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只對10%的人是磨礪,有90%的人是根本堅持不下去!

很開心聽到了很多大學生對我講他們的問題。其中在武漢工程大學有個女孩的犀利問題我記憶猶新。

她說:我馬上要畢業了,找工作真的很難,我知道你找工作的時候可能非常容易,但是那是2014年。現在是2018年,社會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我的學姐和學長告訴我我這樣的雙非院校,是沒有辦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的。

我也去一些地方實習過,那些企業裡的人不是專科就是二本三本院校的人,我們的思維水平完全不同,處在那種環境裡就像是對我個人的一種侮辱,所以我選擇了考研,我希望日後自己研究生畢業,就能不要遇到這樣的人,就能和這樣的人拉開差距。我不知道我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你怎樣看呢?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人們覺得自己所遭遇的不幸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能擺脫依賴心理,堅定自己的選擇。

我的答案是:別讓你所經歷的困難,成為一種上升的負擔。

01 如何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我可以具體分析一下這個案例。

本科生以自己不順利的實習經驗+自己學長學姐悲觀地評價:“雙非院校畢業生不配得到好的工作”= 自己要考研刷新自己的學歷,就可以遠離低下的工作生活。

但是這樣的思維方式忽略了兩點:

自己沒有大量的實習其他工作企業去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自己喜歡的工作,僅以一次兩次的失敗蓋棺論定。

自己的學姐學長所說的對於學歷有要求的工作大多都是體制內,其實外在有很多更好的行業,更好的崗位。

但是他周圍的人沒有告訴過她,她也沒有找過。

盲目地被這樣的思維蓋棺論定:雙非院校沒有權利擁有好的工作。

這個問題上,我和很多讀者都說過,解決選擇問題的核心在於能夠把選項補充完整。

如果你要選擇,你至少要要把你能選的選項補充清楚。

如果選擇工作,眼下的工作不滿意,那麼你滿意的工作是什麼。

如果選擇考研,那麼你滿意的學校是什麼,專業是什麼?

這時候這個問題變得非常具體:我是去騰訊的新聞部做一個BD,還是去讀傳媒大學的新聞專業。

對比具體的選項,選擇才有意義。

而大多數人被矇在鼓裡的原因正是因為沒有勇氣去了解真相,自責自己經歷的苦難。

所以在中途就開始自我懷疑,想要拖延解決問題,產生悲傷的情緒,能夠把選項補充清楚的核心心態來源於減少自責。

02 如何減少自責?

意識到苦難本身對於任何人來講都是正常的。

當你無法停止自責的時候,率先用的方法是推卸責任。

我經常看到很多人到了自己不喜歡的環境,做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沒有選擇,自己不夠好,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必須忍受。

不妨試試推卸責任的方法,認為是環境的錯,是他人的錯。

很多讀者當我告訴他們想要擺脫低迷的狀態先學會推卸責任的時候,他們都會回覆我說:遇到事情不是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嗎?

我的方法卻是告訴他們,只要能夠解決問題,什麼方法都可以嘗試一下。

我在剛工作的時候,在一家知名雜誌社實習,讓我三觀崩塌的一件事情是,原來編輯這個行業有很多80後輟學成為編輯的人。你和他們的三觀不一致,說話不能到一處,見過的世界也完全不同,整體來講溝通非常痛苦。

這時候我曾經下意識地認為是自己的錯,是自己水平不夠高,否則怎麼可能遇到這樣一批人?這樣的痛苦讓我陷入到了一段時間的低迷。

為了擺脫低迷,我開始向一些更為優秀的畢業生求助,發現他們也是一樣的,只要進入到這樣的行業,進入到這類型的公司,遇到的問題都是一樣的,行業人士思想保守僵化,過分清高。人是環境所塑造出來的。

所以當我堅定是這個環境不對,而不是我的問題的時候,我也不想被這樣的環境塑造,所以我第一時間都選擇從這類型的公司辭職。這類公司並不適合我。

苦難只對10%的人是磨礪,有90%的人是根本堅持不下去!

有時候,把責任推卸給環境,是非常好的一種堅定自己的方式。能夠提供給你一定的信心去支撐自己的目標。

所以我早年在反駁別人的時候經常會說:“那是你認為,那你的水平不夠才能看到的世界……”(早年文章比較犀利的原因寫到這裡才明白就是在大範圍不確定的環境下堅守自己的內心。但是現在已經實現了一些積累,就變得柔和很多。)

擺脫自責的第二點,明確自責標準。

一直把責任推卸給他人對自己一定不是一個好習慣。

這個度如何掌握呢?就是明確自責的標準。

看東西,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

比如說在過往我看到一些非常精準的營銷案例的時候,我會覺得別人太牛了,太棒了。但是我會細緻去聊他們的問題,這個過程中我會明白很多事情的背後和我們想象的並不相同。

每一種繁華背後一定有些不能說的bug。知道好與不好之後,你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不會為自己坐不了的事情自責。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朋友創業,每天都在後悔自己沒有抓住任何時機,沒有抓住新媒體,沒有抓住比特幣,沒有抓住買房子,等等。

每天都懊悔不已,覺得自己錯過了整個世界。

苦難只對10%的人是磨礪,有90%的人是根本堅持不下去!

image

我安慰她說:很多事情你是沒有辦法完整地抓住的,比如說我很早就知道在北京買房子值錢了,但是我那時候沒有資格買,沒有錢買。所以錯過很正常。

我很早就就知道移動視頻是個風口了,可那時候我沒有團隊,沒有相應的背景支持,所以錯過也很正常。如果什麼都能夠抓住,那要天時地利人和幹什麼?

這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魔術,知道謎底之後就不會再心存幻想而自卑。

通過了解真相,明確一個自責的標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不能做的事情就不要自責,能做的事情就可以學習別人積極改進。這樣有利於把握自己的度。

擺脫自責的第三點,承擔自己選擇的責任

沒有什麼比敢於承擔自己選擇的責任更能緩解自責了。

苦難只對10%的人是磨礪,有90%的人是根本堅持不下去!

image

之前我的一位讀者39歲辭職出來,面對種種不適應,每天都想要回到企業工作,每天都覺得自己放棄了高薪的工作,非常懊惱後悔。

但是我問她是否還願意回到過去的生活之中,她的答案是不願意。

人們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逃離過往的生活,逃離了找不到下一個方向,就想要回到過去。如此反覆便陷入到了一個誤區:懷念過去,浪費時間。

人們都在講承擔責任,如何承擔責任呢?就是知道自己沒得選。

人總是會虛假幻想自己有很多選擇,假設自己有很多選擇。但其實人不會有那麼多選擇。

反覆回到做選擇那一刻,所不得不去做的理由,承認這樣的理由,就承認了自己的責任。

這次宣講裡,有位已經畢業的學生,沒有工作,還在參加考研。她工作了一段時間,覺得學校裡非常好,在學校準備考研又覺得自己沒有賺錢有罪惡感。

我建議她回到最初考研的時刻,去想一想為什麼要工作。再回去自己放棄工作的時刻,想一想為什麼要回到學校。

真實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她想了很久最後給我回復一封郵件。她從一開始就不想考研,只是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在找退路而已。我回復她不妨找找出路,去找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就好了。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欺騙別人,卻發現我們最終只欺騙了自己。

承擔自己選擇的責任,回到最初做選擇的理由,肯定這樣的理由,就像席慕蓉所說:每一條走上來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跋涉的理由。每一條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

苦難是正常的。別讓苦難累加成自責,成為一種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