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戰士」戚國義

○特約記者 孫 軍 江蘇經濟報記者 王小琴

扶貧“戰士”戚國義

戚國義(中)帶領社區幹部冒著高溫到田間瞭解莊稼生長情況

扶貧“戰士”戚國義

帶領社區幹部至農家現場解決村民期盼的問題

扶貧“戰士”戚國義

水果種植採摘園中查看紅心火龍果長勢

他是一名軍轉幹部,始終保持軍人本色。在當前稅務機構改革的大背景下,顧全大局,不計名利得失,將個人進退留轉交給組織,再次主動請纓奔赴扶貧攻堅第一線,繼續帶領困難群眾脫貧致富;他是駐村“第一書記”,在無私奉獻中發揮表率作用,在攻堅克難中彰顯軍人素養,在默默堅守中造福一方……

打好脫貧攻堅戰,事關人民福祉和國家長治久安,是黨中央面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一項莊嚴承諾。2018年,江蘇省委發起了新一輪精準扶貧的動員令,國家稅務總局也專門發出通知,號召稅務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積極投入扶貧攻堅之戰。全國聯動、扶貧攻堅、聲勢浩大。此時,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已經啟動,剛剛從蘇北扶貧兩年歸來的江蘇省稅務局軍轉幹部戚國義,以改革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得失,正確對待改革中的進退留轉,再次請纓,又一次踏上了扶貧的征程。他以共產黨人的情懷、共和國軍人的擔當,播灑理想,紮根農村,成為一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並且深受當地黨委政府和百姓點讚的扶貧“戰士”。

“我是當過兵的人,

哪裡需要就應該去哪裡”

2016年初,戚國義接到省裡扶貧攻堅的任務,來到灌雲縣東王集鎮鹽河村任“第一書記”。兩年以來,在戚國義和其他扶貧隊成員開拓的“企業+村”發展模式下,鹽河村集資近500萬元,建設集家庭農場、農家樂、油菜花觀賞、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城郊休閒樂園,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至10萬元;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地入股,新建標準鋼架結構大棚8棟,種植櫻桃、油桃等水果,為村集體增收近10萬元;建立了200kW光伏發電站,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2萬元;為村裡的貧困戶建了16座4KM光伏家庭電站,為這些貧困戶家抱了會生蛋的“老母雞”……戚國義也因此打響了扶貧生涯的“第一槍”。今年2月,結束為期兩年的扶貧工作後,戚國義終於與家人過了一個安穩幸福的團圓年。

春節剛過,黨中央、國家稅務總局黨組和省委扶貧攻堅的號角再次吹響,吸引了眾多稅務人報名參加,戚國義也當即報了名。

“老戚啊,你剛扶貧回來,這兩年身體累垮了不說,家裡又遭遇接二連三的不幸,如果我們組織再安排你去扶貧,於情於理於公都說不過去,我也不好對領導和你的家人交代啊。”負責扶貧人事安排的胡小青處長語重心長地勸說他。

妻子聽說愛人又要報名去蘇北扶貧,幾天幾夜沒睡好覺。她央求愛人說:“國義啊,我跟著你幾十年,不管是在部隊,還是轉業到地方,我從沒拖過你後腿。如今,咱家三口人分居三地,一家人聚少離多,何況咱們已不再年輕,也該好好照顧自己和這個家了!”

聽說兒子扶貧剛回來又要走,遠在浙江的老母親急忙打來電話,心疼地對他講:“兒啊,娘去年被燒傷時,你趕回來,在家只停留了一天,是娘勸你回去。娘知道你當兵人的脾氣,也知道你心裡想的是什麼。但那次娘見到你又黑又瘦的,臉上滿是皺紋!娘心疼,娘知道那地方有多苦啊……”年近八十的老母親話沒說完,便在電話那頭哽咽起來。在外地工作的女兒聽說爸爸又要去扶貧,匆忙趕回南京,勸爸爸三思而行。

“老戚啊,再有兩年你就退休了,聽說你又要去蘇北扶貧,圖的是啥呀!何況我們稅務部門馬上要進行機構改革,合併後機關的人員去留問題關係到你我的切身利益。如果扶貧兩年你再回來,就成了局裡的陌生人了。”戚國義再次報名扶貧的消息在單位和家中引起不小的震動,議論紛紛。

