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一哥」的溫情「底色」

“工業一哥”的溫情“底色”

簽約居民來到紅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診。王仕坤 攝

“工業一哥”的溫情“底色”

黃埔老人院“上居下醫”的模式讓老人看病更便利。王仕坤 攝

《桃花源記》中,陶淵明筆下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講述的是老人與孩童安適愉快、自得其樂的場景,這幾乎是每個中國人對晚年生活的嚮往。

以廣州市創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為契機,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從老年人的一飯一蔬、醫養相融入手,描繪了政府引領、社會運營、人人參與、“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黃埔老人幸福晚年圖景。

推進“幸福養老”,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建設民生和諧幸福領航區的新實踐,更是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新探索。“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但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黃埔區民政局局長陳勁松心裡一直很明晰。

小小一頓愛心餐

背後卻有大乾坤

上午11時,背上裝有4份午餐的保溫袋,被街坊們親切地喚作“嬋姨”的義工蘇翠嬋和她的義工夥伴們一起出發。

“今天中午有兩道肉菜、一道素菜,還配有一個麵包,很豐富,而且每天菜式都不一樣的。”每週一至週五,嬋姨都會來到文船社區的日間託老服務中心,把“愛心午餐”裝進保溫袋。

老人們大多居住在老式居民樓的四、五樓,沒有電梯,這對於62歲的嬋姨來說,身體是否吃得消?“一點都不累。看到那些老人家開心,我自己心裡也很舒服。”她覺得,通過幫助他人自己收穫了成就感,再辛苦也值得。

不出10分鐘,嬋姨已經送出了第一份熱氣騰騰的餐食。社工溫金水告訴記者,針對轄區內行動不便、子女不在同一轄區工作生活的家庭支持不足的長者,社區培育了一支送餐義工隊,為這些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免費送餐上門服務。“截至目前,我們的義工隊已經免費送餐上門超過3000份,打通了配餐到家的最後一公里。”

目前,嬋姨所在的紅山街道文船社區,共有9位老人申請了免費送餐上門服務。同時,有105位老人會在用餐時間前往文船社區的日間託老服務中心自行領餐。

實現“愛心午餐”的全覆蓋,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聚焦區內老人基本需求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前,該區在委託第三方開展全區養老服務調研時發現,在目前老年人的需求中,助餐配餐需求排名靠前。

為了讓老人們能夠吃上一頓營養午餐,區裡把“愛心午餐”項目申報列入了區政府民生實事,以“財政+慈善”的資金渠道,解決了“在哪用餐、由誰服務、怎樣買單”等問題。

老人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愛心午餐每份標準為12元,由社區飯堂或與有規模、有資質的餐飲企業簽約等模式為老人供餐。“由於所選擇的餐飲企業均在區域內,熱鏈配送抵達供應點的時間最長不超過1個小時,所以老人們都能吃上營養衛生、熱氣騰騰的午餐。”

現在,全區共設有157個愛心午餐供應點。全區戶籍的60歲以上特殊困難老人和80歲以上高齡老人,經過登記後都能夠免費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愛心午餐,其他長者也可以在供餐點自費購買午餐。

2018年以來,登記用餐老人有5800多人,累計用餐人次已超過71萬。記者根據每份午餐12元的標準計算,區內已在“愛心午餐”上投入超過800萬元。

以“兩個半徑”為基準

繪出幸福晚年生活圖景

不到上午11時,來文衝街文衝社區東坊日間託老服務中心領取愛心午餐的老人們開始多了起來。

藏身於這座極具嶺南風情祠堂裡的東坊日間託老服務中心,既是愛心午餐供餐點,也是星光老年之家。老人們來此取餐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到服務中心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康樂活動及老人教育等服務。

“今年我們將舉辦第三屆長者集體婚禮紀念活動,結婚滿30年以上的長者夫妻都可以來報名參加。”社工吳燕鍁透露,這場具有特殊意義的“婚禮”在文衝社區已經舉辦了三年,圓了不少老人的“婚禮夢”。

“以居家養老為核心,社區為依託,是我們當前開展養老工作的重點。”陳勁松認為,“幸福養老”的實施,就是要為老百姓們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服務。

那麼,老人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服務?隨著高齡、空巢老人的增多,過去以日常生活照料、娛樂活動為主的社區養老服務內容已逐漸無法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同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轄區範圍較大,按照以往根據街道設置養老服務設施點,也不便於老人的前往。

