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辛亥革命时,没有满人出来控制局面?反而让袁世凯窜位了?

87373838


实际上,在慈禧太后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计划的扶植满族亲贵,比如载沣、载泽、铁良等人都是慈禧太后在位的时候扶植起来的,特别是丁未政潮以后,袁世凯的权力进一步得到扩张,为了限制袁世凯和奕劻一派的权力,慈禧太后开始有意识的扶植满族亲贵进入中枢。慈禧太后死后,宗室权贵势力进一步加强,摄政王载沣本人就对袁世凯不满,所以在1909年就找了个借口让袁世凯回籍养病去了。

从1909年到武昌起义爆发前,整个清王朝的政坛实际上是非常保守的,摄政王载沣任用了一批少壮亲贵,比如他的弟弟载涛和载洵一个掌管陆军部、一个掌管海军部。不过这些亲贵根本没有实际的政治能力和智慧,因而在武昌起义后慌了神,最终出来收拾局面的还是袁世凯。

辛亥革命爆发后,并不是满人当中没有人出来控制局面。而是台面上的满族大臣,不管是中央的还是地方上的都没有足够实力来应付局面,载沣当时不过也才30岁。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廷皇室内部还是非常分裂的,一共分成了七派。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需要一个威权型的人物出来应付局面,这样的大任最终就落到了袁世凯头上,当时汉族大臣比较有能力的都已经去世,唯有袁世凯尚健在。而且列强当时也属意袁世凯,所以袁世凯得以顺利出山。

在袁世凯出山后,满人中还是有些人能够对袁世凯形成牵制的,比如陆军部的良弼,铁良,度支部的载泽等等,这些清王朝的宗室少壮派还成立了一个宗社党来反对袁世凯,不过随着1912年1月26日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宗社党的少壮派迅速瓦解,袁世凯因而得以最终成功逼迫清帝退位。


青年史学家


辛亥革命时,慈禧太后已死去三年。慈禧太后死后,清廷已经没有一个能够掌控大局,令众人信服的人出现。而此时,八旗早已腐朽堕落不堪,被全国人民所抛弃。哪怕清廷自己也非常清楚的明白: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清廷已走进死胡同,它的灭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老舍的《茶馆》中有一个很经典的情景,就是两个八旗子弟在茶馆中聊天,其中一个人说,“我看这大清朝啊,迟早要完”。老舍本身是满人,非常清楚晚清的状态。从《茶馆》可以看出,连满人中占绝对多数的中下层八旗子弟,自身都已经对清廷都不抱有希望。

而此时清廷所能依靠的武装力量:八旗兵和绿营兵,已彻底堕落,毫无战斗力。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建立的地方武装经过数场战争消耗,残存部队战斗力也较弱,不堪大用。唯一战斗力强劲的新军,又多受革命思想影响,清廷根本无法信任。武昌起义,本身就是由湖广督抚所训练的新军第八营率先打响的。



因此,清廷面对辛亥革命后,满人并非也毫无挣扎。清廷八旗子弟中良弼﹑溥伟﹑铁良等结成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及与革命政府议和,企图保存清皇朝。但当良弼被革命党暗杀后,宗社党灰飞烟灭,清廷再无任何指望。


面对辛亥革命武装起义,数省宣布独立,清廷别无选择,只能依靠训练了并掌握最精锐的北洋六镇的袁世凯。而结果我们也都知道,袁世凯趁机与孙中山和谈,最终逼迫清廷退位,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鸢飞九天2018




不是没有满人出来控制局面,而是朝廷的当权者都换成了满人,问题是那个时候的八旗子弟、王孙公子贵族们,提笼架鸟、抽烟狎妓是一把好手,要说军国大事,那就是大眼瞪小眼,谁也没有个正主意。

辛亥革命爆发时,摄政王载沣下达清缴命令,却调不动袁世凯下意识训练出来的新式军队,万不得已,才不得不再次请袁世凯出山主持大局。


袁世凯此次出山要尽条件,又是组阁,又是要权,清廷已是强弩之末,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压制袁世凯的人物或者力量。加上那些年袁世凯苦心经营,无论是警察还是军队,甚至六部九卿,各地衙门,到处都是袁世凯的门生故旧。危亡之际,纷纷请愿要袁公出山,清廷无可奈何,只好一一照准,袁世凯从新组阁后,整个朝廷基本上就没有满洲王爷什么事了。


