不是白白浪費掉了?那麼問題出在哪裡了呢?

致互聯網+時代的你,多年運營策劃經驗,為什麼能力就是提升不了

BOY根據一些同學的反饋和自己的切身體會,發現問題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需要的知識與所學知識有落差

二、認知出現偏差

三、重理論,不重視落地

四、學習的動機不純

五、乾貨本身比較水

以下就展開來講,希望大家能夠有所領悟。

致互聯網+時代的你,多年運營策劃經驗,為什麼能力就是提升不了

一、需要的知識與所學知識有落差

1.我們看的很多幹貨,其實並不適合當下的自己。

舉個簡單例子,比如上學,我們知道每個年級都有指定的教材,適用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作為運營,根據年限、工作經歷等,也是可以劃分出初級、中級、高級,當然,這個劃分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於是,我們在給自己定位的時候,就出現了偏差。回到網課上來,單節網課面對的是一小撮固定的用戶,由於兩者之間有錯位,在學習的時候,感覺和自己所需對應不上,等課程結束後,吐槽一句:這講的是啥?聽不懂。或者就是:這也太簡單了!於是就白白浪費了時間。

2.對自己有個準確的評估。

我們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評估都會高於實際情況,這並不一定是壞事,有自信總是好的,但不要過於眼高手低。我們在挑選網課、運營書籍時,要準確的評估自己,比如自己做運營2年,對數據精通,對用戶運營不精通,想提升邏輯能力,這時,就可以看一些有深度的鍛鍊邏輯能力的乾貨。因為數據精通的人,往往已經有了很強的邏輯性,在方式方法上可能還欠缺一些,稍微學習別人的經驗就可以事半功倍。反過來,如果是對用戶運營精通,數據那塊不是很熟,想提升邏輯能力,就要從基礎的邏輯分析入手。

致互聯網+時代的你,多年運營策劃經驗,為什麼能力就是提升不了

3.找到適合自己的知識。

對自己有了準確評估後,就要先花費點時間,去找適合自己的知識,比如評估後,發現自己是個小學一年級水平,就不要去學二年級的課程,從基本的加減乘除學起先。而乾貨知識,絕大部分都沒有註明難度,有些會粗略的提示,適合初期還是中級的運營,依然不是很詳細。一個好的做法是,去找和自己水平相近的人,問他們有哪些好的資料、書籍可以推薦,這個是比較有效的一個方法。像BOY的公眾號,就定義為初級、中級運營來看的,如果是高級運營來看,估計會說:這講的好像太基礎了!

致互聯網+時代的你,多年運營策劃經驗,為什麼能力就是提升不了

二、認知出現偏差

1.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利波特。

同樣階段的運營,因為思維方式不同、閱歷不同,對同樣的乾貨內容,會有不同的認知。舉個例子,之前做手遊,因為和渠道有些溝通上的往來,商務就對我們運營做了一些溝通技巧的培訓,也算是乾貨。結果發現,聽完之後,有的運營在之後的溝通中,就熟練的運用起來,有的還是老樣子。去問原因,說:這講的就是溝通嗎,讓對方收到你的信息就可以了。另外一個做的比較好的運營,說:我知道了,溝通之間會有信息的損耗,所以之後著重重複重要的需求,效果很好,資源比以前好要多了。這就是同樣的乾貨,因為認知出現偏差,導致收效的差別。

2.溫故而知新。

很少有人因為看一次,就能把乾貨裡面的精髓完全掌握。就需要我們時不時的回顧下,翻出來過去的乾貨,文章、視頻或者書籍在來看看。比如我之前研究用戶行為時,看了《引爆點XX》《認知盈餘XX》收穫頗豐。第一遍學習到了核心的要點,當讀第二遍時,會留意那些細節,有時會得出和之前完全相反的結論,當看第三遍時,就可以說吃透了。這是解決認知偏差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如果幾遍之後,依然理解不了,那麼還有最後一條了可以走:放棄。

致互聯網+時代的你,多年運營策劃經驗,為什麼能力就是提升不了

三、重理論,不重視落地

1.愛好誇誇其談,一談執行就擺手。

這是一些運營的通病,在做方案時,可見一斑。他們做的方案往往比較宏大,比如雙十一上個活動、月底更新大版本,問具體的活動形式、更新內容,就懵圈了,落地的能力偏弱。而這樣的運營,往往喜歡看高大上的乾貨,知識變現、社群經濟、互聯網思維等等概念信手拈來。比如做用戶運營的同學,一入行就深知馬斯洛的用戶需求理論,也知道做活動時要滿足用戶的自重感,帶去成就感,但是怎麼做呢?就茫然無措了。在學習乾貨時,又喜好高大上的概念,對執行嗤之以鼻,久而久之,雖然看了很多,學了很多,依然做不好事情。

