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催眠的书,更是关于人的书

提到催眠就会想起弗洛伊德的理论,记得最早看到梦境啊跟心理有关的电影是《爱德华大夫》(花痴一下格里高利派克和英格丽褒曼的美颜),对从男主梦中找到线索的方式惊为天人。

一本关于催眠的书,更是关于人的书

格里高利派克和英格丽褒曼的《爱德华大夫》

催眠在我这里是非常神秘的,由于国内目前有关催眠方向的应用也不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神秘。直到一个偶然看到了关于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书,真是满足了我对于催眠的所有幻想,有病患的实例,也有催眠师的解读。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对心理治疗的贡献与弗洛伊德对心理治疗的贡献比肩。与高超的催眠技巧相比,艾瑞克森对病人的观察细致入微,对症下药更值得称道。

一本关于催眠的书,更是关于人的书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

由于艾瑞克森自己就患有疾病,行走困难,遭受的身体痛苦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但凭借强大的意志力顽强地生活下来,在强大的精神面前,被催眠是非常容易的。而他自身的敏感也让他敏锐地捕捉到病患的问题所在。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治疗实录》搭配《艾瑞克森催眠教学实录》一起食用更加。从书中多个经典案例能够看出大师的治疗理念——从病患自身出发,挖掘病患潜能,调动病患自己的力量将负面的东西转化为正面的助力。

读罢之后,越发觉得催眠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帮助找出问题,真正问题的根源还是人本身。

一本关于催眠的书,更是关于人的书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治疗实录》有大量的案例与说明

爱挤痘痘?只是注意力的问题

一个总爱挤痘痘的小男孩,甚至挤成了大脓疮,父母用各种方式阻止他挤痘痘均无效,类似于强迫症一样。

艾瑞克森看罢,让这个小男孩每周写一千次“我完全同意艾瑞克森医生,而且我了解一直抠我前额的疮既不聪明、不好,也不令人渴望。”

后来这个小男孩就没有再挤痘痘了,甚至在抄写中由最初写的歪七扭八拼写错字到后来越写越好,他的成绩也变好了。

艾瑞克森将他从挤痘痘的岔路上领回来,让这些偏执的能量有了另一个发泄途径,一切就不药而愈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习惯动作也只是吸引注意力本身,如果别人或者自己更加注意这个动作或者事情,反而适得其反,越发无法忽视,越发在意。转移一下注意力,换一种方向,会发现之前困扰我们的事情就不复存在了。

一本关于催眠的书,更是关于人的书

与此类似,还有一个六岁的喜欢吸吮大拇指的男孩,也是父母百般阻止无效。

艾瑞克森所做的,仅仅是对他的父母说,每个六岁小孩都需要吸吮大拇指,让小孩尽情随意地啃,等到七岁的时候就长大而不会吸吮拇指啃指甲了。

那个时候小孩还有两个月过七岁生日,对于孩子来说,两个月的时间很漫长,在生日的前几个星期小孩就停止了吸吮大拇指啃指甲。

很多时候我们跟别人沟通,都不是双向的,很大程度上在自说自话,没有顾忌到对方的接受水平。

艾瑞克森仅用一个小孩的理解力来说明他行为的合理性以及该何时停止,就够了。

一本关于催眠的书,更是关于人的书

无聊?只是选错了人

一对结婚六年的夫妻生活索然无味,妻子每周见三次精神分析师,对工作也了无兴趣,最终他们来咨询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让他们分别去爬山、植物园,两天来做同样的事情,丈夫对爬山和去植物园都充满了兴趣,回来兴致勃勃并想要再去,而妻子则感到无聊,发誓不再去了。

之后艾瑞克森就宣布治疗结束,夫妻二人回去之后反思了一段时间离婚了。

艾瑞克森谈到这个案例的时候说,“当他太太告诉我她每天都不快乐、接受精神分析达六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生命毫无乐趣可言……我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于是,我施以象征性的心理治疗,配合他们象征性地告诉我整个故事。……我要他们去做点事,他获得生命的新视野,她则得到对于她不喜欢事物的无聊视野。”

夫妻离婚之后,妻子换了她喜欢的职业,从关系紧张的婚姻山的攀爬中解放出来,现在日子过的很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如果开始觉得人生无聊、日子无趣,就要小心了,看看自己或者与其他人的关系,是不是出了问题。

一本关于催眠的书,更是关于人的书

不戒烟的丈夫与哭泣的妻子

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个女人打电话请求艾瑞克森帮助她的律师丈夫戒烟,艾瑞克森跟男人谈了一个小时之后认识到他是绝对不会戒烟的,并从中了解到他们生活的一些内容,女人承担了所有开销,甚至丈夫的税款,但丈夫的钱却从不用于家用。

艾瑞克森让丈夫给女人打电话,承认自己是个loser,不会戒烟,丈夫为了避免妻子的唠叨,同意了这种做法。

之后,女人经常来找艾瑞克森进行心理咨询,而所抱怨的事情都是丈夫的种种问题:以妈妈为重、对家里的事情不闻不问,不思进取......

最终,女人自己明白,她苦恼的不是丈夫戒烟的问题,而是与丈夫之间的格格不入。

女人离婚了。

一本关于催眠的书,更是关于人的书

离婚后的女人来艾瑞克森这里,终于明白艾瑞克森的暗示治疗。女人的哭泣来自于对丈夫的抱怨,对目前生活的不如意的反映。

艾瑞克森从第一次见到丈夫就知道了这件事——没有哪个业务精当的律师会在妻子面前承认自己是个loser,丈夫这样承认,表明他不在乎自己的妻子,他还是个妈妈怀里的孩子。妻子每次来艾瑞克森抱怨一次,就更清楚地看清了丈夫和这段婚姻的问题,直到最终离婚。

如果艾瑞克森最初就以私人理由支持离婚,妻子会为丈夫辩护,想办法维护这桩婚姻。

现在妻子离婚之后,找到了喜欢的教职,再也不哭泣了。

一本关于催眠的书,更是关于人的书

看完这个案例我在想,我们在意的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者人身上的缺点,真的是这个人的问题么?有多少是我不满意的反映?工作中的我,以前很讨厌一个同事,因为嘴碎,各种唠叨,那个时候认为简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换了一个工作,很巧还是有一个这样的同事,同样爱唠叨,但我却没有之前那么反感了。这个时候才觉得,原来我反感的原来的工作本身,而不是针对那个同事,只是这种反感以对个人不满的方式体现出来了。

很多问题,其实都是人心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