满洲王爷们中那为数不多的几个想发奋图强的组织的宗社党,也在核心人物良弼遇刺后做鸟兽散。所谓大清天下,已经在袁世凯的股掌之间了。袁世凯在夺取了朝廷大权后,一方面调兵遣将,武力威逼,一方面跟革命党谈判,软硬兼施,在获得革命党同意其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承诺后,调转枪口,逼退清廷,建立了中华民国,当上了大总统。

其后却人心不足蛇吞象,竟然恢复帝制,当上了皇帝,被天下人共讨之,落得个郁郁而终的凄凉结局。


谢金澎


为什么辛亥革命时,没有满人出来控制局面,反而让袁世凯窜位了?

辛亥革命,此时清庭的军队主力是什么——新军。 辛亥革命镇压革命的主力部队就是新军。1905年5月,北洋六镇新军共计兵额近7万人。到 1911年,总兵力不过13万人的新军,袁世凯的北洋系新军就有7.45万人,成为新军的绝对主力。而北洋新军早己是袁世凯一人之军队。



武昌起义,点燃了新革命爆发的引火索。湖北,湖南,贵州等15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此时的清庭已失去了半壁江山,实际能够掌控的则更少。

清庭自鸦片战争始,一直受于外国侵略,每次皆以赔款,割地来换取一时的安宁。满清己失去了在人民中的地位,满人赖以统冶的力量——八旗子弟,己是一群费物。


北方清庭的权力实际己落入袁世凯之手,皇帝只是一个摆设吧了。就如曹操控制下的汉献帝,权无权,军无军。满人在中国大地己失去了真正的影响力。


水秀云舞


其实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八旗军已经难以形成战斗力了。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讲的八旗军,是指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就是说,整个清朝的正规部队,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因而才会允许地方操办团练,扩充军队,以便剿灭太平天国,即便这样,还借助了“洋枪队”的力量。

(袁世凯)

而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决定实行“新政”,在一系列改革中,编联新军显得尤为重要。这原本是清政府自救的手段,可不曾想反而逐渐大权旁落,被袁世凯掌握了实权,最终导致尾大不掉。随着袁世凯的崛起,一些外国使节也开始对其重视起来,觉得此人可以称为新的“代理人”。

(袁世凯与外国使节)

在辛亥革命之前,袁世凯已经成为了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根本没有人能与之争锋。毕竟,乱世中,谁掌握了军队,谁就具有发言权。慈禧和光绪相继死去后,满洲统治者中再也找不出像样的首领,完全成为了一副摆设。


(北洋新军)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的开始,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随之土崩瓦解。最终袁世凯凭借着手中的全队和权力,与革命党人谈判,并胁迫清末皇帝溥仪退位,如愿以偿地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所以说,就当时的情况来讲,莫说满洲贵族无人能与之抗衡,整个晚清政府中也找不出可以阻挡袁世凯的人物。否则,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不会被袁世凯给轻易窃取了。


碣石樵子


感谢邀请。事实上满人的控制方法就是让袁世凯上。满人自己控制不了北洋


智慧的礼物


只能说摄政王载丰太年轻,幼稚,没有政治手腕,没有能力控制好能相互制约的军事集团。也没有能力平衡各方政治势力载沣太年轻了毕竟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半大孩子,遇到点困难就把国家最高权力推给孤儿寡母干脆回家不干了。载沣最大的错误是把有军事实力的满蒙人员当做异己排斥掉,换上自己人又控制不了局面,如果不是这样,一个由满蒙人员控制的强有力的军事势力是能够制约袁世凯军事势力的。


我爱祖国的碧水蓝天


没有说到跟上,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对南方各省基本都没有控制力了,基本都是汉人大军阀大地主实际掌握的。满人对全国控制的转弱根上还是太平天国,不仅搞烂了南方,而且做大了汉人官僚,汉人才真正意义上走入政府的决策层,这就意味着满清的灭亡。随着局势的不端恶劣,南部各省基本被汉人掌握,到义和团时,竟然敢公然违抗中央命令,与洋人妥协,实行东南自保,政府也屁都没放,可见一般。这也是清朝灭亡后军阀混战的根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