2.理論聯繫實際。

我們在學習乾貨知識、技巧時,要刻意的去運用到實際中去。之前我有看過咪蒙寫的關於起標題的一些技巧,比如切入點要獨到、要能引發好奇、情感共鳴等等,然並卵。但是那個策略,起多個標題,分別發給不同的用戶去看點擊數據,找出效果最好的全部鋪開,那我就會了。先草擬了十來個標題,然後給不同的用戶去推送,發現效果最好的是講獎勵的,講技巧的,放到咪蒙裡講就是能引發用戶好奇。這就是理論聯繫實際的一個很好案例。

致互聯網+時代的你,多年運營策劃經驗,為什麼能力就是提升不了

3.根據落地所需,缺什麼補什麼。

運營的價值在於執行,在於效果。這裡拿廣告投放來舉例,老闆說,這邊產品要上線,給你10萬塊,去投放。拿著錢心裡就沒底了,要去找哪些渠道?要怎麼核算投入產出比?要是投砸了豈不是飯碗不保?帶著這些疑問,去學習掌握新知識,然後運營到實際中去,結果不僅僅學到了乾貨知識,還順利的完成了老闆交代的工作,完美。根據當下迫於解決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是成長最快的一種方式。

致互聯網+時代的你,多年運營策劃經驗,為什麼能力就是提升不了

四、學習的動機不純

1.有些人學習的目的一種是自嗨型,甚至會自我矇蔽。

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動機本身就不純。這樣的人學習是為了給自己營造出一個積極上進的自我形象,當遇到問題、苦難、挫折的時候,會無辜的說:我已經很努力了,我報了那麼多班,看了那麼多書,結果不好,我也沒有辦法呀!我是真的很努力了!在成長這個問題上,雖然沒有功勞,但是有苦勞哇!其實簡單改變下思路,把為了學習而學習,變成為了提升而學習就可以了。

2.還有一些人,學習的目的是做給別人看。

在沒有旁觀者的情況下,就懶散了。他們會經常給別人說,我看了什麼什麼書,學了什麼什麼知識,朋友圈也是各種報班培訓。(咳咳,雖然我也秀過,但我不是這種!),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別人的一個贊,和秀美食是一個道理。不過話說回來,學習動機不純的人畢竟還是少數,真正大多數人其實都是不愛學習的。

致互聯網+時代的你,多年運營策劃經驗,為什麼能力就是提升不了

五、乾貨本身比較水

2.你所看的大部分乾貨都是水貨。

這是事實,曾經我也很喜歡看各種乾貨,感覺講的好有道理,甚至要頂禮膜拜了,但是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分辨是非能力的提升,發現很多幹貨都沒有可讀性,要麼是憑空猜想出來的,要麼是一些錯誤誘導,要麼就是掛著專業的術語的行業軟文。真正有價值的乾貨如大海淘沙。比如線上的分享,一般是一個小時,聽過後,發現大部分是講道理,吹水的,其中可能只有一兩個點有價值。而這一兩個點,如果是其他方式獲取,如文章,可能五分鐘就掌握了,而現在要花費1個小時,就有點虧了。

2.實操看文,理論看書。

這是我多年來總結的一個經驗。想學習實操性的知識,看文章即可,因為具體工作的實操,往往沒多少內容,我們需要掌握的是怎麼做,一篇文章足以介紹完全。比如線下活動方案,包含時間、場地、人員、物料這幾塊,根據一篇文章的介紹,自己模仿,擬出個活動方案都是很簡單的事情。如果是想學習活動的理論,比如活動的本質、影響等,就可以找一些書籍來看,會講的十分透徹,書籍是學習理論知識的最好載體。

BOY:綜上以上是一些人愛學習,但是沒有提升的幾個主要原因,實際中生活中可能還會因為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提升,比如職場中遇到了不公,因為某種原因跨行了等等,剔除各種特殊原因,若想提升自己,最好的方法還是認準一個行業,一直走下去,在這個行業裡,摸爬滾打五年以上,你就是專家了,那時候,再回頭一看,會發現,已經遠遠的甩過其他人很遠了。

BOY:論運營,關注boy,不負眾望,鑄就輝煌。

致互聯網+時代的你,多年運營策劃經驗,為什麼能力就是提升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