戚國義想,是啊,組織上考慮的、家裡人勸說和同事們議論的都不無道理,都是為我好,機構改革個人去留是組織上考慮的事。但是眼下蘇北地區的扶貧攻堅還有最後兩年,那裡的民情我熟悉,那裡的項目我清楚,那裡的一草一木也傾注了我的情感。我是當過兵的人,哪裡需要就應該去哪裡。此刻,腦海裡又浮現出今年初他所扶貧的鹽河村村民冒著暴雪將一面繡有“大愛無疆、造福一方”的錦旗和一封由77名村民簽名並按下手印的請他繼續留下的感謝信送到南京時的動人情景。

這份堅定促成他再次踏上扶貧征程。今年4月,他隨著省委扶貧工作隊第二次趕赴灌雲縣扶貧。報到當天,在縣委縣政府歡迎省扶貧工作隊入駐現場,負責扶貧工作的副縣長張凌雲握著戚國義的手,親切地說:“戚大哥,我和鄉親們又將您盼來了,您能來真是咱灌雲百姓的福啊,您無愧於灌雲的‘榮譽市民’!”話音未落,掌聲四起。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戚國義,這次負責扶貧的同興社區,又是一個蘇北地區典型的貧困村。這個村總人口有2559人,721戶,村內現有建檔立卡低收入戶104戶286人,其中低保戶(含殘保)58戶95人,城鎮低保戶6戶9人,五保戶5戶5人。村民靠2310畝稻麥種植可耕土地和外出務工謀生。社區基本沒有集體收入,集體賬戶已負債115.87萬元……看著眼前這份既熟悉又陌生的“村賬單”,戚國義明白,擺在他面前的將又是一場硬仗。

扶貧“戰士”戚國義

戚國義與同興社區書記(右)商定幫扶項目

扶貧“戰士”戚國義

同興社區村民給高溫中前來走訪的戚國義(左一)捧上西瓜

扶貧“戰士”戚國義

幫扶項目上牆,實施“掛圖作戰”

扶貧“戰士”戚國義

烈日炎炎,到田間瞭解旱情

扶貧“戰士”戚國義

戚國義(右一)與村民拉家常

“‘掛圖作戰’精準扶貧, 才能打贏攻堅之戰”

建廠房、修下水道、鋪設水泥路、助學濟困……走進戚國義的辦公室,迎面而來的是釘在牆面的“2018—2019年省委駐灌雲縣幫扶工作隊項目計劃表”,表上排滿了兩年期間扶貧隊要在同興社區完成的產業幫扶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實事項目等扶貧任務。戚國義稱之為“掛圖作戰”計劃。“在部隊打仗要在地圖上劃據點、做標記,理清思路。如今,‘掛圖作戰’,摸排情況同樣是拿下扶貧攻堅這場硬仗的前期準備。”這位曾經的軍人語氣鏗鏘。

戚國義,18歲參軍,39歲轉業到省稅務部門工作。21年的部隊生涯,養成了他過硬的軍人作風。在他不到10平方米的社區辦公室裡,隨處可見當兵人的元素。一組破舊的綠皮櫃,一張單人行軍床,一把有年代感的軍用水壺,一身寫滿了部隊經歷和參軍故事的迷彩服……

盛夏之夜,戚國義所在的扶貧社區漆黑一片,蚊蟲飛舞。陪著他夜訪農戶的社區書記周文軍邊在前面用手機給他照明引路,邊仔細地向他介紹村裡的百姓之難。從村東到村西,從村南到村北,一家又一家,一夜又一夜,一個月下來,他用心血和汗水繪好了一幅又一幅的扶貧藍圖,拉開了“掛圖作戰、打贏攻堅”的序幕。

7月15日,驕陽似火,熱浪四起。在村北的稻田地裡,戚國義帶領村幹部察看旱情。“戚書記啊,你得想辦法幫幫我們,這片稻田和玉米缺水澆灌,快要枯死了。”在田頭,一位年逾六十的農婦急忙放下澆水的皮管,引著他察看田裡枯黃的秧苗。看著眼前這位汗流浹背、心情焦慮的農婦,戚國義的心裡不是滋味。他彎下腰,拔出一株秧苗,動情地對村幹部說:“再也不能讓我們的農民靠天吃飯了,我們要儘快想辦法,修好眼前這條破損多年的灌溉水渠,讓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讓扶貧項目真正給農家帶來實惠。”據悉,日前修渠灌水的資金已經到位,修渠工程正在加快推進。

