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本文干货:

  • 男性的高繁殖力,以早逝为代价;

  • 再婚降低了丧偶者的心理健康风险;

  • 孩子问死亡,是心智成熟的表现;

  • 陪伴是最好的死亡教育

人,为什么一定要死?

人必须死,是大自然的选择。

人的基因中含有致病基因的,这些致病基因,会在不同的年龄段开始表达。

你可能认为,自然选择会慢慢把这些致病基因都淘汰掉。但事实是,只要这些致病基因不影响繁衍后代,就不会淘汰。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 关于疾病和死亡的一切

为了更好地繁殖后代,大自然让我们透支生命。以我们老年时期的早逝为代价而提升我们在年轻时的生育力。

这些代价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积累,导致我们的所有身体部位几乎同时开始退化,于是身体的衰老和死亡,就不可避免了。

一切皆有可能,永生除外。

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死的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口组织的统计,全世界男性寿命平均比女性短5到10年。

在中国,这个差别是5年。

男性的寿命之所以比女性短,是因为男性的繁殖活动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的竞争性

一个男性的后代可能达到数十个之多,也有可能一个后代都没有。

所以,大自然就必须特别选择,那些让男性在年轻时的繁殖竞争中,能获得成功的基因,而不管这些基因究竟会对男性的老年期带来什么损害。

男性的高繁殖力,是以他们的早逝为代价的。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 关于疾病和死亡的一切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孩子开始问死亡,是心智成熟的表现。

研究发现,孩子到了4到6岁的时候,才开始把人的器官和心理、生理功能关联起来。

等到了7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理解,身体功能的破坏会引起死亡。

孩子形成死亡的观念的标志,就是认为死亡不是诸如睡觉等暂时性的行为,而是生命的反面。

在5岁左右,我问过妈妈关于死亡的问题,她说:

“人都会死,妈妈也会死,但是那时候,你会有新的亲人,和你一起面对死亡的难关。”

死亡是与整个世界的分离,但是生者的相聚让我们面对死亡,并不孤单。

孩子目睹了死亡,也就经历了成熟,他们会很快明白死亡的不可逆,这种懂事,是一种成长中必要的伤。

对孩子谈论死亡也可以配合动画片与绘本进行,比如《冰雪奇缘》里的帆船翻覆和《彩虹色的花》里花朵的凋零和重生,两三句话,足矣。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 关于疾病和死亡的一切

我们该如何与临终家人共渡死亡?

研究表明,对临终阶段长达半年的患者而言,陪伴才是最好的心理建设

陪伴,意味着和临终阶段的家人保持共在,和他共同度过死前的一切。

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屈布勒-罗斯长期关注濒死者和看护者,提出了著死亡五个阶段的理论

拒绝——“我不会死。”

病重患者会感觉被误诊,有的人甚至会急性失忆,忘记在医院发生的情况。

拒绝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愤怒——“这不公平”

病重患者变得爱动怒,可能会把所有活人都骂一遍,说一些残酷的直来直去的话。

讨价还价——“让我看到孩子结婚之后再死。”

这一阶段病重患者开始某种神秘力量做交易,想要延后自己的死亡这也提醒了我们,千万不要因为长辈的病重就急于仓促结婚,这仅仅是病重者的一种讨价还价而已。

有趣的是,讨价还价确实能延长存活时间。

研究表明,中国老年妇女在重要节日之前和期间的死亡率会显著降低,节日过后就会显著提升。

民间有说法说“男怕生日前,女怕生日后。”不无道理。

抑郁——“没办法了”

抑郁阶段终会到来,失落感来袭,自己即将失去所爱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病重者已经无法吃饭和大小便,他们会觉得尊严丧尽,如果疾病让他丢掉了工作,他的抑郁还会加重。

接受——“我认了”

这时的濒死者已经不再挣扎了,接纳了自己要死的事实。

明白自己注定死亡的人,也就有了一种勇气。

托尔斯泰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就描写了一个平凡人面对死亡时的勇气。

人类动摇和胆怯了一辈子,真的面临死亡时,居然可以如此英勇。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尊严。

无论如何,面对家人的死亡,不要忘记,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

死亡发生的时候,什么都不用做,只管亲人的手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 关于疾病和死亡的一切

我们该如何帮丧偶者走出死亡?

一个人的死亡后,最大的受打击者是他的配偶,丧偶者不仅会被认为运气不好,还可能被人类看做是残损的人。

丧偶后的第一年,丧偶者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七倍,男性丧偶者和年轻的女丧偶者死亡率尤其高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 关于疾病和死亡的一切

丧偶者可以考虑再婚

,只有5%~10%的再婚者会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无法恢复,大多数人最终在家庭、朋友、社会机构和宗教的支持下摆脱了痛苦。能降低风险。

当然,面对死亡的流觞,帮助亲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让他们接受心理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