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市文化「惠民文化演出」走基層

達州市文化“惠民文化演出”走基層

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通過政策支持,引導和鼓勵藝術表演團體到基層演出。達州市文化藝術中心的演職人員們如何將精彩的文藝節目送到田間地頭?記者隨團4天,記錄了他們幕後的故事。

突發情況 演出被迫中止

4月19日中午,達州市文化藝術中心在開江縣靖安鄉中學的“惠民文化演出”結束後,全體演職人員們立刻開始行動起來,演員卸妝、服裝打包、音響拆除、道具裝車……下午2點30分,下一場演出將在該鄉竹溪村李家院子開始,中午的時間緊迫,所有人只能隨意扒幾口便飯。

李家院子不大,音響師肖濤將陣列揚聲器擺放在觀眾的背後,並取消演員們的返聽。“這樣擺音響行不行?”面對大家的質疑,肖濤拍著胸脯保證:“這就像歌廳裡唱卡拉OK,效果絕對不錯!”

村委會提前一天便通過廣播發出了演出預告,為了佔據有利地形,村民們扶老攜幼早早趕到了演出現場。演出準點開始,主持人報幕後的第一個節目便是由演員馬琳演唱《幸福來》。可剛唱了一句,揚聲器卻發出震耳欲聾的爆破音,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迫使演員退場,表演中止。“也許是插頭出了問題!”工作人員排查了一遍線路並重啟音響設備,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只要播放伴奏的時候啟用話筒,揚聲器就會發出巨大的爆破音。

急得上火的演出領隊李義忠認為是音響師未按常規擺放揚聲器造成了這樣的問題,而音響師認為是電壓不穩造成的結果。

沒有音響設備,就意味著舞蹈和聲樂、器樂表演時,無法播放伴奏帶;唱歌和小品表演時,沒有擴音,嚴重影響演出效果。時間飛快流逝,觀眾們卻沒有退場的意思。為了不辜負群眾的期待,有人提議:來一場“無聲”的演出,讓演員們都扯大嗓門吼。但沒有效果的表演,立即被大家否決,所有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

癥結終於被找到了——原來李家院子背後的開江農業示範區正在建設農旅示範點,十多名工人正在稻田裡修建陽光餐廳,數臺電焊機、切割機、攪拌機全功率運行,導致電壓波動干擾到了音響。

“工人兄弟!你們歇一歇,讓我們來為你們跳一支舞!”協商很快達成,觀眾隊伍裡多出了十幾名頭戴安全帽的工人,音樂再次響起……高檔的音響設備呈現出了最佳效果,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延遲開演 等候群眾看戲

達州市文化“惠民文化演出”走基層

4月26日下午的演出在宣漢縣普光鎮銅坎社區。作為川氣東送的起點,銅坎社區除了本地居民外,還有很多普光氣田的工人。通過高速公路,這裡離達城不到1個小時車程,奔波了近一個月的演職人員,慶幸今天能在天黑前回家。

下午2點30分,既定的演出時間到了,背景音樂響起後,主持人李慶宏準備上臺報幕,副領隊兼前臺主任趙敏示意她再等等:“觀眾太少了!”屈指可數的觀眾讓社區主任羅建昆也感到很尷尬:“這幾天正值春耕,大家在忙農活,工人又沒有下班,估計晚些時候才有觀眾。”惠民演出沒有群眾觀看,就淪為了一種形式。趙敏決定將演出延遲,等群眾多了再演。

“達州市文化藝術中心2012年以前叫達州市藝術劇院,是由市歌舞團、川劇團、雜技團、京劇團合併組建而成,是我們市上唯一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屬於市文體廣新局的下屬事業單位,在省及全國比賽演出中多次獲得各種獎項。”幹了一輩子文藝演出的趙敏和記者聊起了過往:“多年前,我們下鄉演出要收票,每個觀眾20元錢,借用學校或鄉政府的禮堂表演節目,每場能賣好幾百張……不過也有賣幾十張的情況。2014年,下鄉演出成了一項惠民工程,由政府出資採購,我們免費給群眾演出,今年一共要演出40多場。”

送戲下鄉是我市的一項惠民工程,“群眾看戲,政府買單”的演出方式不僅讓群眾得到了真正的實惠,觀眾也比曾經售票的時候翻了好幾番。為了能讓更多的群眾觀賞到精彩的演出,市文化藝術中心選擇表演的時間一般是逢場天或節假日,場地則選在中小學的操場或新農村聚居點。

忙完了農活,工人也下了班,觀眾多了起來。演出正式開始……

遭遇堵車 熱心觀眾當司機

4月27日的演出在宣漢縣桃花鎮。銅坎社區的演出結束得很晚,道具組和音響組的工作人員連夜坐小貨車到桃花鎮中學佈置場地。27日早上9點,全鎮的中小學生整齊地坐在了操場上,場鎮上的居民也蜂擁而至。

大家都翹首以盼精彩的演出,可滿載數十名演員的大巴車卻被堵在距桃花鎮10公里的山路上。

拉石頭的大貨車在陡坡上拋了錨,堵住了所有過往車輛。演出的時間到了,工作人員只得上臺向觀眾致歉並說明堵車的情況。

“堵住了不要緊,我們可以去接啊。”幾名前來觀看演出的熱心群眾自發地開著麵包車前去接演員。演出因堵車被推遲了40分鐘,為了回報熱情的觀眾,大家的演出更加努力。

該鎮鎮長李華說,“群眾看戲,政府買單”的文藝下鄉方式,既有效地豐富了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潤物細無聲地實現了寓教於樂的目的。通過演出,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對基層群眾起到潛移默化的宣教作用。這種形式遠比常規的做報告、搞宣講、拉條幅等更有效果。細雨紛飛 幸福歌聲入畫來

5月8日,達川區麻柳鎮的演出一如既往,上午在學校,下午在農村。當天細雨連綿,觀眾或打著傘或披著雨衣,對於很難看到一場高水準歌舞演出的他們而言,這種難得的機會即使淋雨也不能錯過

演出正常進行,露天表演的演員們雖然一上場就溼透了,但是他們依然盡心盡責地演到最後一刻。不論颳風下雪,不論寒來暑往,文化藝術中心演出隊裡不僅有即將退休的演奏家,也有青春勃發的年輕舞者,馬琳、苟海泉、丁友全、聶紹宏……這一個個舞臺上的骨幹演員,為基層群眾起舞,為幸福生活歡歌,他們在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還把藝術的種子播撒下去。

4天的採訪結束了,腦海裡學生和群眾觀看演出的歡樂場景歷歷在目,開場舞《幸福來》的歌聲依然縈繞耳旁:“幸福的人兒笑逐顏開,幸福的家園歡樂滿懷……”

那就讓幸福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