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出于观念的进步,以及观念进步的需要,关于同性恋题材的相关作品越来越多,绝大多数情况下,片子所涉及到的主题,都是同性恋的身份认同,形式一般是上一代和新一代之间的观念冲突,设定是儿女向父母出柜,与父母之间的拉扯之类。

但这一部被台湾拿去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纪录片《日常对话》不同,这部片子的基础是——“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这位相当风流,前女友可以凑一整桌饭,而且前女友阿姨们不乏气质卓绝温柔漂亮的。

有这种一看就非常爱美,把自己收拾得干净精致的。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还有歌仔戏演员,扮上之后很有韵味。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还有这种虽然皱纹盖不住了,但是和人日常谈话都要抱着小狗狗的。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来自于前女友的评价:不爱江山爱美人。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女儿问她谈过几个女朋友,她说太多了,数不清。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客观来讲,这位轻松行走于花丛之中的“浪子”在漫长的撩妹生涯里,应该不是靠脸取胜的。

那是靠什么?温柔体贴啦。

非常会追人,投其所好,机车把妹。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甜言蜜语攻势,这位漂亮的前女友阿姨讲到这句还咬嘴唇,非常少女了。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这一套初见的时候就用上了。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行为上也是体贴的,手洗衣服什么的,没有光说不做。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虽然也有有怨气的,当初约好一起打拼买房,最后却不欢而散。

但是还是一直戴着第一次生日送的玉镯子,戴到断了还是留着。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这个画风,看起来好像很轻松愉快啊,一点都没有当今社会上同性恋群体难以获得身份认同的压抑和艰辛,根本就是一部“风流老妈猎艳史”啊。

但在女儿在探访妈妈前女友的过程中,意外得知自己是被捡来的。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但其实女儿很清楚,自己确确实实是自己父亲母亲亲生的,母亲之所以要对自己的女朋们们撒这样的谎,是因为那段婚姻是一段无法提起的过去。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丈夫只要喝醉酒就会打人,而作为受害方,母亲始终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被家暴这一点,她敢于大胆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却觉得曾经被家暴很羞耻。被问为什么,她的说法是:

为什么长到那么大还要被人打?

但她无疑是痛恨自己的丈夫的。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这依然不是一部多么轻松的片子,而这部片子讲的也并不仅仅只有同性恋的身份认同话题,横跨三代的女性的生存状况,中国式家人的相处方式,不一而足。

片子的这位主角,大家叫她阿女,导演叫黄惠侦,也是阿女的女儿。

她拍这部片子的目的,其实是想让镜头作为中介,作为仲裁者,与母亲进行几十年来都没有进行过的,深层次的交流。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因为她是渴求爱和交流的,渴求了解自己的母亲的,但她的有些特殊的妈妈好像并不这么想。她拉拔自己的两个女儿长大,女儿们各自成年有生存能力之后,除了桌上的饭菜,她们就再也没有其他交集。

而阿女的拒绝交流,和惠侦的渴求交流,背后都是女性糟糕的生存状况,这一点,跟之前上映的《嘉年华》有点像。

为了了解母亲,惠侦提出跟母亲一起回老家看看。

列车伸进过往。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一起去给外婆扫墓,惠侦问母亲为什么墓碑上只写舅舅的名字。

惠侦不懂的,是这个民族的所谓风俗。墓碑上不会有女儿的名字。

怎么可能没有身份认同的问题呢?这个年代尚且有,更何况于几十年前乡村,女儿不能入族谱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地方。

这是阿女的姐姐。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这是弟弟,就嫁到了还能怎么办?嫁鸡随鸡认命咯。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这是另外一个弟弟,强调属于传统和乡村的“真理”,祖宗桌上的供奉是人最终必需的归宿,皱起眉头问这样懂吗?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被问到知道不到自己的同胞姐妹是同性恋。

大姐说,不知道啊,我要去洗衣服了,你们也赶紧进来坐啊,外面太晒了。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弟弟说,不知道啊,知道了也没用,你知道这些要做什么,庙会阵头好像要来了,你听。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这是一个避之不及的,禁忌的烫手话题。

“我们家有人知道吗?”

“不知道。”

“没人知道。”

阿女回到家,最想见的应该是妈妈,在过世之前还说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妈妈。

但是和《嘉年华》里的构造一样,女性是无一幸免的,这同样是一个遭受家庭暴力的女人,曾经想要喝农药自杀,被当时还很小的阿女发现了,把农药拿去倒进水里流掉。

不一样的是,《嘉年华》始终是剧本,而《日常对话》是真实生活。

讲到这一段的时候,看起来总是非常强硬的阿女眼睛里含着眼泪说:我小时候很聪明。

她讲这个是因为她救了她妈妈。

下一代的惠侦似乎看起来家庭幸福了,但是当她架起摄像机跟母亲坦诚拍摄这个片子最重要最终极的原因的时候,才把糟糕的往事的最后一块揭起。

惠侦小时候曾经被父亲性侵,她以为母亲知道,而且因为这件事讨厌自己,才会几十年来母女之间都没有温暖的感情流动。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但是这件事情阿女并不知道。

母女俩互相以为对方讨厌自己,于是几十年来没有基本的情感交流。

这基本上就是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的缩影了,至亲至疏。父母子女之间相互陪伴几十年,互相熟知对方的口味、说话习惯和作息规律,但其实根本就不真正了解彼此。而沟通的话却太难讲出来。

片子开头有一段话是这样表述的:

虽然我们已经一起生活三十几年,但我们却一直好像都是陌生人一样,除了桌上的饭菜,我和她的生活,可以说是完全没交集。

看过太多对这种关系的美化,在很很多人的表述里,这种关系常常被表述为:

虽然长大之后,我有了自己的生活,和父母都各忙各的,彼此之间没有时间陪伴,但是一回到家,看到桌上丰盛的饭菜,我都会觉得家永远是温暖的。

听起来暖融融的,但其实绝大多数根本就像阿女和惠侦之间一样,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片子的最后,惠侦的小女儿拿着一个小小的玩具摄像机,学妈妈拍阿嫲。

她问:阿嫲,你爱不爱我?

几次三番,终得到肯定的回答。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几十年来的关系,不是一次摄像机架着的真情吐露,或者几句“我爱你”就能扭转的。你看那个她们逃离又最终自杀的父亲,早就已经不在他们的生活里,却始终是笼罩着他们的阴影。

但是问题埋藏在心里,并不会自动消失。爱不表达出来,也没有人会知道。创伤不会自动愈合,观念不会自动改变。很多事情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变好,但像惠侦一样,说出来至少可以和自己达成和解。

台湾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妈妈是个同性恋

希望我们像惠侦一样温柔,像阿女一样坚强,像惠侦和阿女一样勇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