根據這些情況,區裡從老年人行走半徑和服務半徑兩個維度,對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進行重構,確立了以社區為單位進行養老服務設施佈局的工作思路。

對於養老工作的開展,陳勁松的看法是應避免政府部門的“單相思”。因此,在社區日託中心的設點佈局、設施配備以及功能設置上,不追求“高大上”和表面效果,而是堅持因地制宜和以需求為導向。

為了使老人走出家門就能享受養老服務,區內的不少日託中心都是依託原有星光老年之家、農村活動站點而設,有的社區還拿出了集體自有用房,真正解決了設施與人口分佈空間錯位問題。

同時,諸如東坊日間託老服務中心的日常運營,實際上是由廣州市洋城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街道與其簽訂合作協議,為附近的老人提供專業化的養老服務。

現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已經建成區、街級居家養老示範中心各1個,日間託老服務中心150個(街鎮級15個,社區135個),星光老年之家177家,農村老年人活動站點28個。

樓上居住、樓下就醫

為老人開闢就醫“綠色通道”

走進黃埔區老人院,二期建築頤壽樓顯得尤為特別:充滿現代感的流線造型,配以簡潔大方的白色牆面,很難讓人聯想到這是一棟老年公寓。在極具辨識度的這棟樓裡,“濃縮”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醫養融合”的探索成果。

這棟23層樓的建築中,其中有四層樓作為老年康復病區。由黃埔區老人院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簡稱“廣醫五院”)共同合作打造。

廣醫五院帶來了優質的醫療人才、技術及設備,並將本院的康復資源與黃埔區老人院的專業養老護理資源充分融合,為居住在院的老人提供健康管理、門診、住院及康復期護理為一體的養老康復服務。

“簡單來說,住在公寓中的老人一旦有治療、康復需求時,只需要下樓便可接受廣醫五院醫生的診療。”黃埔區老人院院長劉旅濱認為,這種“樓上居住、樓下就醫”的“垂直醫養”模式,一方面讓院內老人的家屬更放心,另一方面也能增強老人的安全感。

為了能將此類“嵌入式”的“醫養合作”模式發揮出最優的效果,劉旅濱在原有的合作框架下,通過與廣醫五院的協商,為老人們開闢了就醫“綠色通道”,解決了老人家屬不在身邊、無法及時辦理入院手續的難題。

與黃埔區老人院“上居下醫”不同,另一種“醫養結合”的模式在泰康之家粵園實踐著。

“醫院會根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護理、康復治療、健康管理以及門診和住院的服務。”廣州泰康之家粵園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範振忠認為,結合醫療資源與養老服務形成護理閉環,讓老年人同時保證身體健康與精神健康,對他們來說就是“幸福養老”的體現。

就在上個月,區裡印發了《黃埔區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方案》,提出要“鼓勵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在探索“醫養融合”的過程中,“嵌入式”合作模式、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居家養老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家居式養老、家庭式護老的醫養結合模式等一系列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基礎性、普惠性是我們開展養老工作的基本要素。”陳勁松認為,要實現養老資源的全覆蓋,必須由政府牽頭,優化養老機構、日託中心等養老服務點的佈局,保證區內養老資源均衡發展,才能讓區內的老人們擁有祥和而幸福的晚年。

■樣本

“紅山經驗”

為什麼居民都說好?

又到了週五,64歲的鄭玉嬋步行10分鐘來到了家附近的紅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紅山中心”)做定期身體檢查。經過掛號、簡單的身體機能檢測後,鄭婆婆來到了自己簽約的家庭全科醫生診室。

“最近身體感覺怎麼樣,每天有沒有做運動?”負責鄭婆婆的醫生曾杜敏已經在紅山中心服務了六年,與他簽約的病人已經超過千人。曾醫生告訴記者,針對慢性病患者,簽約的家庭醫生會為其建立健康檔案、定期檢查身體、提供用藥及飲食運動的指導,同時也會為轄區內的老人舉辦養生講座。

簡單看診後,鄭婆婆在護士的帶領下前往藥方取藥。另一邊,曾杜敏與他的助手收拾好了簡單的設備,準備與鄭婆婆一同回家。原來,鄭婆婆的老伴也是曾醫生的簽約病人,由於生活不能自理,曾醫生與他的團隊都會定期上門為他服務。

