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古傳太極樁功」的那點祕密

在過去,老人兒們常說一句話:太極拳,步步都是樁。什麼意思呢?說的就是練拳時腳底要生根。也就是說拳是動的,但是是有根之動。所以,練拳不可如浮萍之輕。而是要如塘荷之靈。

要知:浮萍無根,其輕為浮;荷花有莖,其輕為靈。無根者,練拳東倒西歪,遇力而不逮;有根者,盤架隨曲就伸,無點而能借。

根者,非五指抓地用力硬撐之謂。乃十三勢之中定是也。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定者,住於其間,漸而自生太極之功。行功走架不可中定,如此方能生髮圓活順遂,收放由心之理趣。

而中定練法實有循序次第,完全是由無極樁始,漸而生太極之功。有功之拳,練之則不空。是以無極者,道之本體也。無極生太極,道之兆象也。太極生兩儀,道之為用也。用者即拳法,體者即功法。

用必基於體而不可。故無極乃生化之根本。因此,練太極拳若不從無極樁開始,則猶如蓋房子不打地基!違背道之本體,事物發展規律也。

無基之房如何蓋高?所以,直接學拳看似速度很快,但時日稍久則必裹足不前,寸進都難!是故老譜有言:“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是也。由中可見無極樁的重要性。

披露「古傳太極樁功」的那點秘密

真正的無極樁完全不是現今社會上普遍流行的那種。正如真正的太極拳也不是現在大眾練習的那種一樣。所以,同樣的一個外形,但是心法的不同當然效果也就不會相同。

學太極拳必須要清晰的認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太極拳的諸多妙諦皆與松息息相關。所以,松是練太極拳從始至終都必須要遵守的。而我們平時都是出於緊的狀態。用這種狀態直接練太極拳當然不行。

而想在練拳中求松更不可能。因為人只要是運動的,尤其注重陰陽虛實的太極拳總是一條腿來最大程度承重的,那麼就更無法做到鬆了。

所以,落實松是正確習練太極拳,以及能練好太極拳的一大關鍵。既然一條腿承重不利於松,那麼就可以先在兩條腿均勻的承重上來求鬆了。所以,站無極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松。

通過古傳太極十三勢定步勢的無極樁能夠讓習練者實現對松的效果的感知,通過感知進而知道什麼是練拳時所需要的松,這種效果就是秘法的可貴之處。

老子曰:“返者,道之動也。”故古傳無極樁法習練的竅妙如下:

1

自然直立:

兩腳左右開立的距離以安穩舒服的自我感知為準,因每個人的盆骨,腿型都有所差異,故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但兩腳腳尖必須朝身體正前方,稍外撇亦可,不可過大。

2

收頜調頸:

身體自然直立,膝關節不許有屈膝的動作,兩眼平視正前方,下頜微內收,以男性為例,喉頭要能就此而摸之不凸出為衡量動作的標準。此時頸椎會被微調。

3

腳趾舒展:

(開始獨特的放鬆方法了)先用意識放鬆兩腳的腳趾——人體腳趾本能是抓地的,這屬於緊,反之舒展則為松。腳趾鬆開則人體重心後移造成腳踝和膝關節的明顯吃勁,緊張。

4

踝膝相連:

松踝關節,膝關節也隨著略松,進而使得人體重心又回到前腳掌。此時順勢松膝關節。心中有意,膝之有形即可。不知節制則為過。

5

松胯裹襠:

完事再松胯關節。胯關節的松不是向下落,而是通過掖胯實現胯關節的兩側經過略微的轉動並向外展。此時臀部會被動放鬆,此謂之裹襠。挺胯者都大錯特錯也。真裹襠者,大腿方能無力。下肢的松才能真正有練出的可能。

6

尾骨下插:

胯之變化而引起尾骨之變化。大眾練法的無極樁要求收尾閭,真是笑煞古人!尾閭一收,胯就緊,大腿就會吃力,松從何來?開始站樁,尾骨實際是下插的。此乃下盤練法之必須,待練中盤功夫尾閭才自然順勢回收。此為古法練習之次第。世間法顛倒妄想罷了!

7

肩滾胸含:

松腰椎(腰椎處感覺輕鬆活分),然後松肩關節。松肩關節和松胯關節一樣,上肢和下肢的這兩個根節都是向前裹的,那種平時人們以為的向下為松是大錯特錯的誤區。此時胸椎關節要有向內向下的含化之能。

8

肘張背拔:

胸含則胸腔橫向擴展,致使肘張而腋下空,古言腋下能塞個饅頭實際指的是胸腔變化的效果然。同時背也會拔。結合之前的頸椎與腰椎的變化,整個脊椎這條大龍就活了!