扶貧攻堅是一場持久戰。在“對抗”中,戚國義也遇到了不少“攔路虎”。他清楚地記得,參加第一輪扶貧時,第一隻“老虎”就是語言關。身為浙江諸暨人,說慣吳儂軟語的他著實聽不懂扶貧村裡的土語方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了解村民的疾苦總不能聽不懂他們的話。戚國義決心攻克語言難關,當時鹽河村村支書吳白玉成了他第一任方言老師。學會了方言,掌握了土語,一下子拉近了這位省城來的“第一書記”與村民們的距離,真正聽到了百姓的心聲,也成了百姓的知心人。從此以後,戚國義挨家挨戶走訪,與老鄉們拉家常、找“窮根”。出行難、看病就醫保障難……一個個涉及民生的問題源源不斷被收集上來。“要將這一件件待辦的實事記在我們扶貧的賬單上,作為兩年內精準扶貧的‘突破口’,逐條攻破,向村民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這位“第一書記”首次向村民立下誓言。

後來,戚國義的扶貧賬單上又多了一項內容,打造鹽河村裡“內衣工業園”。內衣產業是東王集鎮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戚國義積極引進資金,籌建兩個內衣生產標準化廠房。該項目建成後收益可觀,還帶動近百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一年以後,這家內衣廠的老闆黃繼遠欣慰地說:“當年,戚書記為了我們廠的建設,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現在他一直惦記著我們企業的發展,抽空就來企業幫我們出謀劃策。如今我們的產品已熱銷國內外,也帶動了一方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前兩年,戚書記為兌現手中的扶貧賬單,兢兢業業,那些曾讓我們心酸的舊賬變成了村民們看得見、記在心的幸福賬單!”扶貧隊員孫安邦回憶往事感慨萬千。

要想富先鋪路。鋪路對貧困村的百姓來說,更是多年的夢想。談起當年的路況,村民老吳指著眼前這條寬闊的水泥路說:“以前每逢雨季,鄉村小道泥濘不堪,村民叫苦連天。戚書記到任後,走家串戶聽民聲,鋪路被列為打響扶貧攻堅的第一戰。缺資金成了鋪路的‘攔路虎’,他冒酷暑、戰嚴寒,四處託關係、找門路,10萬元、20萬元甚至能爭取到的幾千元資金也不放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不僅將和盛路和交通路進行了擴展,還新修了兩條長約9公里的梁元路和任直路,總投資高達400多萬元。這件實實在在的利民工程,村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勘察地形是戚國義在部隊練就的好功夫。挖掘資源,利用資源,是戚國義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沂河淌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進村扶貧時,他反覆勘察、調研,決定引進有“米中之王”美譽的五彩米,當年畝產達400公斤,並搶注了具有當地鮮明地域特色的“沂河淌”商標。“沂河淌”五彩米推出當年,就榮獲“江蘇優質稻米博覽會金獎”的殊榮。

“戚書記是這輪省扶貧隊員年齡最大的一位,也是全省少有的連續兩屆參加幫扶的隊員。在幫扶中,他講政治、愛百姓、真扶貧,雷厲風行,處處彰顯軍人的作風,是我們幫扶隊中出名的‘農村通’‘項目通’‘扶貧通’,也是我們幫扶隊員的楷模。”省委駐灌雲縣扶貧工作隊臨時黨委書記嚴志明指著牆上的幫扶項目圖,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說,這些年,省扶貧工作隊的幫扶項目和資金投入幾乎都要找老戚反覆商定,請他幫助把關。面對周圍的讚許聲,戚國義自豪地說:“扶貧攻堅不是我一個人在作戰,而是一個團隊在奮戰,強大的組織和萬名稅務人是我堅強的後盾。”

“心中裝著百姓,

才能真正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

戚國義小時候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見不得農民的苦和累。不管是在部隊服役,還是轉業到地方,始終不忘軍人的本色。他常說,只有心中裝著百姓,才能真正地為村民們辦實事辦好事。在扶貧中,他與百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許多感人的故事在村民中口口相傳。