紅山中心主任蔣羽萍介紹道,針對亞健康、疾病居民,紅山中心組建的家庭醫生團隊,為居民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括提供體檢篩查、防治結合、急重症處理/轉診和慢病精細化管理服務。

“家庭醫生簽約的核心在於互信互通。”她提到,醫生和居民通過簽訂協議書明確規定醫患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以因人施治、個性化治療為原則,共同商討治療方案,按照服務包的形式為居民提供可及的連續的個性化服務。

紅山中心目前的規模相當於一家二級醫院,能解決80%社區居民健康問題,讓居民在走出家門15分鐘內就能找到值得信賴的醫生,為其提供方便價廉安全有效的基本醫療(包括轉診)服務。

針對慢性病、失能半失能居民,在廣州市人社局、醫保局牽頭下,紅山中心還設立了廣州首家老年護理醫療醫保專區。中心內劃分出了60張床位,對失能半失能老人、慢病患者提供康復護理、醫療照護、臨終生命關懷等以醫療護理為主的基本醫療服務。

而像鄭婆婆的老伴一樣需要在家臥床,或是孤寡、空巢、高齡、重病、失能老人,紅山中心的專業居家照護團隊,聯合日託、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社工,通過簽約的方式,為老人提供上門的醫療照護和生活照顧指導。

蔣羽萍解釋道,紅山中心目前已形成的“從門診簽約管理、住院康復護理、臨終關懷到居家養老的閉環式社區醫養服務圈。”2016年,中心年門診人次達31萬人次,2017年,中心年門診人次達35萬人次,真正實現了分級診療和居家養老。

■專家觀點

廣州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黃麗華:

“幸福養老”回應了老年人

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養老服務的主要特色,體現為其突破了傳統上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的二元格局,更加註重回應老年居民在對養老領域的美好生活需要。”

廣州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黃麗華認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幸福養老”中的探索,在健全服務機制、完善服務體系、豐富服務內涵、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社區融合等方面為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走在全國前列提供了堅實支撐。

黃麗華分別從“共建”“共治”和“共享”三個層面進行了分析。他提到,以“共建”為基礎,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構建了養老服務的協同治理機制。政府不僅明確了把養老服務作為核心板塊重點打造,還運用市場機制、社會力量推進養老服務創新,並積極為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營造空間,藉助社會力量,提升養老服務供給總量,改善養老服務質量。

“這一系列的做法,實現了各類資源在養老服務中的高度整合,促進各類主體在各自優勢領域內的養老功能發揮。”

其次,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是以“共治”為保障,拓展了養老服務的多元參與途徑。“區內養老服務創新超越了過去政府對社會自上而下的單邊模式,更加註重不同主體在治理過程中的參與及協商,完善了養老服務的需求表達機制。”

黃麗華表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能通過調研、走訪等方式,對養老服務需求做到了精準把握,將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務決策與自下而上的需求表達結合起來,充分回應了居民對養老服務的新需求。

“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應高度關注人口的結構及空間分佈,尤其對於廣州這樣的超大城市,在配置公共服務資源時必須打破按行政區域設置的常規配置路徑,以人口數量、結構及未來發展趨勢為依據。”

在黃麗華看來,以“共享”為目標,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根據“最佳服務半徑”的原則,形成均衡、多中心的公共服務系統,實現了養老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一工作思路能增強不同區域老年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同時也提高了養老服務的便利性。”

■計劃

“幸福養老”將來還要更幸福

繼續實施全面覆蓋社區的設施佈局,根據老年人口數量、行走半徑和服務需求,逐步增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滿足老年人就近享受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

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繼續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助對象提供到戶式“家政、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社工”服務。

推行“互聯網+養老”運行模式,啟用長者配餐服務信息系統,實現老人在家網上申請、現場刷卡用餐,提高服務便捷性,建成老年人基本信息、服務信息數據庫。

推進養老服務質量提升,強化公辦養老機構“保基本、託底線”的功能定位。拓寬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合作途徑,為老年人提供優質醫養服務。加大民辦機構扶持力度,實行精準扶持,資助政策向公益性養老機構傾斜。

積極引導養老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社會力量,充分整合現有醫療衛生和社區養老服務資源,建設社區護理站,逐步實現對社區老人提供基本醫療護理服務的全覆蓋。

南方日報記者 黃舒旻 通訊員 鄭偉德 李周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