9

食指拔綱:

當身形的變化形成丹田充實,虛心實腹的狀態後,為了保持身形狀態的持久性,食指必須要做出挑領之形,這對於固住丹田之氣有難以言傳之妙。誰練誰得,誰得誰知。

披露「古傳太極樁功」的那點秘密

說完無極樁的練法,我還要和大家統一一個最基本的常識,那就是什麼學習都要遵守由低向高,由淺入深的步驟。在古傳古法當中把最初用無極樁進行的練習,相對於原有的身體雜亂的狀態稱之為:返本還源,重塑道體。我在現代傳播當中用了理順這兩個字。通過理順而把原來亂的進行一番清洗淨化,然後從腳下生根再逐漸向上往腰上練。用腳練腰,這是練太極的秘法之一。

古法無極樁除了練法別開生面之外,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松的過程中會動,更是提倡動。不動就意味著沒有松。為什麼?武警站崗一動不動,松能做到嗎?所以,任何不動的就都是緊。哪怕你關節產生了彎曲,但下一刻你不動了,這仍然是緊。要不怎麼很多人站不出東西來呢!

其實,站樁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的學生站幾十分鐘,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都有。站完不僅不累還興致盎然,精神抖索。練對了,無論是站樁還是盤拳,根本就沒有累那麼一說。而且長功見效還特別的快。這和會學習,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樂趣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古法無極樁不僅要動,還分大動,小動,內動外不動三個層次。大動為鬆開後啟動模式的表象,小動是對大動時腳下重心向著無過不及的中調整的過程,這期間從前後動又會延伸到上下動。前下後上的陰陽循環形成了一個太極拳圈形的通路,進而把腰腿之功的雛形練了出來。而後外表動的更為微弱,但腰腿傳導之力會逐漸往軀幹和上肢走。這是棚勁形成的雛形。

所以,一個無極樁,裡面能出來的東西那是太多了!其奧妙唯有練者知,而觀者不曉。無極樁屬於十三勢定勢範疇的練習內容。在整個練習中會讓習練者體會到什麼是松,漸而形成真松的功夫。此時兩隻腳根力充足,進而可於十三勢的進步勢當中進行一隻腳的松撐練習。這實際是對兩隻腳松撐能力的深入強化。

而在定勢練法範疇當中還有一個虛領樁(升身法)。它是建立在無極樁的基礎上進一步練松撐的腿力和氣貼脊背以及虛領頂勁這層功夫的法門。只有周身關節能做到松活了才能練這層功夫,練之才有意義,否則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是練不出它應有的功法效果的。有人看了會說這不就是下蹲嗎?此皆乃浮躁不懂之人妄言也!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語成不虛也!

披露「古傳太極樁功」的那點秘密

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故古傳虛領樁法習練的竅妙如下:

1

合十拜斗:

站好無極樁,然後藉助地力,以腰運手。兩手勻緩如捧一氣球狀從身體兩側翻腕轉掌,掌心向上向裡合十於頭頂上方。意在指尖。兩肩順勢松抻拔開。眼看正前方。

2

上下相隨:

隨著加大腳趾的舒展,腳踝的放鬆,身體高度隨節節貫穿的成正比的下落。

3

臀收偃月:

至膝關節加大放鬆而產生大幅屈膝時,要同步加大含胸拔背並向後靠,尾閭內收。神闕內吸,命門外突。脊椎成弓形向下繼續降落。

4

氣貼脊背:

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脊背成弓形但不許用力。因為松則氣血通暢,緊則氣血慢行。通過背弓的形成而又不緊張,則在下降的過程中氣自流通於背,而斂入脊骨是也。此為古傳秘法,過去只在師徒之間口耳相傳。如今若再不傳出一些秘法,世人多以訛傳訛,把太極操認作太極拳,把蹲牆功認為是大法!

5

童子拜佛:

當屈膝達到極致後開始松胯,此時身體自然下降,合十的手也已經遵循一動無有不動的拳理要求而運行與額頭上方。隨著下降的完畢,松肩,松肘。兩肘置於兩膝上並外展。合十的食指遙相指向印堂穴(祖竅)。此處亦有內煉之秘法訣竅。

6

升如木偶:

在自然呼吸六口氣候,手先向上運動,眼睛看手而同步動。隨著手的上升頭則自然會正,此時百會朝天,開始用觀想法拎著身體向上勻緩的升起。一切過程中不假外物,弱化本體力的參與。把周身百骸如木偶般的串聯起來。

7

拳與道合:

太極拳這種功夫是最講與道合的。但你不想按照與道合去練,而是想怎麼練就怎麼練,以及用別的方法練太極拳,練太極功,那都是你的自由。但你一輩子也練不出太極的功夫。本來是奶油蛋糕,你非要蘸著大醬吃,你上哪能感受到其本有之味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