7月初,戚國義又專程回到他扶貧過的鹽河村看望94歲高齡的村民劉傳玉,當他沿著熟悉的鄉村小路走到劉傳玉家門前時,只見這位白髮凌亂的老人在呆呆地看著遠方。陪同他的村幹部立即上前向老大娘介紹說:“老嬸子,我們戚書記來看您啦,您還記得他嗎?”大娘轉過身來,上下打量眼前這位戚書記,搖著頭嘟嘟囔囔地說:“不認識。”見此情景,戚國義頓時鼻子一酸,他急忙拉著大娘的手,關切地說:“大娘,我是戚國義,去年我還幫您一起收莊稼的呀,您不記得啦?”大娘還是那樣的表情,連連搖頭。

“大娘一年一年老了,她記不記得我們並不重要。但我們當年答應她們過上好日子的承諾一定要抓緊兌現,不能讓老人們指著我們的脊樑骨帶著遺憾過日子。”告別大娘時,戚國義飽含熱淚對身邊的村幹部說,並將身上200元錢塞在了大娘手中。

村民吳繼電家因小女兒患有結節性硬化症,家中每年都要花費數萬元為孩子治病,成了村裡因病致貧的困難戶。戚國義走訪中瞭解這一情況後,當即研究為他家建立太陽能電站,不僅解決了家庭用電,還每年為他家創收近萬元。走訪中聽說吳繼電的大女兒今年高考成績不理想,情緒低落,戚國義冒著高溫趕到吳家看望。“戚書記,終於將您盼來了。這些年大女兒上學,您沒少資助,這次高考她覺得自己沒考好,對不住您。這不,她整天將房門關得緊緊的不出來。”戚國義聽說後,急忙走到房門前,輕敲房門,大聲勸說。見室內沒有任何反應,戚國義又趴在窗戶前透過玻璃苦口婆心相勸。烈日之下,汗水溼透了衣服。半個小時後,當戚國義離開時,大女兒終於悄悄打開房門,流著淚目送著心中這位恩人遠離村莊。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脫貧路上不能讓一個人掉隊。農村的黨員少,脫貧路上必須人人帶好頭、當標杆。74歲的女黨員朱華廷因老伴去世家中困難,是村裡唯一的黨員貧困戶。七一前夕,戚國義特地進村看望這位老黨員,鼓勵她振奮精神,引領全家人與全村百姓共同走上小康路。交談中,當他得知這位老黨員有個想要一枚黨徽的心願,戚國義毫不猶豫地從胸前取下黨徽,鄭重地遞到朱華廷的手中。捧著這枚在夜晚的燈光下閃閃發光的黨徽,朱華廷淚光閃耀。她向戚國義表示,會好好珍惜這枚黨徽,不忘初心跟黨走。漆黑的鄉村夜晚,這戶農家小院充滿了笑聲。

“現在能在家門口看病真方便,就醫環境好,醫生水平也高。”66歲的鹽河村村民時桂花笑呵呵地說。眼前這座嶄新的小洋房式的衛生所,是戚國義剛到村裡扶貧時推出的“健康民心工程”,前年11月投入使用,當年就被評為省示範衛生所。衛生所所長張正幹在鄉村從醫已25年,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赤腳醫生”。他介紹,原來村裡也有衛生室,但只是借用村部的兩間小平房,條件十分簡陋。為了建造這座衛生所,戚國義四處奔波,立項目、籌資金,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如今,這座投資68萬元的衛生所不僅方便了本村人就醫,連外村病人也慕名而來。

談起建村衛生所,戚國義說,讓村民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心願。在他21歲時,父親因患癌去世。全家人為了給父親治病背了許多債,原本幸福的家庭成為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進村扶貧後,他發現許多貧困家庭與當年自己的家一樣,都是揹著沉重的債務因病致貧,更堅定了建好衛生所的決心。截至目前,鹽河村衛生所已為1464位村民建立了健康檔案,真正成為百姓心目中的“健康民心工程”。

灌雲縣扶貧辦公室副主任茆慶富翻著扶貧21年的名冊動情地說:“我的家在小伊鄉,當年也是省稅務局的重點扶貧村,如今我的父老鄉親仍在享受著稅務部門扶貧帶來的福利。20多年過去了,這本扶貧花名冊記載著江蘇稅務人對咱們縣的關愛和支持,數千萬元的扶貧資金溫暖著百姓的心。來灌雲扶貧的稅務人一茬又一茬,他們中有的已退休,有的是剛來的新同志,他們像扶貧‘戰士’戚國義一樣,在精準扶貧攻堅戰役中留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本文圖片攝影 孫 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